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頭:匯聚軍工磅礴力量 不負使命共克時艱

包頭:匯聚軍工磅礴力量 不負使命共克時艱

技術員在總裝口罩布輸入端托架。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包头:汇聚军工磅礴力量 不负使命共克时艰

專項組技術人員在組裝口罩機耳帶焊接機傳輸系統。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包头:汇聚军工磅礴力量 不负使命共克时艰

一託二口罩機在將三層寬片無紡布壓窄,做出一次性防護口罩的“摺疊結構”。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包头:汇聚军工磅礴力量 不负使命共克时艰

一託二口罩機對傳輸系統上的口罩進行耳帶熱壓焊接工藝。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包头:汇聚军工磅礴力量 不负使命共克时艰

一機集團星葉輕工製品有限公司日產6萬隻防護口罩的口罩機加緊生產中。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包头:汇聚军工磅礴力量 不负使命共克时艰

包裝工人對每個成品口罩進行包 裝前的最後一次檢驗,檢驗口罩裁切和焊接點是否均勻和完整,最後進行包裝。圖片來源:包頭新聞網 吳傑

同時間賽跑,與疫情較量,這是內蒙古一機集團近期的真實寫照。疫情就是命令。凡是涉及防控工作,都可以用一個“快”字概括,“快”的背後是一機人的“全情投入”。研製戰“疫”利器,攜軍工技術勇擔社會責任;派遣醫護人員馳援湖北,譜寫“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讚歌;貢獻黨員精英參與社區防控,築牢企地融合之利盾;保生產、穩經營、拓市場、搏訂單,擦亮“一機制造”的閃光名片。告別陽春三月,一機集團向社會自豪地宣告:我們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條戰線上都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

同時間賽跑,與疫情較量,這是內蒙古一機集團近期的真實寫照。

研製戰“疫”利器,攜軍工技術勇擔社會責任;派遣醫護人員馳援湖北,譜寫“用生命守護生命”的讚歌;貢獻黨員精英參與社區防控,築牢企地融合之利盾;保生產、穩經營、拓市場、搏訂單,擦亮“一機制造”的閃光名片。

在這個特殊的春天裡,這家有著光榮傳承的大型央企再次展現出她深厚的軍工底蘊,溫暖著一顆顆被疫情折磨的心靈。

有一種奉獻叫全情投入

這幾天,包頭市一機集團星葉輕工製品公司的口罩車間一派繁忙,為了趕製180萬隻民用一次性防護口罩,幾十名工人兩班倒,每天生產至凌晨1點多。全市大中小學開學復課在即,這些口罩將分批交付市教育局,保護廣大師生免受疫情侵害。

從1月25日正月初一開始,星葉公司就已火速投入防護口罩的研製生產。這種口罩由多層紗布內嵌N95防護片,再用縫紉機一個個縫出來,工人們稱之為“一代口罩”。“當集團公司2萬多名職工領到口罩時,覺得既驚訝又暖心。”業務主管郭建新自豪地說。

短短兩個月後,星葉公司已用上自動化口罩機,單臺機器日產超6萬隻,現已累計產出50萬隻高質量的“二代口罩”。同時,300多平方米的潔淨廠房也將在3月底交付,待驗收合格取得相關資質後,就可以轉產更高標準的醫用防護口罩。

星葉公司從內部勞保用品生產企業成功轉型,得益於一機集團的快速反應機制建設。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突襲,集團公司眾志成城,沉著應對,1月26日即下發防控工作通知,隨後的一系列行動部署迅速展開。

疫情就是命令。凡是涉及防控工作,都可以用一個“快”字概括,“快”的背後是一機人的“全情投入”。

1月27日,一機專汽公司接到負壓救護車生產任務。2月10日,首批4臺份車輛下線,交付包頭市。3月4日,20臺份交付自治區黨委組織部,支援12個盟市的戰“疫”前線,填補了內蒙古生產負壓救護車的空白。副總經理郝建勳說,公司的核心負壓裝置技術儲備充分,早在非典時期已研製成型,擁有國家認證和技術專利,處於國內領先水平。

2月12日,一機集團接到國務院國資委和兵器工業集團下達的緊急試製口罩機、醫療防護服壓條機專項任務,即刻超常規、加速度投入研製生產。4天完成215項圖紙消化和工藝準備,2天明確528項外購件採購,6天完成633項自制件生產,13天完成3臺壓條機試製,22天實現醫用口罩機批量試生產。試製專項推進組負責人孟雪芬說,這是一次跨界生產、全新挑戰,正常情況下其中任何一項任務開發週期至少要3個月。

信仰無聲,擔當不止於此。

1月28日、2月20日,一機醫院9名“白衣天使”分兩批奔赴荊門市和武漢市,加入各地醫療機構支援湖北的戰役,與患者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

