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姐姐家的孩子小天上小學三年級,前段時間聽到姐姐抱怨,說小天平時如何如何努力,每天放學回到家第一件事就是放下書包馬上進入到做作業模式,根本不用他們夫妻二人督促,而且對於老師以及家長所佈置的任務也都積極去完成。但即便是這樣的努力,考試成績卻是不盡如人意。

但是看到孩子努力的態度,又不忍心去對他進行責備,實在是不知道該如何是好。相信你可能也遇到過類似這樣的情況,孩子的付出和回報並不成正比,加倍的努力也並未換來理想的成績。在心理學上,將諸如此類的情況稱之為——稀缺陷阱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什麼是稀缺心態?

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塞德希爾·穆來納森以及普林斯頓大學的心理學教授埃爾德·莎菲爾在他們的共同著作《稀缺》中,有句話說“稀缺俘獲大腦”,而且它對大腦進行俘獲的這一過程卻是在無意識的狀態下進行的。

也就是說,如若大腦被稀缺所俘獲後,就會將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解決眼前的稀缺狀況上。貧窮的人們所稀缺的是金錢;忙碌的人們所稀缺的是時間;孤獨的人們所稀缺的是社交;而那些各科成績都不理想的孩子,他們則是會不知道力量該使到何處,一度陷入與疲於應付的瞎忙活狀態。

》稀缺心態會造成三大問題:

稀缺心態會在不可控的潛意識中對我們的思維方式進行改變,會對我們的一些決策以及行為產生影響,因此使得我們會墜入到“稀缺陷阱”之中,從而導致對那些變得越加嚴重的稀缺會疲於應對。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第1、造成管窺

所謂管窺也就是,通過一根管子只能看到某一事物的局部。其好的方面在於能夠讓我們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某一點上,但在這個過程中其他的部分往往會被忽略。孩子一旦形成管窺心態,則會導致他們的思維方式以及眼界受到影響,使其視野無法打開。

例如,老師今天要對學生們進行英語單詞的默寫測試,有些孩子由於事先並沒有背單詞,於是便選擇了用“打小抄”的方式來應付測試。然而等到下次的測試時,對那些單詞還是一樣的不會。

於是繼續選擇以“打小抄”的方式來應付考試......最後到真正考試的時候,該不會的還是一樣不會。

穆來納森說:“人們的視野會因稀缺心態變得狹窄,形成管窺之見,即只能通過‘管子’的孔洞看清少量物體,而無視管外的一切。”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第2、帶寬降低

“帶寬”其中包含一個人的認知能力以及其執行控制力,認知能力體現在對於外界信息的獲取、對於問題的解決以及對於事物的邏輯推理能力,它會反映出一個人的智力水平如何;執行控制力則是體現在對於計劃的堅持、對於某項事物的專注力以及能夠對自己的衝動做出抑制的能力,它會反映出一個人對於自我的管理能力如何。

1)影響孩子專注力和持久性

根據帶寬所包含的兩個點我們知道了帶寬的含義,而稀缺心態會降低孩子的帶寬,從而也就將會一同影響到其中所包含的,重要的專注力及持久性。

例如,當孩子陷入到稀缺陷阱中,每天處於“拆東牆補西牆”狀態,用未來的時間做當下的事情,結果導致未來的許多事都沒有辦法很好的完成,從而很難將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一件事物上,而且由於所要處理的事物繁多,因此也無法在某件事物上保持持久的專注力,這對於事物的完成效果來講,很可能會大打折扣。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2)佔用孩子內在動力

在布魯納學習理論中,對於學習而言,應該是一個孩子對知識進行積極探索的過程,如若老師只是要求孩子們去被動的對知識進行接收,則會將孩子們的積極性磨光。

如果老師能夠學會改變自己教學的方式,將單純的“發散信號→接收信號”變成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是孩子們投入到學習中,最終在好奇心的作用下,孩子們對於未知的探索則會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

布魯納將其稱之為“學生內部動機的原型”,與其將和他人的競爭作為自己努力的動機,不如讓孩子們能夠向自我發起挑戰,因此就要孩子們能夠形成一種內在的能力動機,通過對孩子的激勵,以此來提高他們對於才能的欲求,進而學習效率就會得到提升。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對於我們的記憶而言,布魯納則是認為其重點在於對信息的提取,而並非是普羅大眾所認知的儲存,孩子們要能夠在對信息進行儲存的同時,在沒有外界幫助的情況下能夠將某些信息從大腦中提取出來,而對於信息的提取則是需要孩子們能夠事先對其進行組織。

