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疫情在家,閒時比較長,補補歷史是最好的時間。因此,先是讀了易中天的幾個時代的書籍,後又讀了9本《明朝那些事》。
讀完了,總是要總結一下吧。要寫讀後感,實在不敢寫。因為,太多的事件、太多的戰爭、太多的內鬥、太多的人物、太多的感想。弄不好比原作者的內容還多(開個玩笑)。所以,寫個隨想,聊聊幾句而已。
一、原作者初衷及看法
作者當年明月,本名石悅,是廣東順德海關公務員。2006年3月在天涯社區首次發表,2009年3月21日連載完畢,邊寫作邊集結成書出版發行,一共7本。剛看完的作者修改版9部。其中有許多插圖,非常好,為讀者研究歷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從朱元璋出生講起,到崇禎皇帝自縊明朝滅亡。沒有過多地囉嗦。
“以史料為基礎,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這為讀者閱讀提供了方便。歷史具有真實性,每當發生的事件、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不是虛構的。如果純小說,與此大相徑庭,相差萬里。實際上讀者關心的是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在信息時代發達的今天,可以就網上、文獻進一步查閱歷史事件的真實過程。“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線”,實際上向讀者提供了一個明朝興衰索引。以前只是知道這是某朝代的歷史事件,但關聯的那些人都是非常模糊的。這本書的作用,能輕鬆的提供了一個索引,也為進一步閱讀提供了幫助。
作者加入了小說的筆法,也表現了作者在文學方面修養的欠缺。與易中天相比,文字功夫不要進一步推敲。本文作者寫出的文字,比較突兀、突然、孤立。估計,作者再過去十年、二十年再修訂,估計不會是這個模樣。同時,作為喜歡歷史的人來講,小說是作者的意向,或偏移方向皆有可能。看看電視,感覺編劇是瞎編亂造。
本書更多的筆墨是對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權貴的命運進行全景展示,對官場政治、戰爭、帝王心術著墨最多,並加入對當時政治經濟制度、人倫道德的演義。一是對這些採用小說性描寫,是否符合歷史值得考究。二是缺乏明朝民間的那些事,單一的宮廷生活,無法揭示明朝整個面貌。
二、收穫
看了《明朝那些事兒》最大的收穫就是能將明朝所有關聯的人物串聯起來。有時候,看到一些著名政治、文學,奇人怪事也好,有時候會張冠李戴了,這次閱讀,最起碼能將明朝期間所發生的事情關聯起來。可以在未來在閱讀有關歷史時,能大概在什麼年代,進行查閱,有一個上下左右前後的關聯、
其次,將整個明朝的建立、開疆、鬥爭、維護國運、治理平天下。各代皇帝、大臣的職業態度、成就,包括經濟、軍事、文化結構,建設情況,有一個大概的掌握。有時候也在思考,現代人與之比較,有無進步或落伍之處?以史為鑑,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
三、對作者的幾點看法
作者一口氣寫完這麼多內容,的確不容易。儘管無法像我們的老祖寫出的《紅樓夢》、《水滸傳》、《西遊記》、《三國演義》那樣巨大的氣魄、超然的文采、無可比擬的意志力以及提供書寫鉅著的環境等,但在浮躁的當今社會,靜下心來弄出這些來,已經非常不容易了。想想現在的一些藝術家、文學家,為何沒有大家,關鍵在於人的思想已經不在作品上來了。
在寫法上,沒有易中天著作的嚴謹、文學功底,但能縱橫交錯、時不時將現代的故事搬來用一下,也算是今為古用吧。正是這樣滿足現代人的口味,才有了眾多的閱讀量。
四、馬上能寫下來的幾點看法
閱讀中,沒有按照過去一些小說一氣呵成的閱讀方法,而是一邊閱讀、休息一下、思考一下,查閱一下其中的有關事件、人物全貌。畢竟本書基本尊重歷史。
1.是歷史還是小說的客觀性評價
有些讀者讀後認為:現在再回去看這本書,會覺得很多地方想當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當然」,但感情到那個點上了,剎不住了,他也就跟著往那個方向上走了。往不好的地方說,就是所謂的「不客觀」,於治史而言,不僅是不冷靜,甚至近乎褻瀆了。他的這本書,即不算是歷史,也不算是小說,是什麼他也沒辦法確定。這也導致後來對他的批評,都圍繞在這一點上了。
其實,只要本書基本尊重歷史事實就可以了。至於其中事件、人物的具體情況,誰也搞不清。別說已經過去500多年的歷史事件,就是近代的如抗日事件的一些具體事件的細節,也是難以掌握。除非你跟進才能知道事件的全貌。比如國內戰爭時期的各大戰役,誰勝誰敗這是清晰的。至於如何打敗的,只有找到當事人才能清楚。這就給現代作者小說性描寫提供了想象的空間。
2.關於明朝滅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國是以漢族為主的多民族的國家。作為以漢族為統治階級的明朝,漢族人總是希望明朝統治時間再長一點為好。這樣方顯示華夏文化、中原文化、漢唐文化的一統性。現在看來,是一種狹隘的思維,從長遠的、發散性的思維看,我們國家包容的體量越大(大而強),才是未來發展的趨勢。在多元化,以漢文化為主體的國家體系中,既有包容性、多元性、還有互為促進、互為成長、互為壯大的過程。
作為老百姓,誰當皇帝都無所謂,只要老百姓過得好就好。鐵打的百姓流水的朝代。《明朝那些事》對明朝滅亡的原因也指出了許多原因。如朱元璋的開始治理國家,就決定了明朝的滅亡。後來從具體方面,說萬曆年間後半段的太子、天啟年間的昏君等。其實都是系統性的問題。不能單一提出個別的原因。需要詳細提出一個系統圖來比較科學。
3.朝代作為與老百姓福祉之間的關係
有所為有所不為。這個程度如何?即朝代作為與老百姓福祉之間的關係問題,究竟把握到什麼程度。國運長久,與朝代的作為,哪些作為是能夠維持國運長久的?根據有關研究,萬曆年間的後半段,皇帝幾乎不理朝政,而民間則興盛無比。如言情小說的出現,一定程度說明了社會對色情的縱慾,或者官府少了民間的打擾,反而是民間經濟興旺發達。到了天啟和崇禎年間,由於乾旱等自然災害,出現了一些內憂。對付這些內憂,尤其是魏忠賢去世之後,由於國庫不濟,無力養兵、戰爭,導致戰爭失敗。一而再再而三,積貧積弱,國力不支,最終衰竭而亡。
閱讀更多 劉俊利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