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最近关于新冠疫情,国内外的情况差距有点大。

按照中文十级选手的话来说:我们这儿快完了,他们那也快完了。

虽然是一句调侃,实则暗藏的是对国外疫情深深的担忧,毕竟,这两天从他们发出的消息来看,只能用一个字来形容:惨。

死亡人数不断攀升,马德里不得不征用“冰宫”(国际奥林匹克冰球场)改作临时停尸间。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曾经热血竞技的地方,如今只剩下了冰冷和死寂。

一位意大利护士被确认感染新冠之后,选择了投河自杀,年仅34岁。

她,仅仅是意大利被感染的5000名医护当中的其中之一。

“人间炼狱”,不过如此。

而在这场全球范围的浩劫中,首当其中遭受到巨大伤害的,我觉得要属这群人——

老人们。

他们,不仅因为脆弱的体质,成了最容易被病毒击倒的目标,还必须被迫面对一些惨烈的现实:

一位西班牙的大叔在屏幕前痛哭求救,说由于医疗资源崩溃,医院有意摘掉65岁以上患病老人的呼吸机,把资源留给年轻人。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那边,意大利的医生曝出了当地的残酷状况——

限制60岁以上老人使用呼吸机的数量,医院要求医生必须要在谁能得到“救命设备”上做出取舍。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疫情重灾区的老人也发出了声音:

“一些村子中,七八十岁老年人都去世了;丧钟从早鸣到晚;没有棺材可用,尸体都火化不过来……”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意大利疫情重灾区整整一代老年人病逝# 迅速在中国网民的心疼下挂上了热搜。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可我万万没想到,如此悲惨情形下,却引发了另外一番“雀跃狂欢”的景象。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顶上推特热门的是一个关键词:

BoomerRemover

“Boomer”一词在西方常被用来指二战后婴儿潮时期出生的人,也就是如今56-74岁这批年老者。

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直译过来就是:老人消灭者。

这个词是用来形容什么的呢?新冠病毒。

造词者打心底里,希望新冠病毒带走更多的老年人,甚至为此欣喜若狂。最可怕的是,有这样想法的人,不止一个。

一位网友的亲戚是中学老师,他从亲戚口中得知,很多学生们都在使用和传播这个称号。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还有日本网民甚至为此制作了一张图片,表达的内容让人不寒而栗。

几个年轻人支撑着一群老人,表情痛苦,新冠病毒加入后,老人的图像变得虚幻透明,头上也加上了去世的标志。

这个时候,图里的年轻人们举着手欢呼庆祝,开怀大笑。

他的配文很短却坚定:我希望变成这样。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这条推特获得了7.2万的点赞,每个赞后面,都是这个话题的拥趸者对老年群体的“杀意”。

他们不仅有沉默的支持,更可怒的是,就在这条博文的评论区,有一部分人真的在热烈地讨论这个话题的可行性。

“那样年轻人真的快乐吗?没错,我将希望是一个这样的世界。”

“或许(病毒)正是为此出现的。”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连国内,都产生了零星的支持者: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看着他们字里行间透出的开心和兴奋,我从心底里泛上冷意。

当一群普通的老年人,在病毒面前受到生命威胁,却要被评价为“好事”的时候。

我们也该想想是不是哪里出问题了。

事实上,这种“仇老”“弃老”情绪的蔓延,不仅是因为网络传播的加持,国外某些公众人物正大光明的煽动,也成了强劲的助燃剂。

当英国出现首例新冠死亡病例的时候,一位教授就曾经放言,疾病的流行将会“有利于消灭那些长期住院的人”。

她说:

“有趣的是,在有92例延迟出院的医院里,流行性疾病将是非常有利的,因为可以从医疗体系中‘清除’这些不愿意出院的人。”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无独有偶,美国的一位副州长在接受采访时态度也非常冷酷:“国家经济比老年人生命更重要。”

他们最核心的观点简单来说就是:死道友不死贫道。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彻底舍弃他人。

疫情之下,老年人彻底成了这些“厌老党”的挡箭牌和狂揽利益的借口。

在这群人的言论和思考中,老年群体是符号,是砝码,是计算利益的参数,而不是活生生的人。

这次是老年人,下次呢?会是谁?细思极恐。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说起来很可悲,这种弃老的行径并不是这次疫情才出现的。

日本电影《楢山节考》里就讲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在贫苦的山村中,村民们墨守着一个规则:不论男女,一旦到了六七十岁,就要被子女背到山中等死,以供奉山神。

主角阿玲婆马上就到60岁了,却只想着帮大儿子娶第二任妻子,帮小儿子找了对象。

安排妥当之后,阿玲婆被大儿子背上了后山。天上下起大雪,她却神色平静,慢慢地在一堆骸骨中任由白雪覆盖……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或许有些人看到这里会说,这只是电影虚构的故事,但是我想告诉你,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是曾经发生过的。