無論是成年人還是年幼的孩子,對於世界的認識都需要不斷去使用到三種表徵系統:動作表徵、肖像表徵以及符號表徵。

這三種系統是三種對信息進行加工的系統,它們會對所接收的新知識進行加工、重組甚至改造,而這些新的知識會對原有的認知結構進行覆蓋或是與其進行改組,以此來產生出新的認知結構,而且這一過程是一種積極主動的過程。

布魯納認為,孩子們對於知識不是被動接受而是積極加工,在他們的學習之中會有三個步驟會發生:

對於新的信息的獲取;

對於所接收的信息的轉換;

以及評價並檢查對該信息的加工處理方式是否適用於所對應的任務。

在孩子們的學習認知過程中,實際上就是對新知識的接收、轉化以及評價這三個過程,而且它們幾乎是在同一時刻發生的過程。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3)影響孩子的洞察力和創造力

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曾表示:重要的問題不在於“什麼培養了創造力?”

而是究竟為什麼不是每個人都有創造力?

人類的潛力在哪兒丟失了?

如何受挫了?

所以我認為最好的問題可能不是“為什麼人們有創造力?”而是“為什麼人們沒有創造力,沒有創新意識?”創造力面前我們必須毫無驚愕之感,就好像如果人人都有創造力,我們會認為這是個奇蹟。

身處於稀缺狀態之下的孩子們,他們通常都會陷入到死循環中,將眼前的問題解決掉,然後又會出現新的問題,如此循環往復。長此以往,孩子們原本充沛的精力就會被那強烈的壓迫感佔據,進而會因此沒有充足的時間去對其他事物進行觀察、發現,最終孩子們的洞察力以及創造力都會受到影響。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第3、借用和短視

為了將今日的稀缺得以解決,於是會去借用明日的閒餘,因此那些貧窮的人們會更容易欠下債務。急於當下的稀缺,有人便會選擇以犧牲未來的閒餘的方式來對其解決,所以在未來之中就要不斷去補救前面留下的破洞。

對於孩子們來講,今天沒有好好地學習,那麼明天就要對此加以補償,明天補償今天明天的就又要欠下,於是用後天來補償明天,如此循環便形成了稀缺陷阱。

以上就是由於人們的短視所造成,只能著眼於短期內對於稀缺會產生幫助的事物,從而會對長期規劃進行忽略,其中也不乏會有對於解決眼前稀缺有幫助的長期行為。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瞭解毛毛蟲效應

法國的昆蟲學家法布爾曾做過一個被稱之為“毛毛蟲實驗”的著名實驗,他先是將一對毛毛蟲首尾相連的圍繞著花盆,然後發現這些毛毛蟲並沒有像想象中的那樣散開,而是跟隨前者一起圍著花盆轉圈。

然後法布爾在離那些毛毛蟲的不遠處撒了一些毛毛蟲喜歡吃的松葉,他想這些毛毛蟲會對這沒有任何意義的繞遠產生厭煩而逃離,調頭轉向那些比較喜歡的事物,但它們依舊並非像自己想象中的那樣,那些毛毛蟲仍在一圈一圈的轉著圈,直到七天七夜後被全部餓死。科學家們將這種“跟隨者”的習慣稱之為毛毛蟲效應。

毛毛蟲之所以如此是出於它們的本能、習慣以及去依靠前輩所總結出的經驗,但由於不懂得變通而最終將自己活活餓死。但反觀我們人類呢?

