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airena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我曾看過另一種翻譯。“生而為人,對不起”,我更喜歡第一個版本,並不是我對前後都是四個字的排版,情有獨鍾。而是這兩句有著一樣的意思的句子,卻有著雲泥之別。

對不起,就如同對陌生人說的,對別人說的那樣,那樣直接,那樣灑脫,請求得到別人的原諒。而抱歉,卻像對熟悉的人說的,和自己說的那樣。那樣委婉,那樣無奈,只能一層一層刻進心裡,無人知曉。

當初看到這句話時,我的心不禁一震,壓抑,卑微,恐懼,油然而生。這本書便對我產生了巨大而又神秘的吸引。

當我看完前部分,人間失格這篇小說時。(《人間失格》是一本包含了人間失格這一作品,和太宰治其它幾部作品的書籍。)太宰治所塑造的主角形象——葉藏。不深不淺,不偏不倚的印在了我的心裡。無奈,同情,窒息,甚至是共鳴。

對太宰治並不太熟悉的我,搜索了一下太宰治的資料。

日本無賴派文學代表作家,1909年出生,一生4次自殺未遂,最後第5次,跳河自殺。時年39歲。

看到這,葉藏的形象,在我心裡印得更深了。那種莫名的沉重感,讓我的心脫離了原來的位置,如同鉛塊一般,懸吊在我身體的某處,卻又不至於斷絕。

我看書時就一直思考,一個怎樣的人,才能塑造出這樣一個形象,最後才發現,太宰治只是在寫自己。 他只是在向世人描繪自己。一個身體上的巨人,心靈上的侏儒。

他本出生在一個富足的家庭,但心靈殘疾的他,害怕世人,害怕世界。他用盡自己的天賦,來隱藏自己的缺陷,他把自己的外表,裝飾得完美無瑕。就像文章最後,別人對他的評價竟是,他是一個完美的,如神一般的男子。

可是他的心靈,沒有一絲一毫的抵抗力。當外界的災難來臨,他那殘疾的心靈,只能站在原地,赤裸裸的接受全部的衝擊,他只能挨下每一滴暴雨,每一陣狂風,每一片尖刀。任由心靈被摧殘得遍體鱗傷。

就像他面對,在他面前被凌辱的妻子。

就像他面對,交友不慎所帶來的困擾。

就像他面對,酒精和毒品對他的肆虐。

就像他面對,真正的幸福來臨時,他的逃亡。

面對悲慘,他不能反抗,只能承受。而面對幸福,他只能逃亡,因為膽小鬼連幸福都會害怕,碰到棉花都會受傷。

文章的最後,太宰治還多寫了幾篇用來解釋的短文,短文是太宰治以自己作家的身份出發,闡述自己並不認識葉藏這樣一個瘋子。而前文的故事,只是無意得到的他人的文字。

我無從得知這篇解釋的短文所表達的真實性。或者葉藏只是和太宰治無關的人物;或者太宰治已經改變了,不再像原來的自己;或者太宰治並不想把自己體無完膚的展示給世人。

或者,太宰治和葉藏一起。

這才是,

人間失格。

散文 讀書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句話我曾看過另一種翻譯。“生而為人,對不起”,我更喜歡第一個版本,並不是我對前後都是四個字的排版,情有獨鍾。而是這兩句有著一樣的意思的句子,卻有著雲泥之別。


兔大倩


生而為人,用不用感到抱歉?

我想那個因被媽媽罵而跳橋的大男孩兒,不管誰對誰錯,當他在另一個世界醒來的時候一定會說“媽媽,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想當太宰治敵不過自己,自殺5次終於成功的時候,當他的靈魂最後在世間飄蕩時,他仍舊會感慨的發出“對不起了,那些愛我的和我愛的人們!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生活是不易的,世事是艱辛的!

當一個人再也無法忍受來自精神或生活的重壓而選擇離開的時候,他或她會對那些感到抱歉的人們說:

“對不起,我累了,我在天堂等你。”

“對不起,我為我犯的錯而感到抱歉!”

“對不起,由於我的原因,讓您跟著受累了!”

......

人都是不完美的,既然活著,我們只能勇敢前行,別無選擇,儘量讓我們在離開人世的時候,少些遺憾,少些抱歉!

