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坑殺四十萬降卒,是否與秦國的軍功制度有關?

幻海塵封


通常意義上秦國的軍功制度,是普通士兵通過戰場上奮勇殺敵,根據斬殺敵軍數量可以晉升爵位,這是自商鞅變法以後秦國便開始執行的政策,也造就了虎狼之師。

白起在“長平之戰”坑殺趙軍40多萬人,顯然超出了晉升的需求,那麼白起這麼做的原因究竟是怎樣的呢!

公元前270年,秦軍進攻趙國,被趙將趙奢擊敗於閼與,秦國想要繼續東進吞併六國,必須擊敗強大的趙國。

隨後,魏人范雎入秦,提出了“遠交近攻”的策略,秦昭王開始準備先進攻魏國,再轉向韓國。公元前262年,秦軍攻佔韓國野王(今河南沁陽),將上黨郡與本土的聯繫切段。

韓桓惠王非常擔憂,派出陽城君前往秦國謝罪,獻出上黨以請求息兵。但上黨郡郡守馮亭不願降秦,計劃利用趙國抗衡秦國,把上黨郡的17座城池獻給趙國。

趙孝成王本不願接受上黨郡,認為馮亭此舉是嫁禍給趙國,平原君趙勝則認為“發動百萬大軍作戰,經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這是大利,不能失去這個機會。”

於是趙孝成王接受了平原君的建議,派遣平原君前往上黨接收城池,為了防備秦國進攻,又安排廉頗駐守長平。這一行為,讓秦國決定進攻趙國。

秦國與趙國兩個最強大的國家必有一戰,而上黨郡成為最好的契機。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王命令左庶長王齕率軍攻打併佔領了上黨,上黨百姓紛紛逃入趙國,趙軍在長平接應上黨百姓。

公元260年農曆四月,秦將王齕開始向長平的趙國軍隊進攻,趙將廉頗迎戰。六月,秦軍攻破趙軍陣地,佔領趙國兩個重要城池二樟城和光狼城。趙軍接連敗退,於是廉頗在丹河東岸修築工事,堅守不出,秦軍一時無計可施。

秦國一心想要擊敗趙國,為統一奠定基礎,趙國卻屢失良機、戰略失策。

鑑於名將廉頗的失敗,趙國初戰失利,趙孝成王便思考對策,想要御駕親征與秦軍決戰。樓昌認為這樣做無濟於事,應與秦議和。而虞卿則認定秦國決心攻趙,議和難成,應該派人去魏國、楚國活動,讓秦國畏懼才有議和的可能。

結果趙孝成王還是採納了樓昌的建議,派鄭駐出使秦國求和,秦國為了麻痺趙國,防止各國合縱,利用趙國求和的機會,對鄭朱殷勤接待,有意向各國宣傳秦、趙已經和解,藉以防止各國出兵救趙,於是趙國的處境徹底孤立。

臨陣換帥,紙上談兵的趙括,對上武安君白起,趙國必敗無疑,秦國東進已無障礙。

求和已無可能,只有接著抵抗了,然而廉頗堅守城池,龜縮不出,讓趙孝成王非常惱怒。正在這時,秦國又派人攜帶大量金銀財寶在趙國施行反間計,宣揚秦國最怕趙括。趙孝成王信以為真,派遣趙括率20萬大軍前往長平接替廉頗擔任趙軍主將。

秦昭王得知趙軍換帥,欣喜異常,深知此戰能夠徹底擊敗趙國,於是暗地裡調武安君白起為上將軍,並嚴格防止消息走漏。

趙括到長平後,不知秦軍主帥是白起,於是主動出兵進攻秦軍。秦軍佯裝敗退,趙軍不知有詐,窮追不捨,已經追到秦軍的營寨,一時無法攻破。白起派出預先設計好的部隊,截斷趙軍後路,又派出精兵進攻趙軍,趙括方才明白已經中計被圍,於是就地駐紮堅守,擇機突圍。

