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楚城濮之戰為什麼以晉國的勝利告終?

青天白雲0


晉國軍力雄厚,自身軍力遠多於楚軍,還有齊、秦聯軍。而楚國的聯軍是蔡國、申國和息國,明顯不在一個水平。

晉國是重耳親自壓陣,狐毛、狐偃、胥臣、先軫、郤臻、欒枝等名臣名將雲集,可謂三軍齊備,鬥志高昂,團結一致。楚國方面,楚成王沒有來,不想打這仗,楚國就子玉一個人。

晉國的總指揮先軫鬥智鬥力遠超過子玉,欒枝和胥臣都是文武兼備的人物,楚國方面沒有這樣的人物。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楚國內鬥,楚成王不想子玉打贏這仗。


古談奇聞


春秋爭霸,戰國爭疆。晉國能贏得城濮之戰的勝利並不奇怪,因為指揮這場戰鬥的是晉文公重耳。晉文公重耳是在飽經蒼桑歷盡波折之後,才得以繼任晉國國君。

一、晉文公老謀深算,既知己又知彼

晉文公既能識人、用人,也有足夠的做為大國君主的素質。而且因為他肯禮賢下士,所以在他的身邊得以聚集起一大批有能力的文臣武將。

因而在晉楚城濮之戰爆發時,晉國早已走出了昔日的混亂,一掃晉惠公、晉懷公父子當政時的人心離亂。

(重耳)

像晉國這樣實力雄厚的大國,只要有了強有力的領導人,就能夠重新煥發活力。因此在晉文公的領導下,已經完成了內部整合的晉國,憑藉其強大實力,完全可以抵擋正處於強勢擴張期的楚國。

並且晉文公還巧妙的爭取到了秦國和齊國的協助,從而形成以晉國、秦國和齊國,這三個國的力量,共同對抗楚國以及其僕從國的有利形勢。

二、楚將成得臣輕敵,犯冒進的錯誤

再反觀楚國,楚成王其實並不想和晉國硬硑硬,也並不想在這個時候同晉文公反目成仇,因此楚成王並沒有給予這場戰鬥以足夠的重視,也缺乏戰勝晉國的足夠信心!

可是楚國大將成得臣(子玉),卻堅信此戰楚軍必勝!不僅能夠徹底佂服親晉的宋國,而且還能把晉國的崛起勢頭按下去!正是這種驕傲自大的心理,使得子玉缺乏對戰場態勢的感應能力,也缺乏知己知彼的戰場偵查能力。

(子玉)

更兼子玉為人驕矜,根本沒有把晉文公放在眼裡。把重耳的主動退避三舍,視為軟弱可欺,犯了輕敵冒進的兵家大忌!結果誤中重耳誘敵深入之計,在城濮大戰時,被晉國採取了先攻擊其僕從國軍隊,待將僕從國軍隊其擊敗後,才又集中全部兵力攻擊楚軍!於是,處處陷於被動的楚軍,終於被晉國及其盟國的聯軍擊敗了,楚將子玉在羞愧難堪的壓力下引罪自刎,主動放棄了捲土重來的機會。

總結:這場大戰的勝利,為晉國奠定了北方霸主地位,楚國的侵略擴張勢頭暫時被遏制住了。楚國之所以會輸掉這場戰爭,原因大致有三點。

①、晉文公老謀深算知己知彼,善於發揮自己的長處,攻擊敵人的薄弱點。

②、楚成王缺乏戰勝晉文公的信心,沒有給成得臣提供足夠的支持。

③、成得臣驕矜自大,犯了輕敵冒進的錯誤,中了晉文公誘敵深入的計策。

【 】


北疆同心侃歷史


城濮之戰,是周襄王二十年(公元前632),晉、楚兩國在衛國城濮(山東鄄城西南)地區進行的爭奪中原霸權的首次大戰,晉國勝利有三個原因:

一、內部關係

晉文公長於收攬人心,一即位就採取子犯“入務利民”的建議,使民;教民以“義、信、禮”,使民能為己所用。因此,從圍曹救宋,拘楚宛春復曹、衛,到決戰城濮,晉國君臣將帥無不認真運籌策劃,甚至連役卒輿人也主動獻謀出策。內部和睦,君臣同心、軍民協力,為晉國創立霸業奠下堅實的政治基礎。反之,楚國君臣對戰爭形勢的估計和意見不一;子文傳楚軍統帥之職於子玉,蒍賈卻不認為子玉能勝任;面對晉、宋、齊、秦的聯盟,楚王“知難而退”、“楚眾欲止”,子玉則非戰不可。內部矛盾,君臣不和、軍民不協,抵消了應戰的力量,這是楚軍自取滅亡的主要原因。

