[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本文通過對紐卡斯爾和倫敦兩地有代表性的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狀況的調研,就英國工業建築遺產“堅守價值、順應變化”的文化特色提出一點階段性的思考與體會。借用色輪中的原色、補色和調和色的定義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來分類闡釋從演繹文化特色入手的保護利用理念。主要包括“回望過去”-演繹文化特色原色,“活在當下”-體現文化特色調和色,以及“面向未來”-反映文化特色補色,這三種類型在英國工業建築遺產的保護利用的實踐中非常突出,相互交織,缺一不可。


英國的工業建築遺產構成與發展契機

1. 工業遺產的構成

從18世紀中葉,英國在煤炭和鋼鐵資源優勢基礎上,逐漸形成了採掘及鋼鐵、機械、化工、紡織等傳統工業部門,工業佈局集中於煤鐵產地及水利資源豐富的地區。先後形成了伯明翰、利物浦、曼徹斯特、謝菲爾德、紐卡斯爾、倫敦等老工業基地。按不同的分類方式,工業建築遺產有不同的類型,其中,有形工業建築遺產主要包括能源生產建築、工廠、倉儲建築和行銷工業產品的市場,同時也包括鐵路、道路、橋樑、碼頭、航空港口及運河以及與工廠配套的辦公、居住、宗教等附屬建築等。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2. 保護與再生契機

逆工業化是指由於本地製造業/工業企業的國際競爭力連續下降,而導致工廠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外遷或轉行的一系列工業衰退的浪潮。逆工業化帶來的產業結構轉型對城市空間的影響最直接。生產性建築聚集的經典型工業區在轉型過程中,空置建築存量大大增加,同時,廢棄建築下的土地往往因重工業汙染而無法直接開發,也成為城市中長期閒置的土地。改善空置工業區破敗的建築、對汙染土地的生態型修復、利用大型事件來宣傳城市形象,就成為了工業建築的轉型與城市空間改變的契機。這在紐卡斯爾和倫敦,都是非常典型的現象。紐卡斯爾原有的支柱產業煤礦業蕭條之後,大量礦區的房屋與土地被空置,與之關聯的河運碼頭也被廢棄;倫敦泰晤士河畔雄偉巨大的發電站,則因為汙染倫敦市中心空氣質量達數十年之久的煙囪而被關停。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在1979年,由國際古蹟遺址理事會(ICOMOS)澳大利亞國家委員會在參考《國際古蹟遺址保護和修復憲章》(1964年,威尼斯)及ICOMOS第5屆大會決議(1978年,莫斯科)的基礎上,在澳大利亞南部城市巴拉批准實施《巴拉憲章》。澳大利亞ICOMOS分別於1981年2月23日、1988年4月23日和1999年11月26日對憲章進行了修訂。其中,對場所的組成要素的註釋中,明確包括有工業區,這體現了工業區的文化重要性、社會多樣性、以及具有不可替代的珍貴性。早在1882年,英國出臺了第一部遺產法即“古代遺址保護法”,然後直到1947年的城鄉規劃法,重點歷史建築名單(listed building)開始首次收錄非空置建築(occupied buildings)。在1967年的城市文明法案中,引入了保護區的概念,承認了建築群的價值以及保護區域整體特點的重要性,這也成為一種應對歷史城市再開發熱潮的方式。在英國本土,對工業區和工業建築的保護與利用,從自發的先見式再開發開始,經歷大量有益的嘗試與探索,逐漸形成一種潮流,並持續著進化與發展。


英國工業建築遺產文化特色初探

建築遺產的文化特色應該是姿態萬千的,但總應有規律可循,如同色彩萬變不離其宗。以下就借用色輪中的原色、補色和調和色的定義及三者之間的關係來分類闡釋從演繹文化特色入手的保護利用理念。這三種類型在英國工業建築遺產的保護利用的實踐中非常突出,相互交織,缺一不可。

1. “回望過去”:演繹文化特色原色

原色指能調配成各種顏色的基本顏色。如同城市的根基存在起源點一樣,城市文化也存在原色。像歐洲古典式的城市脈絡(如意大利羅馬)和東方古典式的城市脈絡(如中國北京古城),二者有質的不同。色輪中的原色是無法通過混合其他顏色調配而出的,同樣,文化特色的原色之間也很難互相轉換。

