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人喜歡司馬懿?喜歡他的哪些方面?

Seveniny


司馬懿是一個很會忍耐,甚至裝傻的一個人,從人生自我保護方面來說,這是值得學習的地方。當一個人左右為難時,或許裝瘋賣傻是一種很好的處事方法。

司馬懿的算計能力其實比諸葛亮差不了多少。別的不說,就拿關羽圍樊城來說,當時,曹操驚慌,欲遷都 ,司馬懿則在關鍵時刻勸曹操要穩定軍心,伺機反攻。

他對曹操分析說,孫劉兩家聯合,並非牢不可摧,其實吳強則蜀懼,蜀強則吳懼。利用關羽做強,吳國起疑之機,使關羽遇害。最後關羽失荊州破壞了諸葛亮之一路出川一路出荊州的北伐計劃。司馬懿這個一箭雙鵰的謀略不得不讓人佩服。

善於隱忍的司馬懿

當一個人顯得弱小時,想要保護自己,就必須要學會裝傻,而裝傻的人,看似糊塗,其實很聰明,他心裡也很有準則。而司馬懿就是一個很善於偽裝的人。由於曹操一直警惕著出生官宦世家的司馬懿,因此司馬懿很清楚,在這樣的環境下為人處事,不僅要低調謹慎,而且還要學會偽裝自己。所以他在曹操面前,總能騙得過去。

雖然曹操對司馬懿有所顧忌,但司馬懿又用偽裝博取了曹丕的信任,從而深受曹丕的賞識。當曹丕成為太子後,他就成了曹丕的首輔功臣,後來,曹丕篡漢稱帝,司馬懿還是不斷地偽裝自己。他耗死了曹操,曹丕,曹睿三代主子,漸漸地最終執掌了軍政大權。等到那些效忠於曹魏政權的元老先後離世後,曹睿不得不在死前託孤於司馬懿。

曹睿死後,手握兵權的司馬懿本來可以隨心所欲,但他還是低調謙卑,繼續偽裝自己。他知道欲速則不達,須到萬無一失的時刻才能出手。所以任憑曹爽集團怎樣架空他,打擊他,都能一忍再忍。

在司馬懿卸甲歸家養病期間,曹爽對他不放心,而時刻派人盯守他,不間斷地打探司馬懿的情況。曹爽在臨出城祭奠之前,還派遣官吏前往司馬懿府邸,以探望為名試探他。

當得知司馬懿久臥在床,已經生命垂危,言語都含糊不清,甚至裝得不能自理時,曹爽才慢慢地放鬆了對他的警惕,毫無防備的出城了,於是司馬懿抓住了這個機會,將他們一網打盡,最後成為贏家。

總之,司馬懿也總有讓人值得學習的地方。

歷史時刻錄,每日一歷史,分享歷史時刻,品味歷史時光,感謝您的支持,歡迎您的評論,動動手指點個贊呦!


歷史時刻錄


在三國演義裡面,司馬懿一直被認為是個很神秘的人物,前半部分基本都沒有看見他出場。然而在魏蜀吳立國之後,曹操、劉備相繼去世之後,手握魏國重兵的大將軍司馬懿便盛裝出場,而且一出來就說連諸葛先生都對他忌憚三分。這樣一個謀略高深的重要人物居然在之前一直深深的隱藏,讓人深思。在一部小說的前半部沒有著墨的人,一般是因為其事蹟與小說線索無關才略過。三國中重要的人物,除劉備、曹操、孫權這樣的一等主角外,其他如周喻、諸葛亮等各方的首席謀臣,也均未在先前作詳細的交代,恐怕這是作者有意的安排,畢竟要給主角讓位。因此前半部分未出場不等於司馬懿先前沒有什麼作為。

諸葛亮、周喻一開始不出場或是因為年輕沒有什麼戰功,或是因為隱居在下,但司馬懿一出場就已經是重臣,他為什麼要遲遲等到三國演義的後半部分才登場亮相?其地位之高,不亞於諸葛亮之於蜀,周喻之於吳,為什麼偏要等到曹操過世,曹丕登基稱皇之後才出場呢?