一站定乾坤,趙軍主力皆失,趙國再也無力抵禦秦國。

公元前260年農曆九月,趙軍斷糧四十六天,大量士兵被餓死或突圍中被殺,情緒低落到極點。趙括將剩餘的部隊分成四支突圍部隊,輪番衝擊也沒有成功。隨後趙括親自率領精銳突圍,結果依然失敗,趙括也被秦軍亂箭射殺。

眼見主將身亡,趙軍再也無力抵抗,於是向秦軍投降,白起認為“趙國士兵反覆無常,如果不全部殺掉他們,恐怕再生事端”,於是命令將趙國降軍全部活埋坑殺。

“長平之戰”秦軍先後斬殺趙軍45萬人,舉世震驚。秦國此戰大獲全勝,全殲了趙軍主力,令趙國元氣大傷,徹底失去了抵抗秦國的實力,秦國的統一隻是時間問題了。


史知今


個人觀點,跟正史無關。

個人覺得應該有關。

《大秦帝國之崛起》白起劇照

為什麼這麼說呢?

首先我們看看什麼是降卒。那就是投降了的軍人。投降了基本上就失去了戰鬥意志和戰鬥力。

第一,有人說害怕降卒降而復叛。如果說真害怕降卒們降而復叛,那隻需要把軍官殺掉基本就可以了。

看看歷史上發生過的很多對外戰爭,基本上當官的一死,不管對方人多人少,士兵基本上都會繳械投降(別說冷兵器時代,就是抗日戰爭時期,往往都是一個日本兵押著很多的國軍)。所以從“害怕降而復叛”這個角度來說坑殺四十萬,理由很不充分。

第二,另一個方面有人說是擔心秦軍糧草不夠,無法養活那麼多降卒。這句話有一定的可能,但是絕對不是坑殺四十萬降卒的理由!

為什麼?因為可以有更多其他的方法來懲治這些降卒,更何況他們也只是保衛自己的國家,也是聽從上面的命令。比如,可以餓著他們,來瓦解他們自己的心理防線等等。真沒必要一下子坑殺了四十多萬人!

長平之戰態勢圖

那麼再來看看為什麼個人覺得與秦軍的軍功制度有關呢?

首先來說,秦國自秦孝公商鞅變法開始,秦軍就已經建立了非常具有激勵性質的軍功制度。

商鞅在變法中,將秦國的軍功爵位制共設有二十級,其目的就是通過爵位的激勵,讓戰士們在戰場上多殺敵人,進而提高秦軍的戰鬥力。

比如,商鞅規定,凡是當兵的,不管你出身如何,一律按照你所立的軍功大小進行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如此。規定,宗室未立軍功的不得列入宗族的薄籍,也不得擁有爵位。

對於秦王的宗族尚且如此,那對於普通人來說,那就更是巨大的鞭策了!怎麼說?普通人在古代改變自己的階層那堪比登天,而秦國的軍功爵位制給了普通人一個獲得爵位的平等機會,只要上戰場多殺敵人,就能夠得到功名,而且殺的越多,得到的恩賜也就越多。

這就是為什麼秦國能夠建立一直所向披靡、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的原因。這是正面的作用。

長平之戰

但是這樣的激勵機制你們不覺得會慢慢帶來很大的副作用嗎?那就是為了邀功而濫殺無辜!對,就是濫殺無辜!

我們都知道,白起鼎盛時期最高也才被封為“武安君”,還沒有到達“候”的爵位。沒有人會嫌官大。

我沒有說白起軍事能力方面不好,他能被歷代君主和將帥佩服,那說明他真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

但是,他坑殺了四十萬降卒,和秦國軍功爵位制,難道沒有一點關係??這個估計就不好說了吧。

長平之戰屍骨坑


鑑春秋


內容少,太精。歷史以有回答?我改不了歷史?


高國升


沒關 跟趙國有關係


立功受獎者


秦朝一代猛將白起坑殺四十萬趙國降兵只是擔憂他們以後會降而復叛,又為節省自己軍隊的糧草,所以才下令將趙國四十萬降兵敗將全部坑殺,從此也得了“殺神屠夫”之號,但與秦朝軍功制度無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