在建築保護更新中,通過復原空間的品質,將根植於建築的歷史文化價值與影響力,運用在還原或強化建築歷史地位的過程中,以凸顯城市文化特色的原色。改建和擴建通常會謙遜地融合在歷史場所中,不為人所察覺。由此,保護更新後的建築會成為城市歷史的回溯點,其文化功能被重新挖掘、重點強調、不斷延續。而為了喚醒大眾對有形的建築遺產文化和無形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記憶,象徵傳統的建築符號經過抽象提煉 會有意識地運用在加建部分。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坐落於英格蘭東北部的Beamish 民俗博物館,就是以年代和產業為主線,採用“回到過去”的情景再現方式,忠實追溯並無差別地保留並記錄各年代的歷史場景與人文細節,生動再現支柱產業煤礦業的發展歷程與普通民眾的工作生活場景。Beamish 民俗博物館的保護利用具有以下幾個特點:一是主要採用異地重建的方式,以構件保護為主,按照不同年代特色與功能分區,再現了時代風貌與建築細節特徵;二是在藏品徵集儘量呈現價值的多義性,對藏品無差別對待,豐富了博物館的內涵;三是陳展方式具有時代特徵,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示展現,包括工藝流程、人文習俗、工作生活習慣等;四是注重長效管理,其有龐大而穩定的志願者團隊和專家團隊,為博物館的良性運維提供了充足的技術與人員保障;五是經營模式多樣,由於陳展模式的特殊性,人們在情景中體驗時消費的幾率非常高,其收入不僅僅依賴於特定的博物館商店,如1940s小鎮本身就是一個提供餐飲服裝雜貨的博物館商店群。因此,Beamish 民俗博物館每年僅需要1%的政府資助,且是全英格蘭付費博物館中參觀人數最多的博物館。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紐卡斯爾市泰恩河南岸的運煤碼頭(dunsion staiths)歷史上是一座供運煤車卸貨的木質有軌運輸碼頭。如今,作為一座歷史古蹟(monument),其往昔繁忙的景象雖已無法重現,但其建築的獨特形象以及濱水的溼地自然環境景觀,被忠實地保留和展示出來。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2. “活在當下”:體現文化特色調和色

色輪中除了原色之外的都叫做調和色,可以根據三原色的不同調配比例而得。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更為普遍的就是在融合多元文化之後出現的城市特色,城市特色變得兼容幷蓄,發展格局更為多元化。

與Beamish 民俗博物館相比,Woodhorn 礦業博物館沒有停留於緬懷昔日礦業發展的輝煌與傷痛,而是選擇“活在當下”。起初,該礦區的保護來自大眾的提議,以紀念煤礦工業的興衰和這一區域的民眾記憶。此後,該博物館獲得了包括來自歐盟、遺產彩票在內的很多基金用以發展。如今,博物館區由原來的二級保護建築升級為古蹟,並設有諸多功能,如展示實體遺產的巨型裝置、繞線車間,展示礦業遺產和民眾記憶的博物館,此外還保存有所在郡的檔案。尤其重要的是,該博物館與當今生活緊密聯繫,其陳展計劃更加側重面向社區,承辦諸如婚禮宴會、奧運會鐵人三項賽訓練在內的多種活動,扶持並展示社區藝術家的作品,增加博物館與大眾的互動。致力於積極向訪客傳達這一地區的歷史、現在與未來,力求保存生活中的感受和希望,以及傳遞“唯一不變的是一直在改變”的保護利用理念。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位於Swan Hunters 遺址旁,作為一個歷史上的碼頭工業區的重新開發,則提供了另外一種“活在當下”的復興思路。其東濱泰恩河,西鄰世界遺產核心保護區-哈德良長城東段,沒有設立常規的(世界遺產)緩衝區。其功能定位在於關注碼頭區的商業辦公功能的植入,並針對遺產保護設定了建築的限高與功能風貌要求。

在對Newcastle河岸的濱水工業遺產考察中,以皇家港口和東岸復興為代表,呈現了紐卡斯爾濱水工業建築遺產全面復興的景象。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同樣在倫敦的南岸,一個致力於關注社區生活、恢復社團活力的滑板中心項目正在策劃之中。在歷史上,這一地區是伊麗莎白女皇大廳和藝術廳,但在近幾十年間,這裡成為了滑板少年的大本營並日漸興起。這個建築是一個被暫緩保護的特例,雖然沒有明確的保護身份,但社團運營方以及南岸基金組織沒有選擇有更大商業利益回報的開發模式,而是積極地共同攜手保護包括傳統木模板澆築的具有特殊木紋理的無樑樓蓋結構體系的有形建築在內的物質遺產及以“滑板文化”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計劃經集資後將於近期開工,旨在恢復這個已經被棄用十餘年的濱水空間活力,為年輕人提供活躍而自由的24小時社團活動與教育中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3. “面向未來”:反映文化特色補色


在顏料的色輪中,紅色的補色是青色,黃色的補色是紫色,藍色的補色是橙色。在城市文化發展進程中,也總有跟文化原色相向而行的文化補色時期,這在城市職能的轉型時期體現得比較突出,如倫敦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改擴建和巴特西電站建設。

倫敦的濱水發電站在1981年因為原油價格上漲促使政府採用更高效的發電方法而導致其關閉。到了1980s晚期,泰特決定創建一個新展覽館來容納其不斷增加的國際現代藝術收藏品。經過調查發現,廢棄的濱水發電站坐落於倫敦的中心區,不但具有龐大的建築體量,而且雄偉地坐落於聖保羅大教堂的對岸,並毗鄰重建的莎士比亞環球劇院,非常適合於改建為展覽建築。泰特現代藝術館先後經歷過兩次改造更新,第一次改造完成了從發電站到藝術館的華麗轉身,第二次擴建則完成了作為當代藝術館的升級。

