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随想


《明朝那些事儿》随想

《明朝那些事儿》

今年因疫情在家,闲时比较长,补补历史是最好的时间。因此,先是读了易中天的几个时代的书籍,后又读了9本《明朝那些事》。

读完了,总是要总结一下吧。要写读后感,实在不敢写。因为,太多的事件、太多的战争、太多的内斗、太多的人物、太多的感想。弄不好比原作者的内容还多(开个玩笑)。所以,写个随想,聊聊几句而已。

一、原作者初衷及看法

作者当年明月,本名石悦,是广东顺德海关公务员。2006年3月在天涯社区首次发表,2009年3月21日连载完毕,边写作边集结成书出版发行,一共7本。刚看完的作者修改版9部。其中有许多插图,非常好,为读者研究历史,提供了良好的素材。从朱元璋出生讲起,到崇祯皇帝自缢明朝灭亡。没有过多地啰嗦。

“以史料为基础,以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这为读者阅读提供了方便。历史具有真实性,每当发生的事件、人物都是活生生的,不是虚构的。如果纯小说,与此大相径庭,相差万里。实际上读者关心的是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信息时代发达的今天,可以就网上、文献进一步查阅历史事件的真实过程。“年代和具体人物为主线”,实际上向读者提供了一个明朝兴衰索引。以前只是知道这是某朝代的历史事件,但关联的那些人都是非常模糊的。这本书的作用,能轻松的提供了一个索引,也为进一步阅读提供了帮助。

作者加入了小说的笔法,也表现了作者在文学方面修养的欠缺。与易中天相比,文字功夫不要进一步推敲。本文作者写出的文字,比较突兀、突然、孤立。估计,作者再过去十年、二十年再修订,估计不会是这个模样。同时,作为喜欢历史的人来讲,小说是作者的意向,或偏移方向皆有可能。看看电视,感觉编剧是瞎编乱造。

本书更多的笔墨是对明朝十七帝和其他王公权贵的命运进行全景展示,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心术着墨最多,并加入对当时政治经济制度、人伦道德的演义。一是对这些采用小说性描写,是否符合历史值得考究。二是缺乏明朝民间的那些事,单一的宫廷生活,无法揭示明朝整个面貌。

二、收获

看了《明朝那些事儿》最大的收获就是能将明朝所有关联的人物串联起来。有时候,看到一些著名政治、文学,奇人怪事也好,有时候会张冠李戴了,这次阅读,最起码能将明朝期间所发生的事情关联起来。可以在未来在阅读有关历史时,能大概在什么年代,进行查阅,有一个上下左右前后的关联、

其次,将整个明朝的建立、开疆、斗争、维护国运、治理平天下。各代皇帝、大臣的职业态度、成就,包括经济、军事、文化结构,建设情况,有一个大概的掌握。有时候也在思考,现代人与之比较,有无进步或落伍之处?以史为鉴,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三、对作者的几点看法

作者一口气写完这么多内容,的确不容易。尽管无法像我们的老祖写出的《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三国演义》那样巨大的气魄、超然的文采、无可比拟的意志力以及提供书写巨著的环境等,但在浮躁的当今社会,静下心来弄出这些来,已经非常不容易了。想想现在的一些艺术家、文学家,为何没有大家,关键在于人的思想已经不在作品上来了。

在写法上,没有易中天著作的严谨、文学功底,但能纵横交错、时不时将现代的故事搬来用一下,也算是今为古用吧。正是这样满足现代人的口味,才有了众多的阅读量。

四、马上能写下来的几点看法

阅读中,没有按照过去一些小说一气呵成的阅读方法,而是一边阅读、休息一下、思考一下,查阅一下其中的有关事件、人物全貌。毕竟本书基本尊重历史。

1.是历史还是小说的客观性评价

有些读者读后认为:现在再回去看这本书,会觉得很多地方想当然了,即便作者不想「想当然」,但感情到那个点上了,刹不住了,他也就跟着往那个方向上走了。往不好的地方说,就是所谓的「不客观」,于治史而言,不仅是不冷静,甚至近乎亵渎了。他的这本书,即不算是历史,也不算是小说,是什么他也没办法确定。这也导致后来对他的批评,都围绕在这一点上了。

其实,只要本书基本尊重历史事实就可以了。至于其中事件、人物的具体情况,谁也搞不清。别说已经过去500多年的历史事件,就是近代的如抗日事件的一些具体事件的细节,也是难以掌握。除非你跟进才能知道事件的全貌。比如国内战争时期的各大战役,谁胜谁败这是清晰的。至于如何打败的,只有找到当事人才能清楚。这就给现代作者小说性描写提供了想象的空间。

2.关于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目前中国是以汉族为主的多民族的国家。作为以汉族为统治阶级的明朝,汉族人总是希望明朝统治时间再长一点为好。这样方显示华夏文化、中原文化、汉唐文化的一统性。现在看来,是一种狭隘的思维,从长远的、发散性的思维看,我们国家包容的体量越大(大而强),才是未来发展的趋势。在多元化,以汉文化为主体的国家体系中,既有包容性、多元性、还有互为促进、互为成长、互为壮大的过程。

作为老百姓,谁当皇帝都无所谓,只要老百姓过得好就好。铁打的百姓流水的朝代。《明朝那些事》对明朝灭亡的原因也指出了许多原因。如朱元璋的开始治理国家,就决定了明朝的灭亡。后来从具体方面,说万历年间后半段的太子、天启年间的昏君等。其实都是系统性的问题。不能单一提出个别的原因。需要详细提出一个系统图来比较科学。

3.朝代作为与老百姓福祉之间的关系

有所为有所不为。这个程度如何?即朝代作为与老百姓福祉之间的关系问题,究竟把握到什么程度。国运长久,与朝代的作为,哪些作为是能够维持国运长久的?根据有关研究,万历年间的后半段,皇帝几乎不理朝政,而民间则兴盛无比。如言情小说的出现,一定程度说明了社会对色情的纵欲,或者官府少了民间的打扰,反而是民间经济兴旺发达。到了天启和崇祯年间,由于干旱等自然灾害,出现了一些内忧。对付这些内忧,尤其是魏忠贤去世之后,由于国库不济,无力养兵、战争,导致战争失败。一而再再而三,积贫积弱,国力不支,最终衰竭而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