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送別

李叔同

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

晚風拂柳笛聲殘,夕陽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壺濁酒盡餘歡,今宵別夢寒。


這兩天因為國外疫情爆發,朋友作為志願團成員需要趕赴國外,這個時候出國,雖然說沒有九死一生那麼誇張恐怖,但是面對未來情況的一無所知,才是令人最擔心的。這種離別帶有一種別樣的味道,有種說不出道不明的感覺。

想到這裡,子鈺就想起一首耳熟能詳的歌來,這首離別歌有種特別,說它是歌曲彷彿降低了它的文學韻味。“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李叔同的《送別》。

實際上李叔同的這首《送別》,是中外結合的產物,它是外國的曲加上中國的詞糅合而成的一首佳作。原曲來源於19世紀音樂家奧德威的《夢見家和母親》。

後來峰迴路轉,這首歌曲傳到了日本,日本的著名音樂大師童球溪結合日本文化將其改成了日文風格的歌曲,並改名成《旅愁》。這首歌的改版的很成功,在日本一時間被廣為流傳。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李叔同故居

這個時候,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學。初次聽到這首歌的李叔同就被這首歌給深深吸引了,聽完這首歌后,李叔同靈感大發,在回國後不久,再糅合中國詞文化,就即興創造了《送別》這首膾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廣為流傳。

初次讀來李叔同的這首《送別》,從語言格調上來看,它極其簡單,覺得它並沒有之前我讀的那些佳作那樣辭藻華麗,感覺就是簡單地幾個漢語文字堆砌而成的口頭詩。

但是隨著年紀的增長;閱歷的增多;情感的豐富,總覺得這首詩在冥冥之中無比恰當的描述了和故人離別的複雜情感。但要具體說出它那點好,一時半會還真說不出。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或許這就是古人所說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罷。真正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極具簡單,不嬌柔不做作的。

在我們以往的印象裡,像王勃的滕王閣序這樣的佳作,之所以廣為流傳,那是因為它極具文學價值,辭藻華麗,典故頻出。(披繡闥,俯雕甍,山原曠其盈視,川澤紆其駭矚。閭閻撲地,鐘鳴鼎食之家;舸艦彌津,青雀黃龍之舳。)

又比如,辛棄疾的“鳳尾龍香撥,自開元《霓裳》曲罷,幾番風月?”就這樣簡短的兩句詞裡,竟有兩個典故蘊含在裡面。而同樣簡短的《送別》,就顯得有點相形見絀了。

但這一點也影響不了《送別》在人們心目中的偉大。像“長亭外,古道邊“這種句子,就是這簡短不能再簡短的六字,足以表達出人們依依惜別之情。簡短的六字語言,多一個字或者少一個字都不完美,這簡短而有力的詞句,彷彿早已經存在很久。

但就是者這樣簡短的語句,是李叔同本人經歷過無數苦難才練就出來的。不平凡的人,肯定是有著不平凡的經歷。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李叔同自幼聰慧,稟賦異於常人。和他人的幸福童年相比,李叔同的幼年是充滿歧視和痛苦的。這一切源於李的母親不是正房,只是一個偏房的姨太太。

在新中國成立以前,偏方所生的孩子可以被正方所生的孩子任意欺凌。李和其母親就是在這樣的家庭背景下生活。

正是在這種環境下,李叔同收起了本該在他那個年紀的爛漫天真,變的成熟老氣。

十五歲的時候,他吟出一句:人生猶如西山日,富貴終如草上霜。這句老成的話,任憑後世之人想破腦袋也不會知道這是一個少年說的話。

李叔同的才情,讓周邊的老學者知道後都止不住讚歎,小小年紀竟有如此才情,將來學成必定是個狀元郎。然後停頓後又說:“詩句雖好,但是暮氣太重,暮靄的暮。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原生家庭的坎坷,讓童年的李叔同根本沒有享受過家的溫暖。等到年紀稍長以後,這個孩子終於離開家庭。翩翩少年在缺失了家人的關愛以後,渴望在青春韶華之際,可以遇到自己鍾情一生的女子。

