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如果你是劇中媽媽,你會怎麼選擇?

最近看了一則特別喜歡的文章,主題圍繞著《唐山大地震》而展開。它的論點是:在那場地震當中,因為媽選擇先救的是弟弟,所以姐姐在意外之後被養父帶走,其實受傷最大的不是姐姐,而是那個做選擇的媽媽。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如果你是劇中媽媽,你會怎麼選擇?

對於《唐山大地震》這部電影來說,很多人可能在觀影時由於經歷不一樣,而得出的感悟也會不一樣。

比如說:還沒有為人父母時,覺得這位母親重男輕女,值得被女兒憎恨。

當自己已經是孩子爸媽時,可能會覺得那位做選擇的媽媽,太難。

為什麼在地震中媽媽選擇救弟弟?卻還要在意外之後繼續堅持找姐姐?

曾經看過很多文章是關於各類網友解釋,為什麼在該影片當中媽媽會選擇救弟弟,或者是吃西紅柿的時候更偏向於弟弟。不少網友給出的答案是:在中國傳統觀念影響下,母親的心中或許對傳遞香火責任的兒子,更有一種偏愛意識,這是中國人血液裡流動著的傳統想法。

但是在危難時期下,這位做選擇的母親,她無奈,她悲痛,她不是故意選擇只留下一個孩子。

意思也就是說在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幫助這位母親的時候,她只能二選一。甚至在做決定時可能都沒有任何清醒的意識。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如果你是劇中媽媽,你會怎麼選擇?

由於做決定的人是這位母親,所以承受最大傷害的也是這位母親。

當女兒還活著,卻離開自己那麼長的一段時間內,這位做選擇的母親也是遺憾餘生。

再看養父母這邊,他們也承受著養女離開的痛。

在大學時期,女孩和男朋友進入了戀愛,並且以懷孕、生子收尾。雖然兩人的戀情沒有得到美好的結局,但是單身媽媽帶著孩子離開了養父母的家庭,卻給那位愛她勝過自己的養父造成了傷害。

未婚先育不是最大的過錯,退學也不是,但是你不可以突然之間消失,也不可以在消失之後一個消息也不給對方。

所以這位養父在老年時期的痛處也肉眼可見:女兒離開自己的那段時間,自己的妻子也離開了自己,所以這種雙重離別的痛楚,可能是他生活當中的一把利刃,割在了心口。

所以告訴孩子們:以後到社會上,即便是經歷了再多的風吹雨打和不堪,也不要覺得沒臉回來見父母。因為那不是你一句沒臉見人就可以打發的事情,孩子突然就消失,是對父母最大的凌遲。

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如果你是劇中媽媽,你會怎麼選擇?

生活當中如果有自尊心特別強的孩子,可能相對於其他寶寶而言要更加固執,尤其是聽不得別人勸時,父母或家人們要更多的給孩子們足夠的安全感,切勿讓他們的敏感心遇到傷害時毫無承受的能力,因此會考慮到無臉見人就離家出走。

如果孩子們遇到了願意和自己分享故事的爸爸媽媽,可能也會容易避免突然之間出走的情節。意思也就是說家長們和孩子之間學會分享心中的故事,把親子關係變成朋友關係,有心事可以相互訴說的話,也許能夠更容易打開彼此心扉,當孩子們遇到不可抗的負面能量時,家長們也能夠及時站出來出謀劃策給予建議,而不是不開心就鬧失蹤。

也許所有的傷害從來本心都不是以故意而開始,但是孩子們突然之間離開父母,也許是一種惡意的傷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