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我們都在為幸福努力,

付出、忍耐、堅持、包容,

然而愛,始終沒有應有的溫度,

幸福來了,卻不是想要的樣子。

以為會感同身受,

終歸是冷暖自知。

沒有悲涼,

也談不上圓滿。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01、愛與債

父母最常對孩子說的一句話是"上輩子欠你的"。有些父母不會這麼說,但是心裡也一定是這樣想的,尤其是在孩子叛逆的時候。


或許吧,若無相欠,為何相見。


在我們中國,父母最偉大的地方就是可以為了孩子,默默的付出自己的一切,而當孩子給自己帶來傷害時,又用一句“上輩子欠的”搖頭苦笑。然後鼓勵自己,要有更多的改變、更多的包容、更多的辛苦、更多的付出,讓孩子有更多的幸福,他們把這當做宿命,也叫甜蜜的負擔。待到孩子成年,還完“所欠”,從此,山河萬里,只剩思念。


愛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02、愛與快樂

有激進的朋友會說:“孩子不欠父母什麼?” “養孩子不是為了防老”?


我們中國人以沉默為金,愛不需要說出來,說出來的愛不夠深。只要去做就好,付出、包容、關心,不夠的話繼續加深。直到你體會到為止。而結果是周圍的看客都體會到了,只有孩子沒有體會到。


體會不到的原因很多:


1、維度不同,孩子只是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你忽略了孩子是不具備成人思維的。

2、當局者迷,孩子沉浸在自己的世界及滿足的快樂中,他無法感受付出的不易。

3、教育方式不同,現代人在表白方面已經不再拘束,懂得在恰當的時候對孩子說“我愛你”,也開始進行賞識教育。雖然達到這個層面,也還是不夠。用現在的流行語說,最深的愛是陪伴。一起做點什麼,絕對比說出來,更有力度。


其實愛是沒法給與的。就像發短信,你不斷的發,對方信號差,是實現不了共享的。愛只有感受到,才是真正的得到。否則所有付出,都是理所應當的,所有理所應當的,都不會有回報。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是的,我們不應當圖什麼回報,但是你只知道自己付出的偉大,而沒有教會孩子回報的偉大,你是失敗的。你享受了付出的快樂,而只教會了孩子索取的快樂,這樣的愛是缺失的。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03、愛與回報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每當讀到這句的時候,每一個成年人都感慨萬千,甚至淚目。“人之初,性本善”生而為人,絕對是會愛的。


父母有父母的不得已,你因為傳統觀念,不善於對孩子表達;他為了生活,只能四處奔波,缺少溝通,物質富足而感情缺少;又或者你生活富足,身體健康,在孩子心中你永遠是可以承擔一切的存在,作為父母的你過得很好,根本不需要孩子微薄的愛,等長大再說吧。這些因素,使"愛"與"孝",在孩子成年之前,無法深刻體會。


當有一天,他挑起了生活的重擔,有了自己的家庭,開始繁忙的工作,看到兩鬢風霜還有點顫巍巍的你。他感受到了生活的不易,也明白了愛的艱辛,開始痛恨歲月的無情,但這些都無濟於事,面對突如其來的一切已經無能為力。正如現在的我們,寄望於下一代,而愧疚於上一代。“孝”只是閒暇的時間的一個電話,過年一次探親和日常的快遞包裹。甚至有時候孝會顯得執行力不足,經常在忙碌中遺忘。有愛,更多的是無奈。


“愛”是父母的付出,而孝可以讓父母、子女都獲得回報。是這一世親情與緣分最美好的歸屬。

那麼,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愛心、責任心、孝心、執行力呢?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04、愛與教育

最深的愛是相互陪伴

最智慧的愛是彼此明白

最完美的愛是彼此收穫快樂


愛不但要說出口,更要參與進來。親子協同動手,完成一次愛的練習,很重要。比如:一起為媽媽做一個生日禮物。一起帶著孩子做一次愛心捐贈。一起為小動物搭建一個愛的小窩。而這些互動,都要認真、細心、完滿。那麼問題來了:是不是感覺做這些事情會很幼稚,有這種感覺很正常的。就和孩子覺得你給他物質的愛,是理所應當的一樣,成人和孩子的世界觀不同,現在要做的是找一個愛的焦點。共同可以參與的事件。


那麼在這個過程中,他會覺得做每一件事情都不容易,你需要告訴愛他,也得告訴他愛最終的物質表現形態,給他起早貪黑做的早餐,跑遍大街小巷賣的生日禮物,辛勤工作交的學費,應當讓他知道你幹了什麼。


正如你今天上班很累、很疲憊,但是其他人並不知道你為何疲憊,有多疲憊。你沒有說出來的,永遠只是秘密。你不能理所當然的認為,別人也一定能感受到你的疲憊,你應當告訴孩子點什麼,因為他也渴望和你說點什麼。


接下來,我們可以共同參與一次親子活動,完成一次愛的練習。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2020年4月,鶴鳴湖七彩莊園配合新課程改革目標,面向廣大中小學生、幼兒園小朋友,推出了“追溯傳統,綻放生命”為主題的【養蠶記】活動。以提高學生學習主動性、探索能力、實踐能力為目的,培養孩子的愛心、耐心、責任心、進取心。

我們的口號:養天蟲,重科學,勤記錄,多實踐。

這是一次親子體驗式教學課程,通過養蠶,培養孩子的愛心、責任心,參與過程中,家長可以慢慢探索家庭教育心得,與孩子共同成長。

【愛與債】來一斤母愛,還前世的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