二、外交策略

在外交上,晉文公長於爭取與國。他打著“報施救患”的旗號伐楚,一方面贏得周王室和諸侯國的好感和信任,另一方面乘機擴大自己的勢力和領地範圍,達到“取威定霸”的目的。接著,巧施“喜賂怒頑”之計,利用楚國與齊、秦之間的利害矛盾,爭取齊、秦的聯盟,以壯大自己的軍事力量;後又“私許復曹衛”,使曹、衛“告絕於楚”,以瓦解楚軍的聯盟;開戰時,又採取剋制態度,對楚履行若言,先“退三舍”,後發制人,使自己處於理直地位,獲得政治上的主動。反之,楚國為夷國,處於被周王室和中原諸侯排斥的地位,儘管宋、曹、衛等小國在其強權下屈服,但一遇晉國與之相爭,便迅速向晉國靠攏,楚國也因此陷入眾叛親離的被動局面。

三、軍事策略

在軍事上,晉軍戰略正確,指揮有方。如前所說,晉軍一開始就採用“退三舍”之計,先避開楚軍的鋒芒,使其驕縱輕敵;後抓住彼竭我盈的機會,選擇有利的戰場,贏得主動權。決戰時,晉軍避強擊弱:先“蒙馬以虎皮”,使楚右師潰;再用佯敗之計,虛設“二旆”和“輿曳柴而偽遁”,誘敵深入,而後反攻夾擊,使楚左師潰;最後逼使子玉收兵。反之,楚軍的戰術不如晉軍靈活機動,缺乏清醒、明確的認識,**察覺出晉軍的退卻是以逸待勞,反而輕敵中計。另外,由陳、蔡等國臨時構成的軍隊實為烏合之眾,鬥志渙散,根本不能與訓練有方和驍勇善戰的晉軍相提並論;而左右軍受攻擊時,強大的中軍竟按兵不動,坐等晉軍將其各個擊破,這就使楚軍的優勢逐漸化為劣勢,終於全面失敗。

城濮之戰後,晉文公在踐土(河南鄭州西北)朝覲周王,會盟諸侯,向周王獻楚國俘虜四馬兵車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周襄王正式命晉文公為侯伯。晉國終於實現了“取威定霸”的政治、軍事目標。

城濮之戰初期,晉軍兵力劣於對手,又渡過黃河在外線作戰,處於不利的地位。但是晉文公能夠善察戰機,虛心採取先軫等人的正確建議,選擇鄰近晉國的曹、衛這兩個楚之與國為突破口,先勝弱敵,取得以後作戰的前進基地。隨後又運用高明的謀略爭取齊、秦兩大國與自己結成統一戰線,爭取了戰爭的主動權。當城濮決戰之時,敢於貫徹後發制人的作戰方針,主動“退避三舍”,避開楚軍的鋒芒,以爭取政治、外交和軍事上的主動,誘敵冒險深入,伺機決戰。同時與齊、秦、宋各國軍隊會合,集中起相對優勢的兵力;並針對敵人的作戰部署,乘隙蹈虛,靈活地選擇主攻方向,先攻打敵人的薄弱環節,予敵各個擊破,從而獲得了這場戰略決戰的輝煌勝利,成就了晉文公中原霸主的地位。


唐明國亮


城濮之戰是春秋時代晉國和楚國因爭奪霸權而引發的一場戰爭,以晉國取勝而告終,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城濮之戰的勝利,與晉文公重耳的嚴政教民,君臣團結一心,運用外交手段拉攏盟國,在戰場上講就戰術和謀略等有著直接的關係。

城濮之戰中晉軍之所以取得勝利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1: 君臣協力,上下團結一心。在晉國內部,大家的目標是一致的,雖然在一些具體問題上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最終都會經過討論後取得一致。而在楚國內部楚成王與子玉多有不和,各執己見,相互掣肘,導致內部力量的削弱。

2: 晉國善於利用外交手段。在城濮之戰中,眾多的諸侯國都捲入了這場戰爭,大家表面上推崇周天子,但實際上是為自己撈好處,擴展實力。晉文公重耳正是利用這一點,運用外交上手段拉攏盟國,使敵軍的聯盟瓦解,使得楚國處於孤立的窘境。

3: 晉國在與楚國交戰時,晉文公講究戰術,指揮有方。晉國採用了避強攻弱,佯敗誘敵的戰術使楚國節節敗退,最終取得勝利。

4: 晉國君臣內部有較強的軍事素養。晉文公重耳行事謹慎穩重,謀慮周全,虛心納諫,知人善用。臣子恪盡職守,富有見識,為將者善於謀略,英勇作戰。

在混亂的春秋時代,正是晉文公重耳,這麼一個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謀略家,充分展現出自己的英勇和謀略,善於把不利因素轉化成有利條件,才取得了城濮之戰的最後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