还有人会提出疑问,这只是因为当时资源匮乏被迫的选择,也是老人自己同意的,并没有什么不妥啊。

很多现代的“厌老党”,也是这么自我安慰的。

他们认为老人占用太多的社会资源,却不创造价值,反而阻挡了他们向上游晋升的通道,所以只要老一辈消失自己就能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社会地位。

为此,他们还不惜对老人们进行道德绑架:

身为老年人,就应该自愿牺牲自己生存的机会,去成全后代的幸福。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还得意洋洋地宣称这是老人的自由选择。

对于这种冠冕堂皇的“自由”,是时候祭出我最近很喜欢的罗翔老师的这番话了:

“如果自由不加限制的话,一定会导致强者对弱者的剥削。自由不能以彻底放弃自由为代价。”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如果说,上面那群人厌老的来源,是因为对社会资源分配的焦虑,那么另一部分“厌老党”,对老年群体的反感的原因,则比较直接——部分为老不尊的现象。

抢座、碰瓷、撒泼,旅游中各种不文明的行为……

我不止一次在相关的新闻下,看到许多网友对于老年群体的恶意:

“等这代人都死光了,国民素质就会上升。”

“老而不死是为贼。”

我承认,确实一些老人有不文明的行为,我看到也会气愤。然而,把部分的不良行为上升至整个年龄层,是以偏概全不负责任的。

年轻人中就没有低素质行为吗?有。老年人就没有彬彬有礼的吗?也有。

我曾经在公交车上遇到老人说,我两站就到了,你们年轻人上班辛苦不用让座啦。

我曾经看到广场舞大妈带着耳机,无声跳舞。

可现实却是,“中国大妈公害论”堂而皇之地登上媒体的标题,大妈们拿个丝巾拍照都要被人嘲笑作梗。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而当老年人鼓起勇气,想要像大家展现自己时,收获的,往往只是嘲笑和否定。

之前,就有一位78岁的老人,拍下了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上传到了网络想与人分享。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拉筋练舞、健康食谱、护肤上妆、健身运动……一切都很励志很美好。

然而,评论区一片吐槽: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我看完满脸问号。

这些内容的主角换成是任何一个花季少女,这群人怕是早就拍起花式彩虹屁来了。

更何况,什么叫学年轻人?

跳舞、健身、按自己喜欢的风格去生活,什么时候变成了年轻人的专利了?非常荒谬。

上面这些所谓厌老的原因,无论是“价值论”、“素质论”还是“风格论”,都是对老年人恶劣的刻板印象和绑架。

它们会导致老年人越来越边缘化,在公众平台上,渐渐地放弃自己的话语权,最后形成两代人之间更大的代沟。

生老病死是人类最自然的生存规律。

皱纹不能代表善恶,白发也衡量不了价值,我们该做的,是让年龄,只是年龄,而不去代表任何东西。

当年老都成了一种罪,那么定下这个罪的人,才是真正的罪大恶极。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也许看到这里,你会觉得自己并没有什么仇老厌老的情绪,这些不过是一部分人的情况。

可现实生活中,我们一些不经意的举动,若是忽视了,也会给老年群体带来伤害。

有时候我也会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有没有一些歧视或者不尊重老人的行为。

去车站机场排队取票的时候,如果前面一位是老年人,操作不熟练,我会不会觉得不耐烦?

对于自家的老人我可以包容,那么对于陌生的老人,我能不能也给予尊重的态度呢?

享受来自老人对晚辈的关爱,我是不是能怀着感恩的心,而不是理所当然呢?

的确,和老人交流相处比起同龄人需要更多精力和耐心。

可是,当我们年老时不也希望年轻人能够这样对待自己吗?

那些“厌老党”们觉得老年人只会拖年轻人后腿,但是,老年群体的价值并不能只用单一的观念去衡量。

就像在这次疫情之中,有钟南山、李兰娟院士这样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还有像这位隔着玻璃给隔离的妻子唱情歌的老人。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他们虽然老了,可是他们年轻时也像我们如今一样为了生活、为了家庭、为了理想奋斗过。

他们腿脚虽然慢了,但是面对疫情挺身而出的时候,并不比年轻人落后。

他们的观念虽然和年轻人不同,而是浪漫的心却是相同的。

老人老人,虽然“老”在“人”面前,我们却应该先看到后面那个字:先把对方看做是一个平等的生命,其次才去注意他的年龄。

任何情况下,我们都不该轻易对某个群体妄言抛弃。

被确诊后,他们在等待治疗,“儿女”却在等待他们死去


老人,不仅是弱势群体,他们也是我们的爷爷奶奶,是我们的父母,也是未来的我们。

有代沟可以沟通,有冲突可以反思,但无论如何,生而为人,请对一条生命保留最起码的善良。

我希望如果哪一天我老了,请你不要嫌弃我,像对待普通人一样,只需稍微提高点声量打声招呼:

“嘿,老太太,你好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