真實的歷史往往是掩藏在字面之下的。小說裡面沒有說的並不等於沒有,而且可能更為驚心動魄。

正確的規劃人生之路

司馬懿剛步入青年時代就對東漢末年“綱紀崩摧,群雄亂國”的社會形勢有著清醒的認識,意識到國家需要的是亂世之雄才大略,不是治世之文才。他為自己確定了一個正確的發展方向+培養並發展自己的軍事才能和謀略。因此,青少年時代,他沒有象其他世家子弟一樣,只讀四書五經等儒家著作,而是在飽讀詩書之後,精研兵法,深鑽棋譜等。《晉書》上記載帝司馬懿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泛聞,漢末大亂,常慨然有憂天下心。這為後來運籌帷幄,指揮千軍萬馬,應對複雜的政治鬥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司馬懿孝敬父母,大行善事,廣交天下名士,很快更展露德才,獲得社會認可,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被河內郡推舉為孝廉,從而走上了仕途。在河內郡,他小試牛刀,連破奇案,屢建奇功,政績斐然。曹操對小有名氣的司馬懿早有耳聞,他要網盡天下賢才,凡不能為他所用,即為他所殺,豈會放過司馬懿?可軟硬兩次徵召,司馬懿都堅辭不應。《晉書》帝知漢運方微,不欲屈節曹氏,辭以風痺。他也許是瞧不起曹操的宦官出身,也許是看不慣曹操的飛揚跋扈,挾天子以令諸侯的習氣,他還要等待時機,擇明主以圖建功立業大展宏圖。

曹操作了丞相之後,第三次召司馬懿,“敕行者曰:若覆盤桓”,便收之。至此,司馬懿已是身不由己,他深知“能忍常人之不能忍,方能成常人之不能成”的道理,所以儘管與自己的“規劃”有悖,儘管有著不能左右自己命運的悲哀苦楚,他還是懼而就職。

屈節曹操後,司馬懿隨機應變,調整自己的計劃,要在曹操身邊作個“隱於朝”的“大隱”,繼續等待時機。他即不能拒絕合作,招致孔融之禍,也不能毫無建樹,遭曹操冷落,更不能鋒芒畢露,蹈楊修覆轍,他委曲求全隱匿在曹操身邊,憑藉自己高超的權術和略謀,不即不離地周旋在曹操左右,一次次避過兇險。在隱忍中,他經過仔細觀察和周密思考,重新規劃了自己的人生藍圖:

第一步 :投效曹丕,放棄在曹操面前立功,這也許就是作者沒有在三國前部分提及司馬懿的原因。

第二步 :輔助曹丕上臺,獲得舉國兵權,鞏固勢利。

第三步 :進一步鞏固勢力,把握軍政大權。

為什麼要如此規劃呢 ?

因為曹操用人一向多疑,曾經帶劍睡覺,夢中殺人,種種事例不勝枚舉+本無反心,聰明過人的楊修被砍頭,這就是絕好的教訓。象司馬懿這樣極具心計的人,更應深藏不露。

司馬懿知道如何在多疑的曹操面前保護自己,才不至於走上楊修的悽慘路。

與此同時,隱忍的司馬懿並沒有放棄自己的理想,他隨機應變,及時調整了自己的規劃,就象諸葛亮在草廬完成他的隆中對一樣,司馬懿也制定了自己的遠大計劃,那就是投效曹丕,做未來皇帝的門下之徒。這有一定的賭博性質,在那樣的情勢之下,放棄短期利益,在曹操面前韜光養晦,依靠自己的眼光看準了誰將是未來的主子,放棄在曹操面前立下功勞的機會,而為曹丕出謀劃策。 《晉書》上記載,司馬懿在曹操那裡有五次頗有見地的進言,其中兩次未被採納,而在曹丕那裡,則“每與大謀,輒有奇策,為太子所信重”。因為他知道,在曹操面前功高蓋主會掉腦袋的。