“但我依然深信,在絕望的彼端,一定充滿了希望!”——太宰治





5人生過客


我接觸這句話是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整個電影其實就是在寫一個善良的女性被命運捉弄的一生。女主角本身非常的善良,但是卻接連碰到一系列的變故,導致了悲慘的人生,令人唏噓萬分。我非常能體會,我覺得她本身並沒有任何過錯,很多人只是沒有那種被命運愚弄的際遇。哪怕自己從困境中積極的面對人生,頂住壓力陽光地看待周圍的一切,結果依然被命運一錘子再一錘子,反反覆覆狠狠的砸在身上,那種失落,那種對命運的失望。

總結下來,就是這句話:

對不起,生而為人,我很抱歉。

我自己甚至還專門寫過一首現代詩,詩的名字叫《生而為人,就是對你最大的懲罰》。由於現在系統防抄襲機制我就不在這裡發表了。

或許我們這些被命運玩弄的人理解不了高富帥白富美的人生,我想象不到他們的快樂。

所以作為一個對人生充滿負面情緒的人,我只能認為他們其實也不快樂。

或許這的確是阿Q,但我也認為這是真的。

我經常說的一句話,大約能算我的“無名人”名言吧:

下輩子不想當人了,就想當個樹往那一杵。不用吃也不用拉,沒有交感神經不知道疼,活到年頭一死,多好啊。


馬青寅


我們都知道這句話出自於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間失格》,要是你想要了解太宰治,瞭解這本書的寫作過程,完全可以去百度百科什麼的,甚至還可以去看日本動漫《文豪野犬》,我在這裡沒有必要再重複。

我想說的是在對太宰治和這本書有一定了解情況下,我的理解。這個世界有很多很多的黑暗面,而我們又有很多很多的無奈的地方,我們看到那些黑暗面的時候,我們會感覺到深深的無力感,生而為人,我們卻做不了一個人生活在這個社會所應該做的事情,因此會有一種羞愧的情感因素在裡面。

還有就是這涉及到了一種死亡美學。能夠說出這句話,不是太宰治一時興起,而是他對於生命和死亡有著很深的理解之後,自然而然地流露出來了這種情感,然後化為了字句。實際上這句話背後的意味是十分地濃厚的,我不止一次的在學習佛學的時候想到這句話,它總是能夠給我一種心靈上的震撼感。

要想真正深入的理解這句話,還真的是要好好了解一下哲學,美學,宗教等知識了。





不為少


生而為人 不用感到抱歉 我們不可能誰的感受都可以照顧到 誰的心情都可以顧及到 臭不要臉的人有太多 憑什麼他們做錯事不用抱歉還覺得錯的很高級錯的很別緻 如果我們真有讓我們感到抱歉的人只能是我們的親人愛人 因為我們沒有能給予他們富裕的生活也不能讓他們因為我們的存在感到安心 抱歉看起來顯得蒼白又無力 可見這世間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看開些吧 畢竟一輩子不會太久


映夏424


生而為人卻不能滿足外界對自己的期待,由此便產生了內疚與自責。



彳亍言


生而為人,其實就是回答了問題的本質,從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所作所為,必須遵守作為人的行為準則,遵守人的底線,所以下半句就是表態,表明了自己鮮明的立場。


君牆


理解這句話之前不妨先看看《人間失格》中的一個情節,寫到他跟第二個女人靜子相處時,照例是去當鋪當掉女人和服喝的酩酊大醉回來,卻在門縫裡看到母女兩個追著一隻可愛的小白兔玩耍。阿葉心裡想:真是幸福啊,為什麼我這個笨蛋要把她們搞的亂七八糟!旋即離開了這間公寓。

好讓人難受對不對?從字面上看,那就是:我生而為這樣的人,一個不能給別人帶來幸福的、一個花女人錢的、一個懦弱自私的人,我感到很抱歉。注意,隨後還有一個轉折,除了離開死亡以外,我沒準備改。

在中國的讀者中,《人間失格》是太宰治最為出名的作品,但我跟包括止庵老師這樣的日本文學鐵粉交流過,大家更喜歡的都是《維庸之妻》。《維庸之妻》的劇情概括起來也很簡單,主人公有著一個特別“太宰治”的丈夫,這個丈夫酗酒,欠債,跟其他女人走了不沾家,回來一趟也是為了偷點小錢。這個女人呢,為了還賬去了酒館工作,當她在酒館裡遇到她丈夫的時候,她好開心啊,心想:這樣多好啊,我一邊工作還一邊能見到我丈夫,我丈夫也願意多看我幾眼了呢。這個女人,人格身體地位通通低下到無以復加,原文是這麼說的,“女人沒什麼幸福不幸福的。”但我相信太宰治是帶著憐憫和愛寫這個女人的,我甚至不覺得這種“願打願挨”的情愫是太宰治的嘲諷,很可能他確實是這麼想的,就這麼寫了。所以這句話或許可以做這種解讀:認識到為人(為男人)的羞恥,我感到很抱歉。