經過首次改造後,泰特現代藝術館同聖保羅大教堂之間以千禧年步行橋相連,是一座非凡的新舊建築結合體。建築外飾面為褐色清水磚、內部為鋼結構,使用超過了4.2億塊磚。中央煙囪的高度限制在99米,以低於聖保羅教堂的穹頂高度。建築外觀最值得注意的改變是加建了一個橫跨屋頂的兩層玻璃構築物,它不僅為設在頂層的展覽館提供自然光,同時還容納了一個視野極好的咖啡廳,可遠眺倫敦城。

經過第二次擴建後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於2016年6月重新開放。擴建體量被稱為“開關屋”(switch house),它將徹底地重新定義泰特現代藝術館的複雜形態和邏輯。其耗資2.6億英鎊,包括22500㎡建築面積,10層高度,容納有展覽空間、教學用房、表演、辦公、餐飲、零售區在內,以及停車和兩處全新的開放空間。新舊建築之間在1層、2層和5層相連,新建築還提供了一個位於第10層的觀景平臺,可以遠眺泰晤士河兩岸。為提高可持續性, 減少對環境的影響, 還採用了餘熱回收、地下水冷卻和地源熱泵系統等。經擴建後,渦輪機大廳巨大的空間成為博物館的核心,與新舊建築南北相連。展覽畫廊的佈局也被完全重新設計,用以展示從現代主義的起源到今天在整個世界的現代藝術作品。正如泰特現代藝術館的館長所言:“藝術是人類行為中最具活力和最具參與性的形式之一, 當人們步入博物館的今天, 他們不想走出他們的生活, 他們想接近它。新的泰特現代藝術館將不僅僅是一個藝術的容器, 它將成為一個人們邂逅的平臺。”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同樣位於泰晤士河南岸,更上游的巴特西電站選擇了與泰特不同的再開發之路,方向同樣指向未來。巴特西電站自1930年成立以來,為倫敦持續供應約20%電量。在35年前停運之後,已變為久負盛名的文化資產,包括平克弗洛伊德演唱會,電影蝙蝠俠、電影國王的演講均在此取景拍攝,前任首相卡梅倫也曾發佈演講於此。

由於歷史原因,改造前的巴特西電站,其原結構體系均已被拆除,僅餘外觀為歷史原物。這是一個由歷史英格蘭(Historic England英國曆史建築與遺址委員會)提供諮詢的工業區再開發項目,也是歐洲最大的保護建築。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建築歷史]英國近現代工業建築遺產保護利用文化特色思考與體會


3. 思考與體會

正視遺產的多義性價值,並儘量提升

自近代以來,無論是英國本土還是國際社會,對遺產的認識是不斷進化的,而在英國,這一點尤為突出。首先,遺產的定義被不斷增補,遺產的分類也在不斷拓展。遺產的價值在被不停解讀和延續,對重要性的理解在持續更新,在2008年出臺的《保護原則》中,將“重要性” 定義為 “一個地方文化與自然遺產價值的總和”。

以英國本土的情況來看,遺產的價值主要包括:證明性價值:指一個地方為過去人類活動提供證據的價值;歷史價值:即一個地方將人與事物的現在與過去相連;美學價值:即人們從一個地方中獲取感官或智力上的刺激;共同價值:指一個地方對人們的意義。此外,遺產的價值還包括經濟價值與社會價值,特別是遺產的社會價值,它將建立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紐帶和橋樑,不容小視。

工業遺產並未因其日益顯著的保護價值提升和關注度提高而受到“福爾馬林”式的保護,而是經過對價值的反覆挖掘與探討,積極應對利益相關者的訴求。其從沒落走向新生,與大眾生活更為緊密的聯繫在一起,這一點非常值得學習借鑑。

合理規劃複合場所功能,以順應變化

由於工業遺產資源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對其場所用途的規劃常常要順應變化,是複合而長遠的。又因其體量多樣、空間靈活、場地寬裕,往往包含多種價值;適合容納多種用途、可以進行多期規劃,能夠在變化中不斷進化,常常給大眾生活與經濟發展帶來驚喜。從設計的角度來看,需要設計者能夠站在不同的利益相關者立場上考慮問題,提供一個有餘量再發展的解題思路,值得深入思考。總的來說,以“堅守價值,順應變化”為導向的英國工業遺產,正在一刻不停的奔向未來,其所擁有的身為遺產和地標的厚重歷史,沒有成為桎梏其發展的枷鎖,反而成為助力其騰飛的翅膀。其保護利用理念和措施,對上海的工業遺產保護利用實踐,具有重要的參考與借鑑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