而曹丕絕對也是不甘心失去自己長子繼承法統的地位,但他的幾個弟弟也不是好惹的角色,一個擁有兵權,一個因為才華深得曹操賞識,曹丕的地位看起來岌岌可危。曹操的猜疑性格也導致他對自己的兒子們沒有流露出某種傾向性的偏愛,子弒父的先例他絕對是一直忌憚的。這就必然造成幾個兒子對自己的前程也沒有把握。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司馬懿被曹操安排到了曹丕身邊。兩個有野心的人碰在一起,曹丕和司馬懿自然達成了合作意向。只是司馬懿的眼光還更加長遠,他要依靠這個太子提高自己地位,做到象曹操那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位子,然後再行逼宮,獲得國家的統治權。

可以這樣說,在三國裡面,最為用心計的人是司馬懿,沒有人象他那樣為自己規劃出瞭如此長的路子,一步一步地去實現,並且最後取得了成功,直到三國歸晉。曹操也許和他有一拼,兩個人的篡權經歷何其相似。曹操也是借投靠權勢才發家的,但是曹操的魏國最後卻被司馬家族搶走了的,這說明曹操的規劃只在於自己,而司馬懿卻考慮得更加長遠,起碼考慮到了自己的兒子司馬昭,也安排好了將來如何奪權。投靠曹丕後,司馬懿一方面保全自己,一方面鞏固家族勢力。空城計就是他保全自己,同時迷惑世人的最高明的手段,是最高智慧的表現。

司馬懿的“空城計”

原來都把“空城計”看成諸葛亮一個人奇謀的成功,其實這是兩個智者的攤牌。因為諸葛早就看出了司馬懿的竊國計劃,他明白如果司馬懿殺了自己,蜀國立刻就會亡掉,那麼擁有魏國全國兵權的司馬懿必然被架空和下野,這將直接導致司馬懿全盤計劃落空。此時的司馬懿羽翼尚未豐滿,三國實現和平,或魏統一天下之日,也就是他司馬懿的死期。有了諸葛亮這位強大的對手,才有司馬懿生存的必要,才有日後發家的資本。

諸葛亮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才大膽賭上一把,果然司馬懿放了諸葛亮這位老對手也是老朋友。可惜後人只看見諸葛亮的空城計,卻不知道空城計背後的玄機。

作個簡單的推理,就算是滿城軍人,帶兵的人也是絕對不會輕易放棄攻城的。哪次歷史上的攻城會是這樣?況且司馬懿的探子怎麼就不能給他起碼大致描繪一下蜀軍的兵力分佈?就算諸葛亮在城內埋伏了兵馬,其數量也應該不可能太多。司馬懿統率的正是其主力部隊,就算是硬碰硬也應不落下風的,更何況面對對方的空城之勢,就算犧牲相當部分人員,又何妨呢?這既能攻城,又能俘獲對方的精神支柱諸葛孔明,更不用說滿城的蜀國精英了。

越是明白這一點,司馬懿就越清楚,此戰必勝,蜀國也必然因此立刻滅亡,他自己也自然劫數難逃。因此,他要保全自己,就得放棄攻城。

可以說,司馬懿絕對不是害怕中諸葛亮的埋伏才退兵,他很清楚是怎麼回事情,知道這就是諸葛的攤牌。司馬懿是自己的底線的,他選擇退兵再做打算,寧願自己揹負失誤的責任,並不惜貽笑天下,遺臭萬年。一個人能夠如此隱忍,確實非常不簡單。

空城計是專屬於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是兩個智者聯袂演出的一出真做的假戲。雙方互相心知肚明,只是時人智力不及,無法真正理解,而後人又受傳統思想的影響,片面褒揚諸葛亮,貶抑司馬懿。從戰術上看,諸葛亮死裡逃生,是勝者.而從戰略上看,放諸葛亮一馬,對司馬懿更為有利,司馬懿才是勝者。