當然了,很多人都是結合太宰治的人生經歷來看“生而為人,我很抱歉”的,大家認為這是一種“自殺”宣言,因為生而為人太痛苦,我很抱歉,我選擇去死。太宰治一生多次自殺多次,被救回來了繼續求死,外人看來會覺得不可思議,這就是神經病嘛。但是如果真的讀了太宰治的作品就會明白,他不是“作”,正是因為了解了人世的無可奈何,他才選擇放棄。《論語•子張》裡有句話叫“如得其情,則哀矜而勿喜。”張愛玲在1945年為自己的小說集作序的時候也引用過,她說,當我們明白了一件事情的內情與一個人內心的曲折,我們也都“哀矜而勿喜”吧。也用這句話在這裡理解太宰治好了。


徐鵬遠


“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是日本作家太宰治的小說《二十世紀旗手》中的一句話。在電影《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女主松子悲慘的一生將這句話演繹得淋漓盡致。也正因如此,這句話在很大範圍內傳播,被很多看見人生灰暗色彩的人引為至理名言。

其實,松子是對人生、愛、溫暖等比較主流的價值很認可的人。她才會幫助偷東西的學生、落魄的作家。只不過這個心極善的女子看不見人間的種種醜惡,人性的不可靠,不懂得自我保護。所以哪怕一次次被冷酷的現實打擊,她也不改要幫助別人,要拯救別人的心腸。最後死於非命,算是命運的玩笑?相比於松子的單純、執拗,太宰治則在一開始就很清醒,就對主流的價值觀非常不屑,他是自我放逐的一類人,是自願被邊緣化的一種人。這與他高度敏感的性格有關,人們或許覺得他冷漠、自私、不負責任。但有些人天生如此,看不到俗世生活有什麼幸福可言,反而滿眼皆是荒誕和無聊。世俗生活太難應付了,也不值得絞盡腦汁、誠摯地對待。於是死亡就成了唯一的救贖。

這句話也可以說是“喪文化”的強力宣言。相比於臺灣小確幸文化的知足、小樂趣,小情調,這種基調的文化只能是大虛無、大放棄。如果以後都沒有改變,整個人生就會坍塌、破碎。佛教說“眾生皆苦”,也提供了超脫的方案。但是“生而為人,對不起”則在預見了人生的不幸之後,對人生進行了全面的否定。既然人生不值得一過,那又談什麼樂趣呢?


蘭闍藝文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學認為人除了生欲、愛慾(libido)之外,還有死欲,也就是死亡驅力(Death Drive)。死亡驅動力(death instinct / death-drive)又被稱為毀壞衝動、攻擊本能或死本能;這是一種要摧毀秩序、回到前生命狀態的衝動。每個人的身上有一種趨向毀滅和侵略的本能衝動。這種衝動起初是朝向我們自身的。

弗洛伊德認為死亡本能驅使個人走向死亡,因為那裡才有真正的平靜。只有在死亡裡,個人才有希望完全解除緊張和掙扎。這種本能是本我的組成部分,在自我和超我的壓抑之下,處於潛伏狀態,但它並不會被消除,當一個人陷入極端情緒或內在壓力過大導致精神世界失衡,人就可能會被這種本能攫住。

太宰治父親津島原右衛門曾任眾議院議員、貴族院議員,同時經營銀行與鐵路。母親體弱多病,自小他由姑母及保姆照顧下長大。他的父親非常強勢,又自幼缺少母愛,上有五哥四姐,在家近乎小透明,長期得不到關注,這影響了他對自己的價值認知和人格發展。

而他後來在弘前高等學校時,先是受到自己最喜歡的作家芥川龍之介自殺消息的影響,陷入為什麼他死了而我還活著的悲觀思緒中,又在參與《文藝細胞》同人刊物創辦的過程中受到馬克思主義思想的影響,因為自己的家庭出生而不自覺將自己代入到壓迫者和博學者的角色中,使他思想上承受了自己並沒有犯的罪,導致內在矛盾無法化解。

身而為人,他體會不到自己的價值,自小缺少父愛母愛,顛沛流離,求學期間又受到馬克思主義影響,受到芥川龍之介自殺噩耗的打擊,精神上出現了諸多矛盾和焦慮,而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將之化解,最終演化成自己無力承受的精神壓力。

他一生中多次自殺,最終自殺成功,可以肯定他的自我和超我不僅沒有能夠抑制他的死亡本能,還某種意義上參與了他的死亡操演,原因是他本身社會化程度不足,自我的發展過多朝向自己而不是外在世界,超我的道德規範和準則並沒有能夠建立起來,他思想的前後搖擺,性格的孤僻,都是這種情況的外在表現。

所以可以看到,自殺已經成了太宰治發洩情緒的一種方式,芥川獎落選,他自殺,母親亡故,他自殺,失戀,要自殺,他不僅希望可以殺死自己,還希望有人可以和自己一起死,在他看來,這種殉情代表了至高的肯定,只有死可以滿足他的愛慾。

所以太宰治會說出生而為人,我很抱歉這樣的話並不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