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最近關於新冠疫情,國內外的情況差距有點大。

按照中文十級選手的話來說:我們這兒快完了,他們那也快完了。

雖然是一句調侃,實則暗藏的是對國外疫情深深的擔憂,畢竟,這兩天從他們發出的消息來看,只能用一個字來形容:慘。

死亡人數不斷攀升,馬德里不得不徵用“冰宮”(國際奧林匹克冰球場)改作臨時停屍間。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曾經熱血競技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了冰冷和死寂。

一位意大利護士被確認感染新冠之後,選擇了投河自殺,年僅34歲。

她,僅僅是意大利被感染的5000名醫護當中的其中之一。

“人間煉獄”,不過如此。

而在這場全球範圍的浩劫中,首當其中遭受到巨大傷害的,我覺得要屬這群人——

老人們。

他們,不僅因為脆弱的體質,成了最容易被病毒擊倒的目標,還必須被迫面對一些慘烈的現實:

一位西班牙的大叔在屏幕前痛哭求救,說由於醫療資源崩潰,醫院有意摘掉65歲以上患病老人的呼吸機,把資源留給年輕人。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那邊,意大利的醫生曝出了當地的殘酷狀況——

限制60歲以上老人使用呼吸機的數量,醫院要求醫生必須要在誰能得到“救命設備”上做出取捨。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疫情重災區的老人也發出了聲音:

“一些村子中,七八十歲老年人都去世了;喪鐘從早鳴到晚;沒有棺材可用,屍體都火化不過來……”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意大利疫情重災區整整一代老年人病逝# 迅速在中國網民的心疼下掛上了熱搜。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可我萬萬沒想到,如此悲慘情形下,卻引發了另外一番“雀躍狂歡”的景象。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頂上推特熱門的是一個關鍵詞:

BoomerRemover

“Boomer”一詞在西方常被用來指二戰後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也就是如今56-74歲這批年老者。

這個詞是什麼意思,直譯過來就是:老人消滅者。

這個詞是用來形容什麼的呢?新冠病毒。

造詞者打心底裡,希望新冠病毒帶走更多的老年人,甚至為此欣喜若狂。最可怕的是,有這樣想法的人,不止一個。

一位網友的親戚是中學老師,他從親戚口中得知,很多學生們都在使用和傳播這個稱號。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還有日本網民甚至為此製作了一張圖片,表達的內容讓人不寒而慄。

幾個年輕人支撐著一群老人,表情痛苦,新冠病毒加入後,老人的圖像變得虛幻透明,頭上也加上了去世的標誌。

這個時候,圖裡的年輕人們舉著手歡呼慶祝,開懷大笑。

他的配文很短卻堅定:我希望變成這樣。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這條推特獲得了7.2萬的點贊,每個贊後面,都是這個話題的擁躉者對老年群體的“殺意”。

他們不僅有沉默的支持,更可怒的是,就在這條博文的評論區,有一部分人真的在熱烈地討論這個話題的可行性。

“那樣年輕人真的快樂嗎?沒錯,我將希望是一個這樣的世界。”

“或許(病毒)正是為此出現的。”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連國內,都產生了零星的支持者: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看著他們字裡行間透出的開心和興奮,我從心底裡泛上冷意。

當一群普通的老年人,在病毒面前受到生命威脅,卻要被評價為“好事”的時候。

我們也該想想是不是哪裡出問題了。

事實上,這種“仇老”“棄老”情緒的蔓延,不僅是因為網絡傳播的加持,國外某些公眾人物正大光明的煽動,也成了強勁的助燃劑。

當英國出現首例新冠死亡病例的時候,一位教授就曾經放言,疾病的流行將會“有利於消滅那些長期住院的人”。

她說:

“有趣的是,在有92例延遲出院的醫院裡,流行性疾病將是非常有利的,因為可以從醫療體系中‘清除’這些不願意出院的人。”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無獨有偶,美國的一位副州長在接受採訪時態度也非常冷酷:“國家經濟比老年人生命更重要。”

他們最核心的觀點簡單來說就是:死道友不死貧道。為了自己的利益選擇徹底捨棄他人。

疫情之下,老年人徹底成了這些“厭老黨”的擋箭牌和狂攬利益的藉口。

在這群人的言論和思考中,老年群體是符號,是砝碼,是計算利益的參數,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這次是老年人,下次呢?會是誰?細思極恐。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說起來很可悲,這種棄老的行徑並不是這次疫情才出現的。

日本電影《楢山節考》裡就講述了一個這樣的故事。

在貧苦的山村中,村民們墨守著一個規則:不論男女,一旦到了六七十歲,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

主角阿玲婆馬上就到60歲了,卻只想著幫大兒子娶第二任妻子,幫小兒子找了對象。

安排妥當之後,阿玲婆被大兒子背上了後山。天上下起大雪,她卻神色平靜,慢慢地在一堆骸骨中任由白雪覆蓋……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或許有些人看到這裡會說,這只是電影虛構的故事,但是我想告訴你,這樣的故事在歷史上是曾經發生過的。