這樣看來,整個三國倒象是司馬家族的發家史+只不過這個主角一直在前面退居幕後+小時候看那套三國連環畫的都記得,在封底有每本的標題,最後一則就是“三國歸晉”誰也不知道,自己在書裡看見的那些英雄好漢,最後到底是怎麼輸給了那個一直沒有露面的“晉”,心中頗是不甘,但是仔細推理下來,卻發現,真正羽扇綸巾,運籌帷幄的卻是司馬懿。司馬懿和他的司馬家族運用一種謀略算計出了天下,不象三國那麼短命,開創了後世300年的風流。

大智之“忍”

司馬懿的“智”還表現在一個“忍”字上。不論是在刀光劍影的軍事鬥爭中,還是在驚心動魄的政治鬥爭和權力鬥爭中,他都能處變不驚,隱忍求全,韜光養晦。

第一次“忍”是曹操第二次召司馬懿出山,司馬懿以“風痺”相辭。為探真假,“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堅臥不動”。他眼睜睜看著利劍直刺下來,竟然一動不動,裝得太象了!騙過了刺客,騙住了曹操。這是大智帶來的大勇,因為他知道這是曹操的奸計。

第二次是曹睿中了諸葛亮的離間計,以“謀反”貶司馬懿駐屯苑城,他父子三人又“忍”住了”不但沒有沮喪,“反倒更忙了,舞劍演兵,下棋談陣,養精蓄銳,待機東山再起”始終充滿信心,保持樂觀開朗,變壞事為好事,反敗為勝。這是大智慧帶來的豁達。

第三次是在五丈原,諸葛亮使激將法,激司馬懿出戰,送他一件紅色織錦女衣,羞辱他,他又忍住了。並且“身著紅裝,簪花敷粉,不怕三軍吐舌,陣前嬉笑”,這反倒讓諸葛亮哭笑不得,心驚肉跳,一病不起。司馬懿轉敗為勝,這是大智產生的大度。

第四次是在曹芳即位後,大將軍曹爽專權,極力排斥司馬懿的勢力。他又念起了“忍”字經。“司馬懿假裝年邁多病,表示謙讓,暗地裡卻積極進行奪權準備”。終於在249年,乘皇帝和曹爽離開洛陽掃墓之機,發動政變,完全控制了魏國。其後十餘年,司馬懿和他的兒子司馬師、司馬昭又陸續消滅了親曹勢力,為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曹奐自立為帝掃清了障礙。在司馬懿一生中,以 “忍”制勝的事例不勝枚舉。 “忍”是大智若愚的表現,是智慧性情錘鍊的最高境界。司馬懿是智慧的化身。 “智”使他高瞻遠矚,處世得心應手,“智”使他隱忍大度,逢凶化吉,轉敗為勝。不論是以成敗的結局還是以鬥智的過程來論英雄,司馬懿都不愧為三國時代第一智者。


王君君


公元208年6月,曹操做了丞相。曹操讓崔琰和毛玠負責選拔人才。

崔琰對主簿司馬郎說:“你的弟弟(司馬懿)聰明誠信,剛毅超群,不是你能比得上的!”

曹操聽說就招聘他做文學掾,司馬懿假借風溼病推辭。曹操發怒,想要捉拿他,司馬懿害怕了,只好接受職務。由此可見曹操很喜歡司馬懿。因為曹操擅長識拔奇才,用人不拘於卑賤。

司馬懿也非常爭氣,把紙上談兵的馬謖打得一敗塗地,逼迫諸葛亮唱出一曲《空城計》。之後富有智慧的諸葛亮六出祁山,都被司馬懿擊退。導致諸葛亮病死在征戰途中。

《三國演義》的作者把諸葛亮描繪成智慧的化身,可是最終還是沒有完成統一漢室的大業。反而敗給了司馬懿。這就說明司馬懿確實是一個奇才!因此在同曹家的暗鬥中,司馬懿更是智謀高超,遊刃有餘。最終司馬家族完成統一中國的大業!

