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教育工作者們,如何看待“一年級是道坎,二年級是個坡,三年級是座峰”?

raning1


我只能說,書編的很爛,一二三年級,接觸到的數學問題,知識點,一個接一個,應接不暇,四五六年級反而沒什麼太多的問題了,由難變簡,不太符合事物發展規律,我覺得教材的編排應該是由簡單易學入手,比如,假設小學階段數學問題有36個數學知識點,那麼我們可以合理安排一下,一年級設立4個,二年級設立6個,難度相對簡單,好理解;三年級設立6個,四年級設立6個(難度中等,比較適宜);五年級設立8個,六年級設立6個知識點(難度稍強),難度逐年遞增,這樣孩子學的也不累,相反,教材安排低年級,在理解能力最弱的年齡,整一堆超越孩子接受力的題目,老師教的費勁,孩子學得也吃力,反而高年級時學生又閒暇下來了,沒什麼學得了,很浪費時間!建議國家教育部,直屬編排教案的工作的部門,出於對下一代負責任的態度,全國統一一下教材,從新編排一下教案!包括外語教材,實行全國統一!支持的點贊關注我!





老張講英語


思就是一年級就是打基礎的,要把基礎打好,如果基礎打不好的話,你是前進不了的,基礎打好了你才能進入二年級,二年級就是往上爬的坡。跑步的過程就是你上進的過程。當你到達了三年級的時候就進入了一個頂峰,這時候就是你做事做成功了。

第1、一年級是道坎;因為一年級所學的知識最少,分量最輕,似乎不用怎麼學,孩子就可以輕鬆考100分。教育專家說過:一年級高分是假象,其中有很大“水分”。考的多數都是記憶內容。題目都不難,孩子聽課了就會做。語文沒有閱讀和作文,數學只是加減乘除,容易得分。

第2、二年級是個坡;從二年級開始,孩子之間就悄悄拉開差距了。高分的依然很多,但班級前五名始終是那幾個,更多孩子一直在93、94分上下徘徊。因為經過了過渡期,有些孩子專心於學習,有些孩子卻產生了惰性。

第3、三年級是座峰;如果說六年級是座大山峰,那麼三年級就是座小山峰,很多孩子會在這裡摔跤。要知道,三年級的知識量幾乎是一二年級的總和,難度也翻了倍。從簡單的識字寫字到複雜的閱讀寫作,從簡單的加減乘除到複雜的四則運算,學習難度的翻倍,意味著孩子的學習要進入新的層次。那些基礎沒打好的孩子,自然會學得很吃力。處於過渡時期的孩子,因為學習態度不同,慢慢地會拉開差距。

所以說一年級是道坎,二年級是個坡,三年級是座峰。








慧雅課堂


這個說法很形象,讓人一看就被上學給嚇著了,“坎”“坡”“峰”一個比一個難以翻躍,現實情況是這樣的嗎?真實情況是:一年級有“坎”也不大,二年級的“坡”也不太陡,三年級遠達不到“峰”的高度。學習嘛?要有一個認真的態度、紮實的學風、一個由難到易、由陌生到熟悉的過程,踏踏實實地一步一步打好基礎,小學生會爬溝過坎、克服困難到達理想高度的。

當然,學習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你馬虎、應付、遇難卻步,缺專注、缺韌勁,根本不把學習當回事,那你學習的每一個知識點都是“坎”、學習道路上少不了“坡”、最後你也攀不了“峰”,最後落個“不是學習的料”的下場。

小學階段就是打基礎的,教科書編排也注重循序漸進的原則,內容的選擇也非常注重生活化,這樣,學生學起來起點低而又那麼熟悉,便於學生掌握,就現代學生的學習能力來說,根本不是事。

朋友,知識不是老虎,不要危言聳聽,讓人卻步;知識應該是食糧,有了它,我們才能強壯,挺起“脊樑”。





溫馨紫藤軒


一年級是基礎,二年級是又進了一層,三年級又進了一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