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砂難求”加劇價格上漲,機制砂“勇挑重擔”助力行業爬坡過坎

近年來,砂石價格不斷上漲,部分地區漲幅近100%。作為工程建設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砂石漸漸被採砂人稱為“金子”,全國供需矛盾明顯,不少地區“一砂難求”。

2020年3月27日,國家發改委會同生態環境部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於促進砂石行業健康有序發展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推動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等要求,推進行業健康發展。

專家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砂石行業粗放式發展,普遍存在無序開採、非法開採現象,近年來雖然得到一定逆轉但仍面臨諸多問題。我國砂石行業當前正處於轉型升級的“爬坡過坎”關鍵階段,也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窗口期。

砂石價格漲幅近100%,供需矛盾是主因

“砂石是工程建設中最基本且不可或缺的建築材料。” 中國環境科學院環境生態科學研究所研究員何萍認為,《意見》出臺的背景是近年來出現了砂石供給不足和價格上漲的現象。

“一砂難求”加劇價格上漲,機制砂“勇挑重擔”助力行業爬坡過坎

海口市秀英區東山鎮的建及砂場,採砂船在進行作業。


這一趨勢近幾年才出現,且延續至今。何萍介紹,長期以來,各地砂石由本地就近供應,供需總體平衡,價格基本穩定,但從2016年以來,砂石行業價格出現波動式上漲。據中國自然資源報報道,2018年以來全國陸續出現“砂荒”,部分地區砂石價格漲幅近100%。

數據顯示,江西省湖口縣河砂價格2015年是32元/噸,2017年漲幅高達102%;2018年更是漲到83元/噸。湖南洞庭湖區域的岳陽、益陽等地河砂價格由2016年的40元/立方米漲至目前約180元/立方米。

不少採砂人稱採的不是砂子,而是金子。看似不起眼的砂石為何會一路高升?何萍認為,供需矛盾是主要原因。

她介紹,一方面,河砂自然資源補給大幅減少,我國主要江河年輸砂量均呈明顯下降趨勢。據水利部監測,近10年來我國主要江河代表水文站平均輸沙量較多年平均年輸沙量偏小約80%。與上世紀70年代相比,黃河輸砂量減少了89%,長江輸砂量減少了68%。

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經濟不斷髮展,城鎮化建設速度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斷加大,砂石需求量相應持續增加。僅2016年至2018年,全國砂石骨料需求量就由約180億噸增至200億噸,增幅約11.1%。

“2018年我國砂石消費量200億噸,佔全球砂石用量的50%。” 生態環境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嚴剛表示,我國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砂石生產國與消費國。

一邊是產能下降,一邊是需求旺盛,砂石價格大漲也便不足為奇。據媒體報道,2018年全國多地砂石骨料供給相繼告急,出現“一砂難求”的情形,廣東惠州一砂場,由於排隊賣貨的車輛太多,無法滿足供給,竟採取了限制貨車號牌的方法賣砂。

據悉,河南全省建設用砂年需求量約2.1億噸,而建設用砂缺口高達1.7億噸。福建2019-2021年年均建設用砂量預測1.1億立方米,但缺口達75%。

此外,楊姝影還表示,過去一些地方和部門致力於擠出 “劣質供給”,卻沒有及時為具備資質和條件的企業“開門放行”。 據中國砂石協會和原國土資源部統計,全國2013年具備開採權的規模以上砂石企業有5.6萬餘家,到2017年降至1.7萬家左右,大量合法企業被關停。

“一刀切”式的治理政策也加劇了供需的矛盾。何萍認為,一些地方政府整治工作簡單粗放,出臺了一些全域禁採的政策,導致局部地區採砂採石企業集中關停,甚至出現低質砂石混入市場流通,給工程建設質量帶來隱患。

據何萍介紹,在江河砂石供給不足之時,海砂、荒漠砂等替代資源在利用上仍存在技術差距,大宗工業固體廢棄物等資源再生利用不足,砂石供應缺乏多元性。

由於砂石的供需矛盾,不少地區下發文件對砂石市場進行管控,廣東、福建、浙江、江蘇等沿海地區已開始從馬來西亞、朝鮮等國家大量進口砂石。

機制砂已佔建設用砂近七成,挑起行業“重擔”

據介紹,建設用砂石包括天然砂石、機制砂石兩大類。機制砂石是指由原生岩石礦山資源經機械破碎、篩分、整形等工藝加工製成的砂石顆粒。在主要來源於山川河流的天然砂石枯竭之時,機制砂挑起了“重擔”。

《意見》指出,要大力發展和推廣應用機制砂石,不斷提高機制砂應用比重。據何萍介紹,目前我國機制砂石已佔建設用砂石的70%。中國砂石協會會長鬍幼奕曾表示,高品質機制砂石是用現代化的破碎篩分裝備大規模製造的工業產品,其性能要比天然砂石好。近年來,包括港珠澳大橋、三峽大壩等重大工程的建設上,已都在使用高品質機制砂。