從整個《三國演義》的鬥爭歷程來看,富有智慧的人才層出不窮,戰爭場面引人入勝,鬥智鬥勇此起彼伏,讓人心驚膽戰。最終還是司馬家族取得最後的勝利。





張越智872


司馬懿字仲達,河內郡溫縣孝敬裡(今河南省焦作市溫縣)人。三國時期曹魏政治家、軍事謀略家、權臣,西晉王朝的奠基人之一。而不管是我們接觸的小說,電視劇,或者歷史,貫穿這個人物一生最大的特點就是隱忍。

建安六年,郡中推薦司馬懿為去當官。當時曹操正任司空,聽說司馬懿的名聲後,派人徵辟他到府中任職。司馬懿見東漢政權已經被曹氏控制,曹氏又是閹宦之後,不想屈節在曹操手下,便藉口自己有風痺症,身體不能起居而不出仕曹氏。曹操不相信,派人夜間去刺探消息,司馬懿躺在那裡,一動不動,像真染上風痺一般。

建安十三年,曹操為丞相以後,使用強制手段徵召司馬懿為文學掾。曹操對使者說,他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躺在床上不出仕,便將他逮捕。司馬懿聽說後非常畏懼,只得就職。從最初的清高到為了活命的委曲求全。

而隨著後來的相處,曹操發現司馬懿確實有才能,又發現他有“狼顧之相”,心裡很忌諱。因此對曹丕說,司馬懿不是甘為臣下的人,必會干預我們的家族之事。但因曹丕和司馬懿關係很好,總是維護他,而得以無事,於是,司馬懿勤於職守,廢寢忘食,遂使曹操安心。

而從後面的成就諸葛亮的空城計,也更能看出起隱忍的性格,即使被人笑話被一人阻一軍,甚至在後世都有流傳,也可以說是人生的汙點,但是為了不被架空權利,為了給魏國樹立一個能與之匹敵的敵人,空城計也就應運而生。

後面的紅裝促戰就不值一提了。而在其人生的最後歲月裡更是排除異己,也為後輩子孫當上皇帝,創造了條件。總體來說和曹操相似,都是梟雄,而其能隱忍於曹操之下,可見司馬懿此人的厲害之處。




升斗小散民


少年有名

司馬家族在河內很是有名,司馬懿兄弟幾人更是有名,他的哥哥司馬朗在曹操手下做主薄,名士崔琰對司馬朗說:“你的司馬仲達聰明伶俐,果斷英武,他的成就比你要強。”曹操是愛才之人,就徵召司馬懿為他做事,司馬懿並不看好曹操,所以開始不願意為曹操做事,就裝病不應召,後來曹操發怒,要殺司馬懿,迫於無奈,司馬懿才出來做官,但曹操時期,司馬懿刻意低調錶現,沒有做什麼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

軍事才能

等曹操死後,曹丕繼位,對司馬懿比較信任,放權給了司馬懿,當然,司馬懿沒有讓曹丕失望,一直南征北戰。曹丕死後,司馬懿成了託孤大臣,更是大權在握,同時也為曹魏政權抵禦外敵,特別是蜀國諸葛亮的進攻。在曹真接連敗於諸葛亮時,曹睿起復了在宛城的司馬懿,本來司馬懿要先到長安見曹睿,但聽聞孟達準備投降諸葛亮,便立刻去攻打孟達,兵貴神速,在孟達還沒反應過來就被司馬懿俘虜並殺掉。後來在街亭打敗馬謖,迫使諸葛亮退回成都。

隱忍

司馬懿有才能,但很低調,從來不持才傲物,特別能忍,諸葛亮在伐魏過程中,碰到司馬懿,想速戰速決,但司馬懿認為諸葛亮長途作戰不易,特別是糧草供應,於是閉門不出,甚至諸葛亮送女人衣服給他,侮辱司馬懿像個娘們,但司馬懿不為所動,繼續高掛免戰牌,逼得諸葛亮無功而返。在與曹爽的鬥爭中,裝病不起,麻痺對手,忍著對手的挑釁與試探,瞅準機會,一擊制敵,終於讓司馬家掌握曹魏大權,為後來司馬家篡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歷史故事悟人生