只知道緊跟經驗的步伐,不懂得去思考變通的大有人在,就像孩子只知道學習,但卻不知道學習的意義。不懂得舉一反三,不能規劃未來,只侷限課本,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不能看其他“無用”書籍,從而將自己侷限於此。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所以家長們該如何改變孩子的稀缺心態

》培養孩子成長性思維

擁有成長性思維的孩子,他們會保持樂觀的心態、堅定的意志、能夠進行靈活變通的做事能力以及積極且正向的語言表達能力

,根據以上四種品質來培養出孩子的成長性思維,並以此來對孩子的稀缺心態進行改變。

首先家長們要學會用“yet(尚未)”去鼓勵孩子不要輕易地對自己進行否定,如果孩子對於某一門考試沒能通過,或沒能達到自己的心理預期那麼家長們就可以對孩子使用“not yet”,只是暫時沒能通過。以此來激勵孩子並讓他們明白,學習並非到此結束,而是還要通過努力來實現自己。

斯坦福大學的心理學家卡羅爾·德韋克教授曾進行過一次具有影響力的TED演講,題目為“The Power Yet”,其表達的是當遇到了某種困難或挫折時,帶有成長性思維的yet會為你帶來強大的心理暗示。

學會去對孩子使用yet,他們會知道:學習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變化,而對於目前所經歷的挫折,也只不過是在漫長的時間曲線中的一個小插曲而已。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創建一個良好的家庭氛圍

稀缺感的壓力更多的是來自於外界,孩子們所面對的巨大的學業壓力,其中一方面是客觀存在的老師留的隨堂作業,而還有一部分則是來源於孩子的家長及周圍的壓力,這也同樣給孩子們帶來了緊迫感。

在不斷接受到壓力的推動下,孩子們即便能夠保證去進行自主學習,但他們卻無法從疲憊的學習中得以休息舒緩。以縮減甚至是剝奪閒餘方式來進行補缺,其並不會帶來出眾的效果,反而會因為沒有得到良好的休息而變得更加疲憊,隨之會進入到死循環之中難以自拔。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要學會去創建出良好的家庭氛圍,以便於當發現孩子墜入到稀缺陷阱之中時,能夠及其對其進行解放,並能夠以更加健康、高效的方式來形成良性的循環。

正如華盛頓曾說:“讓孩子感到家庭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地方,這是以往有涵養的大人明智的做法。這種美妙的家庭情感,在我看來,和大人贈給孩子們的那些最精緻的禮物一樣珍貴。”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培養孩子發散式的思維方式

心理學家布魯納曾說:“向孩子提出發散性問題,可以引導孩子發展智慧。”

因此如若父母能夠經常的向孩子提出一些引導性的問題來引發孩子能夠進行思考,這會更加有利於對孩子發散性思維的激發。

對此我們可以進行隨地取材,在生活中隨時向孩子提出各種問題,例如,當孩子拿起某個物品時我們可以問“XX東西是用來做什麼的啊?還能夠用它做什麼呀?”

我們的目的在於要激發孩子的發散性思維,就是要讓孩子展開想象力,因此應該學將標準答案進行淡化處理,而更加註重孩子的思維靈活。

曾有一道腦洞題問:在什麼情況下2大於5,如若是按照我們正常的認知則很難會給出正確的答案,但孩子們卻能夠回答出是在“剪刀石頭布”時。

正如法國的生物學家貝爾納曾說:“妨礙學習的最大障礙,並不是未知的東西,而是已知的東西。”

孩子學習很努力卻沒有回報,提升孩子效率需改變孩子“稀缺心態”

最後父母還應當去鼓勵孩子,做出大膽的提問。在現如今的教育中我們會發現,成年人總是在要求孩子們“閉嘴、聽話”,然而這樣的方式對於孩子的成長來說,真的會有幫助嗎?

但對他人提出的想法產生質疑,不是恰恰說明孩子是有在對問題進行思考嗎?伽利略,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在他的內心中從小便充滿了各種疑惑,他敢於向權威發起挑戰,也正因如此他推翻了亞里士多德那錯誤的落體理論,也因此才有瞭如今的比薩斜塔實驗。

美國心理學家吉爾福特認為:發散性思維是從給定的信息中心產生信息,其著重點在於從同一的來源中產生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可能會發出轉換作用。

對於孩子“勞而不得”的學習方式便很可能是已經陷入到了稀缺陷阱之中,家長們要學會去幫助孩子將稀缺陷阱進行擺脫,找到孩子真正有效的學習方法,去對孩子的成長性思維以及發散性思維加以培養,讓孩子學會能夠對同一類型的問題進行舉一反三,以此來減輕學習對孩子造成的壓迫感,提升孩子的學習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