2月2日,一機集團百名黨員志願者到包頭市青山路、自由路、青福鎮3個街鎮的15個社區防控工作點報到,吹響基層戰“疫”集結號。

從3月6日開始,一機集團黨委發動廣大黨員踴躍自願捐款,支持疫情防控工作。截至目前,共收到337個黨支部、10814名黨員的愛心捐款804247.1元。

有一張名片叫“一機制造”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役中,一機集團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生產經營,絲毫不手軟。

春節期間,公司共有3000多名職工離開包頭,意味著每7名職工中就有一人身在外地,突如其來的疫情沒有打亂企業的運行節奏。正月初三,部分重點單位復工復產;正月初六,在外員工返程回包,接受隔離;正月初十,重點單位全部復工;正月十七,全部單位復工。在堪稱嚴密的防控措施下,一機集團沒有一名員工感染疫情。軍工人的組織紀律性之強令人點贊。

捷報頻傳,各分子公司產銷兩旺,訂單紛至沓來。作為內蒙古裝備製造業的龍頭,今年前2個月,一機集團在手訂單量同比增長三成,產值、利潤等經營指標大幅增長,逆行態勢明顯。

在中國鐵路總公司最新一期中標公告中,一機北方創業公司成功中標2000輛C70E型通用敞車,合同金額7.35億元。這個數值接近北創公司去年產值的一半。

在中國第一重型機械集團大連加氫反應器製造有限公司的中標公告中,一機四分公司成功中標核電快堆大、中、小旋塞驅動機構和動導管提升機構兩個項目,合同總金額1028萬元,成功進軍核電傳動市場。

在這個略顯寂靜的春天,即便入夜後,一機集團的廠房裡仍有機器轟鳴,人流、車流穿行不息。36臺履帶式滅火裝備交付,34臺太原客戶膠輪車下線,119遠程森林滅火炮成為抖音“網紅產品”……

民品生產奏凱,軍品訂單也較去年更為飽滿。一機集團黨委工作部部長趙耀說,克服疫情不利影響,公司整體經營正穩中求進、進中創優,“我們將繼續保持全年目標不變,努力實現產值、利潤、職工收入均大幅增長的目標。”

有一個群體叫軍工楷模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家國情懷,奉獻擔當”,生產車間裡高掛的橫幅,彰顯著一機人胸懷天下、為國分憂的決心。

這份奉獻的決心由來已久,底蘊深厚。上世紀五十年代,第一代一機軍工人匯聚包頭,在戈壁荒灘上扛起“共和國坦克搖籃”。改革開放後,新一代軍工人二次創業,令單一軍工廠華麗轉身,成長為國家重要的集履帶式、輪式、軌道式重型車輛於一體的產業化基地和國家保軍骨幹企業。

一份份決心凝沙聚塔,鑄就“軍工精神”,召喚每個軍工人要在關鍵時刻衝得上、頂得住、打得贏。和著她的召喚,一個軍工楷模的群體應運而生,接力者層出不窮。

此時此刻,國家有難,一機軍工人眾志成城。

這一刻,精銳盡出,沒有局外人。一機瑞特公司把用時超短,跨界研製口罩機、壓條機的秘訣歸結為“團結協作,交叉作業”。技術帶頭人鄂慶文和馬強,同為全國技術能手,分別主攻焊接和電控環節;同樣面對從未涉獵過的醫療器械領域,都要克服零件變小、工作空間密閉的難題。為了不辱使命,他們比著幹,連續兩次一加班就是三天兩夜。鄂慶文幾乎天天“躺”著工作,腰部被硌出一條深深的紅印;馬強和同事上網找口罩機運轉視頻,用播放器一秒一秒、一幀一幀地看,兩個通宵後交出了編寫完成的1800多句PLC程序。

這一刻,懸壺入荊楚,白衣做戰袍。“戰勝病魔就是詩和遠方,我要披荊斬棘,帶大家走向幸福的彼岸!” 呼吸科副主任劉景彬在日記中寫下願望。醫生張鵬奔赴湖北前對家人說:“不要主動和我聯繫,等我報平安就行。”站在疫情一線,被口罩勒到破皮的臉頰、被汗水浸到泛白的雙手、被防護服捂溼發炎的皮膚,是他們最閃耀的勳章。

這一刻,豈曰無衣,與子同袍。在戰“疫”後方,年近九十的一機離退休黨支部書記郭文彬,讓兒子轉交10000元捐款。他說:“我年紀大了,只能以這種方式盡綿薄之力,這是我對黨、對祖國的忠誠。”兵器工業集團首席技師、內蒙古道德模範張學海捐款1100元,他說:“與醫護人員相比,我貢獻的力量實在有限,但多捐些錢是我能做到的。”

生命無華,殷殷報國行就是最美的芳華。告別陽春三月,一機集團向社會自豪地宣告:我們在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兩條戰線上都取得了可喜的階段性成果。(包頭新聞網 郭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