大隱忍,大睿智,大格局,大成就

喜歡你,司馬懿

看了《三國》和《大軍師司馬懿之軍師聯盟》和《大軍師司馬懿之虎嘯龍吟》之後,喜歡上了司馬懿。司馬懿這個人在中國也是家喻戶曉的,因為有關三國的書裡就有他。還有有關諸葛亮的戲裡也有他。書裡戲裡,他都不是一個正面人物,因為他的對立面是正統人物諸葛亮,他的隊友是大奸臣曹操。拋開政治戰對不說,司馬懿這個人還是下午許多優點的。

他的智慧:我們知道,諸葛亮在三國中是智慧的化身,他幾乎戰無不勝。直到今天,關於他的歇後語還有很多,比如三個臭皮匠,比不過諸葛亮;如果誰聰明。我們就拿他比做諸葛亮。但是,諸葛亮遇見司馬懿就像遇見可星,不但不能勝利,還一直失敗。運氣也罷,能力也罷,環境也罷,總之,這個智者在司馬懿這兒就是不能勝利,兩個人鬥到最後,諸葛亮以氣死告終,就如當年諸葛亮氣死周瑜一樣。那麼,這很能說明司馬懿比諸葛亮更聰明。諸葛亮的每一個計謀都能被司馬懿看穿,並能一一破解,簡直和諸葛亮當年一樣戰無不勝。不是諸葛亮退步了,是司馬懿更聰明。

第二還是他的智慧:他的智慧還用在與曹氏集團的鬥爭中。曹操和曹丕們都非常忌憚司馬懿,覺得司馬懿能力卓越。曹操臨死把司馬懿留給曹丕,因為他知道曹丕鬥不過諸葛亮,他要藉助司馬懿對付諸葛亮,但同時,他又告誡曹丕要提防司馬懿。這樣,司馬懿就在又用又疑中生存,一邊對付諸葛亮,一邊對付曹丕家族,稍有不慎,就會被滿門抄斬。最後他挺過來了。

第三就是他的隱忍。自己的危險自己知道,在中國古代,本身就是伴君如伴虎,更何況自己是一個能力大於君的臣子呢?曹丕,曹爽,曹睿都在想殺他,想找他的錯,想找他兒子們的錯,作為臣子,他只能一退再退。這種隱忍,誰能夠受得了?要麼死,要麼起。最後他熬過了時間,熬過了曹操一代又一代,終於熬到天明。

第四是他的成就,他多次阻擋了諸葛亮對魏國的討伐,使這個三國中最強最大的國家得以保全,為以後統一中國保存了實力,奠定了基礎。以後魏收復了蜀,他的兒子收復了吳,三國鼎立的局面在司馬氏手中徹底結束,中國有成了大一統的中國。

一人定乾坤。

在司馬懿身上,智慧,隱忍等品格使他勝利,笑到最後。


暮蓒


俗話說:蘿蔔白菜,各有所愛。喜歡司馬懿很正常的,況且司馬懿身上這麼多的優點也值得我們去喜歡。

三國時期,蜀有權臣諸葛亮,魏則有權臣司馬懿。作為曹操的權臣,謀士,司馬懿深受曹操的信任,也正因為魏國有了司馬懿這樣的謀士、權臣,使得魏國可以從容面對三國時期變幻莫測的局勢。軍事上,司馬懿奇策善謀,平定孟達時斬孟達,智抵西蜀拖垮諸葛亮的北伐計劃,遠征遼東,遼東平定。經濟上,上邽軍屯,興修水利。後世稱司馬懿為三國時期政治家、軍事家、謀略家,其政治、軍事、謀略都值得我們學習。


