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香文化作為我國包羅萬象的文化之一,有著久遠的使用歷史,從現有的資料考證,香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經是那些大家貴族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物品之一。因當時地域和氣候的限制,所以製作香的材料也有所不同,如鬱(鬱金)、芷(白芷)、茅(香茅)等,

況且,當時人們使用香料的方法非常豐富,不僅製成香,還可用來燻燒、香囊佩帶、煮湯入酒等。他們不僅使用香料,而且讚美香料,並且寄託美好寓意。如楚國的愛國詩人屈原,就曾在《離騷》中詠歎:“扈江離與辟芷兮,紉秋蘭以為佩";"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戶服艾以盈要兮,謂幽蘭其不可佩","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為此蕭艾也","椒專佞以慢慆兮,樧又欲充夫佩幃"等,但是製作成香只能是貴族使用。

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網絡圖片

隨著秦漢時期的國家統一和疆域擴大,南方的香料進入中原,伴隨陸上、海上絲綢之路而來的,西域、東南亞、南亞等地方的如:沉香、蘇合香、雞舌香等,在漢朝都已經成為王公大臣,家中香爐的家品。如長沙馬王堆漢墓,就曾出土了陶製的燻爐和燻燒的香草。

到兩晉時期,由於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香的文化也得到了延伸,到了唐代香的製作工藝和香的文化,逐步走向成熟與完備,到了宋代之後,那些個文人墨客、風流雅士以制香、品香為雅興,如蘇軾的《和黃魯直燒香》,李清照的《醉花陰》詞中"瑞腦"即龍腦香;"金獸"即獸形銅香爐,使得香草文化走入尋常百姓人家,平常在居室廳堂點薰香,宴會慶典更要點助興,以及各種佩戴的香囊等等,

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網絡圖片

近代以來,由於連年的戰爭,思想文化的衝擊,用香品香成了一種貴族奢侈品,動盪的社會環境,也損害了商品貿易,也就限制了香行業的發展,同時也喪失了薰香怡情的閒情逸致,另一方面,在一些接受西方文化潮流,對傳統文化抱有偏激之人的眼中,像淨心明志、修身養性這種,傳統香文化特徵觀念,被批評為態度消極。

因此,薰香文化和其它傳統文化一樣,都應該受到批判,屬於糟粕應該剔除。隨著上層社會的風氣和生活方式改變,使得自魏晉以來伴隨中華文化發展的香文化,在傳統文化衰落的同時,它也消失在了普通百姓家中,一併消失的還有延續千年的,書齋琴房等文化。香也失去了過去安神養生、陶冶性靈的內涵,而作為祭祀儀式。保留在了公廟祭祀之中。

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網絡圖片

近年以來,隨著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百姓生活的富足,傳統文化也隨之而復興,除了傳統的詩詞歌賦,居家生活的裝修風格,茶餘飯後的雅興,隨著國家提倡復興傳統的東風,也得到了復興,而薰香文化更是早於其它文化,出現在了一些公知、老闆的書桌、書櫃之上。

這些人選擇薰香,除了薰香本身帶來的雅緻和改善空氣之外,更多的用來提神醒目、安神開竅,實處化病療疾,而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多次提及薰香和香料,如"沉香、蜜香、檀香、降真香、蘇合香、安息香、樟腦、皂莢等並燒之可闢瘟疫"等。

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網絡圖片

明代的戲曲學家屠隆曾評價香”和香者,和其性也;品香,品其自性也。自性立則命安,性命和則慧生,智慧生則九衢塵裡任逍遙“。

而小罐香·靈草香,內含的香品原材為採自雲南的靈香草,為報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幹後有濃郁香氣,是名貴的芳香植物。據獨家配方製作,含四種香草及澳洲檀香木粉;味道清香、濃郁,聞之令人精神振奮。

中華文化之一的薰香文化,傳承了2000多年,為何在清朝末年消失了

小罐香·靈草香

嚴格按照古代和香的法度、規律,依據香藥的五行屬性,使香藥藥性相互生髮,順導制逆等工藝,最後按所需順序統一合成。這也就古人講的“擇時和香”,經過數十天的烘曬而成。因此,小罐香·靈草香也是自用,和贈送領導上司、親朋好友的佳品,更是提升生活方式的一種雅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