然而,何萍也表示,我國機制砂行業仍存在質量保障能力弱、產業結構不合理、綠色發展水平低、局部供求不平衡等突出問題。

工信部有關負責人曾表示,我國機制砂行業在生產、管理、環保等方面兩極分化嚴重,部分企業生產機械化、自動化程度不高。砂石質量尤其是砂石顆粒級配、粒型外貌、內在強度和化學相容性等均存在問題。

而產業結構也存在不合理之處。嚴剛表示,近年來,雖然行業整治工作取得一些進展,但“小、散、亂、汙”現象依然突出,年產量超過1000萬噸機制砂石企業的產能佔比不到20%,約30%的企業年產量不到100萬噸。

對此,《意見》提出要引導聯合重組,促進產業集聚,建設生產基地與加工集散中心,有效改變“小、散、亂”局面。在區域佈局上,“支持京津冀及周邊、長三角等重點區域投放大型砂石採礦權。”

《意見》還強調要降低機制砂運輸成本。推進砂石中長距離運輸“公轉鐵、公轉水”,對年運量 150 萬噸以上的機制砂石企業按規定建設鐵路專用線。嚴剛表示,目前砂石運輸70%以上依靠公路,這既增加了運輸成本,也帶來巨大汙染排放。

“一砂難求”加劇價格上漲,機制砂“勇挑重擔”助力行業爬坡過坎

3月14日,河北砂石骨料專列駛入北京鐵路局大紅門貨場。圖源:新華社


此外媒體報道稱,我國機制砂在科技研發、標準化建設、質量檢測上力度不夠。機制砂有關技術研發投入力度不夠,導致整體水平相對落後,且尚沒有專門的砂石研發、設計機構,大中專院校也沒有砂石專業,國家和企業檢測機構和相關機制有待完善。

砂石行業轉型升級處於“爬坡過坎”關鍵階段

多位專家表示,長期以來,我國砂石行業普遍存在無序開採,非法開採的現象,對生態系統造成嚴重破壞。何萍認為,砂石行業過度發展導致產能過剩和低價競爭,並且不計入環境損害和生態系統服務損失成本,造成了砂石價格就應該低廉的錯誤認知。“砂石價格的上漲其實是一定程度上回歸了自然資源應有的價值。”

嚴剛稱,鄱陽湖連續10年高強度採砂,湖水水位大幅下降,湖區魚類資源和魚類多樣性顯著下降。鄱陽湖保護區長江江豚大面積消失的主因便是該區域非法採砂活動侵佔了江豚的重要生境。

“一砂難求”加劇價格上漲,機制砂“勇挑重擔”助力行業爬坡過坎

湖北荊州警方查扣的部分非法採砂船。


他介紹,河砂具有維持河道潛流、穩定河道形態和提供生物棲息地等重要功能。不合理的掠奪性開採將造成河水水質惡化、重要生境消失、水生生物減少等生態問題。

何萍表示,海砂也是一種重要的砂石資源,我國近岸和廣闊的大陸架淺海區域蘊藏著豐富的海沙。但由於海砂中氯離子鏽蝕鋼筋會導致建築開裂,未經淡化的海砂不得用於建築領域。目前我國海砂利用主要集中在臨海工業、港口碼頭、濱海旅遊設施建設等圍填海領域。“對海砂開採活動管理必須以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和海洋設施為前提。”

2013年,央視315曝光了深圳海砂危樓。深圳曝出居民樓房樓板開裂、牆體裂縫等問題,每逢雨天滲水不止。

近年來我國沿海地區非法開採海砂現象頻發,近日,遼寧海警局便現場查扣非法作業涉案人員16名、海砂5000餘噸。

《意見》明確要求嚴格規範海砂使用,對砂石行業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嚴厲查處違法開採、非法盜採等各類違法違規行為。楊姝影表示,綠色發展將成為主基調,“無論是政府監管部門還是企業,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標準政策是最基本的底線。”

此外,楊姝影也表示過往我國建築廢物等資源利用不足,未能形成砂石替代供應新渠道,供給結構始終沒有質的改變。《意見》指出,要推動機制砂石產業高質量發展,加強河道採砂綜合整治與利用,逐步有序推進海砂開採利用,積極推進砂源替代利用。

何萍告訴記者,這將引導砂石行業調整成為機制砂、河砂、工業固廢制砂以及海砂等多元渠道並存的結構模式,有利於資源供給的多元化與綠色化。

嚴剛認為,我國砂石行業轉型升級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也是推動行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機遇期和窗口期。“優質高效、綠色環保將是砂石產業發展的主要目標,產業規模化、標準化、生態化是其基本原則。”

楊姝影也表示要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的市場預期,為砂石行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持久動力。“要大力開展綠色技術創新,引導和推動企業更加積極主動踐行綠色生產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