舊友侃歷史


對於司馬懿,怎麼說呢,不論是從歷史課本里看到的他,亦或者是在影視劇中出現的他,對於他的評價都是褒貶不一的,而且很多人會從司馬懿的評價上升到司馬家的評價。至於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司馬懿,在政變之前的司馬懿是一個文武雙全,成績卓越的人,而在政變以後的司馬懿更是一個勝利者,自古勝者為王也不是不無道理的。

在唐代官修的《晉書》,唐太宗李世民親自撰寫的四篇人物史論,在其中就對司馬懿進行了論贊。

第一部分,李世民稱讚司馬懿為:“以天挺之資,應期佐命,文以纘治,武以稜威。”

第二部分,李世民對司馬懿的一生進行了概括

第三部分,是李世民對於司馬懿一生功過的評價。

在此書中,對於司馬懿的評價是很好的,而對於其評價的李世民,也有很多的相同之處,尤其是為了帝位謀權篡位。所以由此二看其實李世民對於司馬懿的評價是最為客觀的,畢竟心心相惜,雖沒有生於同一時代,但卻可以體會到對方當時的心境。

再說會問題上,為什麼會有人喜歡司馬懿。我想大部分人喜歡他也是因為他是一個勝利者,對於勝利者的崇拜之情,以至於有許多人會喜歡他。當然,雖說他有的地方做的很不對,但他也有貢獻的地方,他的品行不能說全是缺點,同時也不能說他的品行全是優點。所以無論喜不喜歡他,只要客觀評價他就好,不要一味地罵,也不要一味的稱讚。畢竟我們不是他,不明白他當時為何那麼做又,為何不那麼做。所謂未知全貌不予置評大概就是這個道理了。

再說說喜歡他的人都喜歡他那些地方:

1.他穩重,富有謀略,這也是喜歡他的一個點,畢竟現在的這個社會謀略已經不盛行了,所以有的帶著羨慕之心自然喜歡他。

2.他細心,這一點是我本人很欣賞的一點,因為這是我不曾擁有的,我常常就因為粗心吃過很多虧,我想有許多人也是因為這個而喜歡欣賞他,尤其他細心,致使自己最後稱帝了不是!

3.他隱忍,這要看我們從那個方面看了,當然對於喜歡他的人而言,他隱忍其實也算是成功的秘訣不是嗎?尤其當今社會能夠隱的人很多,可能夠忍的人卻很少,不然就不會有那麼多形式案件的發生了。

以上就是我的觀點,如果有不同意見可以交流探討哦!


十二似水l


司馬懿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是謀朝篡位的奸雄?還是亂世之中鷹視狼顧、力挽狂瀾的英雄?今天我們在這裡說道說道:


這裡且不論司馬懿奸詐與否,先來探討一下司馬懿一生中所做的事情,看看他的成就中蘊含了什麼樣的人生智慧,是值得我們去效仿和借鑑的?

1、攝入政壇:


公元202年,曹操首次徵辟司馬懿,而司馬懿呢,寧可壓斷自己的腿也不願意為他效勞。司馬懿是潁川名士,整個家族都從政,那時候的文人誰不想在政壇上施展抱負?


機會終於來了!在曹丕和曹植競爭世子時,司馬懿毅選擇曹丕,司馬懿看準了曹丕的能力和野心,認定他有資本繼承曹操的事業。結果他賭對了,於是便有後來司馬懿的權臣生涯。


2、選對時機:

司馬懿初次在三國史上揚名立萬,是在樊城之戰上,關羽攻打樊城,被呂蒙從後面偷襲,結果敗走麥城。而聯合東吳夾擊關羽的計謀,就是司馬懿給曹操出的主意,這一條計謀直接解了樊城之圍,讓曹操順了一口氣。


3、知己知彼:

說起司馬懿,不得不提諸葛亮,這國是他人生之中最大的競爭對手!

