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送别

李叔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两天因为国外疫情爆发,朋友作为志愿团成员需要赶赴国外,这个时候出国,虽然说没有九死一生那么夸张恐怖,但是面对未来情况的一无所知,才是令人最担心的。这种离别带有一种别样的味道,有种说不出道不明的感觉。

想到这里,子钰就想起一首耳熟能详的歌来,这首离别歌有种特别,说它是歌曲仿佛降低了它的文学韵味。“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李叔同的《送别》。

实际上李叔同的这首《送别》,是中外结合的产物,它是外国的曲加上中国的词糅合而成的一首佳作。原曲来源于19世纪音乐家奥德威的《梦见家和母亲》。

后来峰回路转,这首歌曲传到了日本,日本的著名音乐大师童球溪结合日本文化将其改成了日文风格的歌曲,并改名成《旅愁》。这首歌的改版的很成功,在日本一时间被广为流传。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李叔同故居

这个时候,李叔同正在日本留学。初次听到这首歌的李叔同就被这首歌给深深吸引了,听完这首歌后,李叔同灵感大发,在回国后不久,再糅合中国词文化,就即兴创造了《送别》这首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广为流传。

初次读来李叔同的这首《送别》,从语言格调上来看,它极其简单,觉得它并没有之前我读的那些佳作那样辞藻华丽,感觉就是简单地几个汉语文字堆砌而成的口头诗。

但是随着年纪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情感的丰富,总觉得这首诗在冥冥之中无比恰当的描述了和故人离别的复杂情感。但要具体说出它那点好,一时半会还真说不出。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或许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罢。真正美好的事物,往往都是极具简单,不娇柔不做作的。

在我们以往的印象里,像王勃的滕王阁序这样的佳作,之所以广为流传,那是因为它极具文学价值,辞藻华丽,典故频出。(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

又比如,辛弃疾的“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就这样简短的两句词里,竟有两个典故蕴含在里面。而同样简短的《送别》,就显得有点相形见绌了。

但这一点也影响不了《送别》在人们心目中的伟大。像“长亭外,古道边“这种句子,就是这简短不能再简短的六字,足以表达出人们依依惜别之情。简短的六字语言,多一个字或者少一个字都不完美,这简短而有力的词句,仿佛早已经存在很久。

但就是者这样简短的语句,是李叔同本人经历过无数苦难才练就出来的。不平凡的人,肯定是有着不平凡的经历。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李叔同自幼聪慧,禀赋异于常人。和他人的幸福童年相比,李叔同的幼年是充满歧视和痛苦的。这一切源于李的母亲不是正房,只是一个偏房的姨太太。

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偏方所生的孩子可以被正方所生的孩子任意欺凌。李和其母亲就是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生活。

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李叔同收起了本该在他那个年纪的烂漫天真,变的成熟老气。

十五岁的时候,他吟出一句:人生犹如西山日,富贵终如草上霜。这句老成的话,任凭后世之人想破脑袋也不会知道这是一个少年说的话。

李叔同的才情,让周边的老学者知道后都止不住赞叹,小小年纪竟有如此才情,将来学成必定是个状元郎。然后停顿后又说:“诗句虽好,但是暮气太重,暮霭的暮。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原生家庭的坎坷,让童年的李叔同根本没有享受过家的温暖。等到年纪稍长以后,这个孩子终于离开家庭。翩翩少年在缺失了家人的关爱以后,渴望在青春韶华之际,可以遇到自己钟情一生的女子。

就在他以为老天爷眷顾他的时候,因为那时的他和一个戏班的姑娘相爱了。但李叔同虽不受家族待见,但好歹也是金粉世家出身,世俗的观念根本不允许他和这样的女子私定终身。

最终,在家族人的逼迫之下,李叔同娶了一个素未谋面的女人做了自己的妻子。李叔同是个性情中人,因为两个人根本没有感情基础,婚后生活也是寡淡的很,根本无幸福可言。

后来,李叔同遇到了又遇到了一个女子,这个女子的出现让他早已经失去的激情又重新燃起。这一次,他准备和世俗作斗争,和这个女子私奔。

然而,这个女子最终也是移情别恋,喜欢上了一个皇族子弟。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李叔同塑像