還有人會提出疑問,這只是因為當時資源匱乏被迫的選擇,也是老人自己同意的,並沒有什麼不妥啊。

很多現代的“厭老黨”,也是這麼自我安慰的。

他們認為老人佔用太多的社會資源,卻不創造價值,反而阻擋了他們向上遊晉升的通道,所以只要老一輩消失自己就能獲得更多的資源和社會地位。

為此,他們還不惜對老人們進行道德綁架:

身為老年人,就應該自願犧牲自己生存的機會,去成全後代的幸福。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還得意洋洋地宣稱這是老人的自由選擇。

對於這種冠冕堂皇的“自由”,是時候祭出我最近很喜歡的羅翔老師的這番話了:

“如果自由不加限制的話,一定會導致強者對弱者的剝削。自由不能以徹底放棄自由為代價。”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如果說,上面那群人厭老的來源,是因為對社會資源分配的焦慮,那麼另一部分“厭老黨”,對老年群體的反感的原因,則比較直接——部分為老不尊的現象。

搶座、碰瓷、撒潑,旅遊中各種不文明的行為……

我不止一次在相關的新聞下,看到許多網友對於老年群體的惡意:

“等這代人都死光了,國民素質就會上升。”

“老而不死是為賊。”

我承認,確實一些老人有不文明的行為,我看到也會氣憤。然而,把部分的不良行為上升至整個年齡層,是以偏概全不負責任的。

年輕人中就沒有低素質行為嗎?有。老年人就沒有彬彬有禮的嗎?也有。

我曾經在公交車上遇到老人說,我兩站就到了,你們年輕人上班辛苦不用讓座啦。

我曾經看到廣場舞大媽帶著耳機,無聲跳舞。

可現實卻是,“中國大媽公害論”堂而皇之地登上媒體的標題,大媽們拿個絲巾拍照都要被人嘲笑作梗。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而當老年人鼓起勇氣,想要像大家展現自己時,收穫的,往往只是嘲笑和否定。

之前,就有一位78歲的老人,拍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並上傳到了網絡想與人分享。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拉筋練舞、健康食譜、護膚上妝、健身運動……一切都很勵志很美好。

然而,評論區一片吐槽: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我看完滿臉問號。

這些內容的主角換成是任何一個花季少女,這群人怕是早就拍起花式彩虹屁來了。

更何況,什麼叫學年輕人?

跳舞、健身、按自己喜歡的風格去生活,什麼時候變成了年輕人的專利了?非常荒謬。

上面這些所謂厭老的原因,無論是“價值論”、“素質論”還是“風格論”,都是對老年人惡劣的刻板印象和綁架。

它們會導致老年人越來越邊緣化,在公眾平臺上,漸漸地放棄自己的話語權,最後形成兩代人之間更大的代溝。

生老病死是人類最自然的生存規律。

皺紋不能代表善惡,白髮也衡量不了價值,我們該做的,是讓年齡,只是年齡,而不去代表任何東西。

當年老都成了一種罪,那麼定下這個罪的人,才是真正的罪大惡極。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也許看到這裡,你會覺得自己並沒有什麼仇老厭老的情緒,這些不過是一部分人的情況。

可現實生活中,我們一些不經意的舉動,若是忽視了,也會給老年群體帶來傷害。

有時候我也會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沒有一些歧視或者不尊重老人的行為。

去車站機場排隊取票的時候,如果前面一位是老年人,操作不熟練,我會不會覺得不耐煩?

對於自家的老人我可以包容,那麼對於陌生的老人,我能不能也給予尊重的態度呢?

享受來自老人對晚輩的關愛,我是不是能懷著感恩的心,而不是理所當然呢?

的確,和老人交流相處比起同齡人需要更多精力和耐心。

可是,當我們年老時不也希望年輕人能夠這樣對待自己嗎?

那些“厭老黨”們覺得老年人只會拖年輕人後腿,但是,老年群體的價值並不能只用單一的觀念去衡量。

就像在這次疫情之中,有鍾南山、李蘭娟院士這樣為國家做出巨大貢獻的老一輩科學家。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還有像這位隔著玻璃給隔離的妻子唱情歌的老人。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他們雖然老了,可是他們年輕時也像我們如今一樣為了生活、為了家庭、為了理想奮鬥過。

他們腿腳雖然慢了,但是面對疫情挺身而出的時候,並不比年輕人落後。

他們的觀念雖然和年輕人不同,而是浪漫的心卻是相同的。

老人老人,雖然“老”在“人”面前,我們卻應該先看到後面那個字:先把對方看做是一個平等的生命,其次才去注意他的年齡。

任何情況下,我們都不該輕易對某個群體妄言拋棄。

被確診後,他們在等待治療,“兒女”卻在等待他們死去


老人,不僅是弱勢群體,他們也是我們的爺爺奶奶,是我們的父母,也是未來的我們。

有代溝可以溝通,有衝突可以反思,但無論如何,生而為人,請對一條生命保留最起碼的善良。

我希望如果哪一天我老了,請你不要嫌棄我,像對待普通人一樣,只需稍微提高點聲量打聲招呼:

“嘿,老太太,你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