諸葛亮和司馬懿兩個人可以說是棋逢對手,勢均力敵。但是從結果來看,司馬懿是勝者。人們都調侃說,因為司馬懿命長而已,這不過是戲謔之言。

司馬懿非常清楚自己不是諸葛亮的對手,所以他明智地採取了以守為攻的策略。司馬懿真正做到了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4、百忍成鋼:

為了等待高平陵事變的時機,司馬懿躺在床上裝病整整三年,他幾乎騙過了所有的人,為的就是徹底讓政敵曹爽放鬆警惕。司馬懿忍下了常人不能忍受的日子,最終在高平陵事變後,他終於實現了真正的反客為主。

司馬懿的一生幾乎都在做別人的手中刀,直到那一次事變之後,他才開始做自己的執刀人。


司馬懿:我是什麼樣的人不重要,我抽根菸,你們慢慢討論吧!


繾綣風鈴


有人喜歡司馬懿有可能有幾點原因。

第一,司馬懿生活在三國時期,當時是兵馬戰亂平民百姓能安安穩穩活到死的不多。但如果是在朝當官,首先要站隊伍,站對了,還能被重用,重用還能善終的更是少之又少。司馬懿是為數不多的其中一人,據說,活了73歲。而且這麼一個兵荒馬亂的世道,最後能當上真正的皇帝的又只有司馬懿一人(當然這個皇帝是時候孫子追封的,廟號晉高祖)。這是從這個人當長壽,能善終,能位極人臣,當上“皇帝”而言。

第二,司馬懿在軍事上的才能無人能及。無數次戰役,我就不一一表述,三國演繹,百度裡面都有,個人感覺平定孟達的戰役,可謂出其不意攻其不備完全概括,當然還有很多次戰役都是他親自主持或謀劃得勝。

第三,經濟上,推行軍屯,民屯興修水利肯定是功不可沒。

第四:忠君:對於魏來說,或者對於魏王來說,司馬懿可謂四朝元老。曹操,曹丕,曹睿,曹芳。但對於這四位魏王,司馬懿的態度是明顯不一樣,對於曹操,司馬懿是怕,做事謹小慎微,生怕有紕漏,而且還不能顯山顯水。對於曹丕,是司馬懿的鼎盛時期。曹丕是信任司馬懿的。所以這段時間個人感覺是司馬懿最放得開的時候。對於曹睿,司馬懿其實是託孤大臣,司馬懿是看不上他的,忠心輔佐全是一份責任,當然曹芳是個屁啊,當時已經沒有什麼可以控制得了司馬懿的了,唯有一件事可以桎梏他的,就是陽壽。司馬懿都明白,該殺的殺,一切留給後人吧。

第五:詭詐和隱忍:說到詭詐,我只想舉了個例子。從小我們都會拿空城計去形容諸葛亮如何如何智謀,司馬懿是如何如何嚇得屁滾尿流。那諸葛亮是誰,首先我覺得他是一個易經高手,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能掐會算。諸葛亮之所以敢搞一個空城計,是太瞭解司馬懿了,司馬懿帶著十五萬軍隊看見城門大開,就能撒腿就跑,是因為太瞭解自己了。其實我個人覺得諸葛亮和司馬懿這兩位該高人自己都清楚。諸葛亮和司馬懿都明白一個道理,當今能和諸葛亮抗衡的只有司馬懿,但這就像天平中的兩個砝碼,如果一個砝碼沒了,另一個還有什麼用,司馬懿明白,之所以跑,只有讓諸葛亮活著,自己才有價值。這是詭詐,其實也說明了隱忍,司馬懿可以讓世人嘲笑他快2000年了,夠能忍的把。當然幾次裝瘋賣傻,最後關鍵時候又能大局在握,所以司馬懿是詭詐和隱忍與一身的人。

第六,能算出後事,司馬懿能掌控死後的事情,在司馬懿最後的兩年,經過他的手,殺了不少人,什麼誠信啊,司馬懿都不在乎,為什麼這麼做,司馬懿等於剷除了所有威脅到自己後人和家族和“黑惡”勢力。一切讓他的這幫孫子們去玩吧。

司馬懿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