就在他以為老天爺眷顧他的時候,因為那時的他和一個戲班的姑娘相愛了。但李叔同雖不受家族待見,但好歹也是金粉世家出身,世俗的觀念根本不允許他和這樣的女子私定終身。

最終,在家族人的逼迫之下,李叔同娶了一個素未謀面的女人做了自己的妻子。李叔同是個性情中人,因為兩個人根本沒有感情基礎,婚後生活也是寡淡的很,根本無幸福可言。

後來,李叔同遇到了又遇到了一個女子,這個女子的出現讓他早已經失去的激情又重新燃起。這一次,他準備和世俗作鬥爭,和這個女子私奔。

然而,這個女子最終也是移情別戀,喜歡上了一個皇族子弟。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李叔同塑像

再後來,自己唯一的感情寄託,母親也得病去世,遠離自己而去。所謂落葉歸根,在那時一個家族的女人在身後可以被埋進夫家祖墳。但對於偏房的女人而言,這也是奢望。

因為李的母親是妾,別說入祖墳了,就是棺材都不能從正門抬入房屋內。人世間最痛苦的就是自己的摯愛得不到世俗的認可。最後李叔同也在家族人的強烈反對下,強行將自己母親的棺材從正門抬入。

這種舉動既是對母親待遇的不公,也是對自己這些年受的委屈產生的大爆發。

就在母親下葬前的一個夜晚,李叔同夢見了自己的母親,在夢裡母親和自己做了最後一次的告別。

以至於在母親下葬那天,李叔同沒有按照既定的程序為母親誦唸祭文,而是撫琴彈唱了一首自己寫的詩:

父語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語我以早歸。

月落烏啼,夢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樂之長逝兮,感親之恩其永垂。

——《夢》

這首歌叫作《夢》,為母親而寫的最後的送別。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許幻園(右一)

隨著最親的人離去,家鄉這片故土讓李叔同也沒什麼好眷戀的了。再後來,李叔同就在家人的安排下,來到了日本留學。

在這裡李叔同遇到了很多新鮮事物,也增加了自己的見聞。其中那首最為出名的《送別》,就是在這一時期萌發靈感的。

這首詞是如何誕生的呢?

李叔同之前有一個好友叫許幻園,兩個人一開始有著共同的志向與理想,那就是共同投身於革命,從而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

兩個人在日本也是積極響應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統治。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孫中山與友人在一起商討革命

直到1914年冬天的某一天,大雪紛飛,許幻園突然造訪,沒有往日的噓寒問暖,只是匆匆道別:叔同,我家破產了,我們後會有期。然後就走了。

朋友的如此告別,讓李叔同錯愕不及,一時間竟沒有反應過來。等他醒悟過來,想要收拾衣物追趕時,朋友早已經消失在漫天白雪之中。

此時的李叔同明白,朋友此次註定是有去無回,他這次是去找一個叫做袁世凱的人去報自己的血海深仇,誰都知道這意味著什麼。

人世間,有時候不經意間的一句再見,可能就再也見不到了。

摯友的身影早已經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但是李叔同卻佇立在大雪之中良久。誰也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什麼,可能他就是想讓這種寒冷麻痺自己的神經吧。

李叔同彌留之際,留下的四字,道盡了他一生的滄桑

回到家後的李叔同,在這種百感交集的狀態下,創作了這首送別詩。

生命中一次一次的離別,終於讓他厭惡。人的一生,就是一個不斷失去的過程,於是再後來,他就成出家,成了弘一法師。

眾生皆苦,我跳出紅塵就不必受這折磨了吧。

然而,很多年以後,六十二歲的弘一法師在山上遇到朋友。

朋友問:似有所思?

弘一答:有思。

朋友問:何所思?

弘一沉默一瞬,答:人間事,家中事。

或許最終,還是沒能放下。

所以他會在臨終時留下四個字:

悲欣交集。

這簡單單的四個字,道出了李叔同一生的滄桑。出生於金粉世家,卻不能真正意義上享受無憂無慮的生活。想要寄情於愛情,卻總是一波三折,要麼愛而不得,要麼是天意弄人。

情場的失意,本以為在友情上可以獲得萬古長青,但終究也是天不遂人願。

但好在人生的灰暗時刻,也不乏高光時刻。最起碼有疼愛自己的母親;曾經鍾情的戲班女子;一生得只有許幻園,雖然他們只是曾經出現過,後又匆匆離別,但對於李叔同來說,這也讓他感到滿足。

因此來說,“悲欣交集”作為對李書同一生最好的詮釋是再合適不過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