再后来,自己唯一的感情寄托,母亲也得病去世,远离自己而去。所谓落叶归根,在那时一个家族的女人在身后可以被埋进夫家祖坟。但对于偏房的女人而言,这也是奢望。

因为李的母亲是妾,别说入祖坟了,就是棺材都不能从正门抬入房屋内。人世间最痛苦的就是自己的挚爱得不到世俗的认可。最后李叔同也在家族人的强烈反对下,强行将自己母亲的棺材从正门抬入。

这种举动既是对母亲待遇的不公,也是对自己这些年受的委屈产生的大爆发。

就在母亲下葬前的一个夜晚,李叔同梦见了自己的母亲,在梦里母亲和自己做了最后一次的告别。

以至于在母亲下葬那天,李叔同没有按照既定的程序为母亲诵念祭文,而是抚琴弹唱了一首自己写的诗:

父语我眠食宜珍重兮,母语我以早归。

月落乌啼,梦影依稀,往事知不知?

汩半生哀乐之长逝兮,感亲之恩其永垂。

——《梦》

这首歌叫作《梦》,为母亲而写的最后的送别。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许幻园(右一)

随着最亲的人离去,家乡这片故土让李叔同也没什么好眷恋的了。再后来,李叔同就在家人的安排下,来到了日本留学。

在这里李叔同遇到了很多新鲜事物,也增加了自己的见闻。其中那首最为出名的《送别》,就是在这一时期萌发灵感的。

这首词是如何诞生的呢?

李叔同之前有一个好友叫许幻园,两个人一开始有着共同的志向与理想,那就是共同投身于革命,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两个人在日本也是积极响应孙中山所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腐朽的清政府统治。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孙中山与友人在一起商讨革命

直到1914年冬天的某一天,大雪纷飞,许幻园突然造访,没有往日的嘘寒问暖,只是匆匆道别:叔同,我家破产了,我们后会有期。然后就走了。

朋友的如此告别,让李叔同错愕不及,一时间竟没有反应过来。等他醒悟过来,想要收拾衣物追赶时,朋友早已经消失在漫天白雪之中。

此时的李叔同明白,朋友此次注定是有去无回,他这次是去找一个叫做袁世凯的人去报自己的血海深仇,谁都知道这意味着什么。

人世间,有时候不经意间的一句再见,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

挚友的身影早已经消失在茫茫人海之中,但是李叔同却伫立在大雪之中良久。谁也不知道他此刻在想什么,可能他就是想让这种寒冷麻痹自己的神经吧。

李叔同弥留之际,留下的四字,道尽了他一生的沧桑

回到家后的李叔同,在这种百感交集的状态下,创作了这首送别诗。

生命中一次一次的离别,终于让他厌恶。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于是再后来,他就成出家,成了弘一法师。

众生皆苦,我跳出红尘就不必受这折磨了吧。

然而,很多年以后,六十二岁的弘一法师在山上遇到朋友。

朋友问:似有所思?

弘一答:有思。

朋友问:何所思?

弘一沉默一瞬,答:人间事,家中事。

或许最终,还是没能放下。

所以他会在临终时留下四个字:

悲欣交集。

这简单单的四个字,道出了李叔同一生的沧桑。出生于金粉世家,却不能真正意义上享受无忧无虑的生活。想要寄情于爱情,却总是一波三折,要么爱而不得,要么是天意弄人。

情场的失意,本以为在友情上可以获得万古长青,但终究也是天不遂人愿。

但好在人生的灰暗时刻,也不乏高光时刻。最起码有疼爱自己的母亲;曾经钟情的戏班女子;一生得只有许幻园,虽然他们只是曾经出现过,后又匆匆离别,但对于李叔同来说,这也让他感到满足。

因此来说,“悲欣交集”作为对李书同一生最好的诠释是再合适不过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