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王安石兩過滑州留詩篇

在唐宋古文八大家中,除了歐陽修、蘇軾、蘇轍之外,王安石也在滑州留下了詩文和足跡。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王安石兩過滑州留詩篇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北宋撫州臨川(今江西省撫州市臨川區)人。熙寧二年(1069)為參知政事(副相),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逝於江寧(今江蘇南京)鐘山。生前封荊國公,故世稱“王荊公”;死後諡曰“文”,故世稱“王文公”。

王安石不僅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改革家,同時也是一位卓越的文學家。雖然,對於作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對於歷史上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當時和後世都有很大爭議,但是對於作為文學家的王安石,對於他在散文、詩詞多方面的成就,歷來都給與了很高的評價。他的散文入於唐宋八大家之列,行文雄健簡練、奇崛峭拔,留下了《答司馬諫議書》、《遊褒禪山記》等名篇。他的詩,精工巧麗,意境幽遠,用語清新,《梅花》《元日》《登飛來峰》《泊船瓜洲》《書湖陰先生壁》等都是膾炙人口的名篇,“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日照我還”、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 “細數落花因坐久,緩尋芳草得歸遲”等名句更是傳誦千古。他的詞作雖然僅存二十餘首,但“作品瘦削雅素,一洗五代舊習”(劉熙載語)》)。《桂枝香.金陵懷古》一詞,豪縱沉鬱,被贊為詠古絕唱,開豪放派先聲,給後來詞壇以深遠的影響。他在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就連與他政見不同的人也高度評價,心悅誠服。如歐陽修稱讚王安石曰:“翰林風月三千首,吏部文章二百年。老去自憐心尚在,後來誰與子爭先。”司馬光也說:“介甫文章節義過人處甚多……不幸謝世,反覆之徒必詆譭百端,……朝廷宜加厚禮,以振浮薄之風。”像王安石這樣,能在政治、文學兩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產生重大影響的人物,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王安石兩過滑州留詩篇

別的且不多講,這裡從王安石的兩首詩來看看他兩次路過滑州的雪泥鴻爪。

北宋的滑州,南距京城汴梁二百來裡,號稱輔郡。黃河由西南向東北,從滑臺城下流過。城北的白馬津,是黃河上最重要的渡口,也是由京城往河北的必由之路。王安石一生為官,或公幹,或途經,來滑州不知凡幾。然而能見之於他的詩文記載的,有這麼兩次。先看其詩《陳橋》,其中含絕句兩首,這裡只看第一首: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王安石兩過滑州留詩篇

走馬黃昏渡河水,夜爭歸路春風裡。

指點韋城太白高,投鞭日午陳橋市。

這首七言絕句寫的是某年的春天,王安石由河北某地南渡黃河返回汴京的情景。從詩中透露的時辰、地點來看,也許是王命緊急,行程趕得很緊很緊。他騎著快馬,在春風的吹拂中急急趕路,來到黃河北岸,天色已是黃昏時分。他不顧夜黑浪險,立即乘船過河。上岸的渡口,當然是南岸的白馬津了。白馬津就在滑州城外,滑臺城內有專為招待過往官員而設的驛館,一般情況下要在那裡住上一宿,第二天再上路。可是王安石最多也只在那裡簡單吃了一點夜飯(或許連驛館也沒進),又連夜趕路了。當他走到滑臺城東南五十里的韋城縣(今滑縣萬古鎮妹村)時,天還將明未明,太白星(即金星)還高高的掛在天上。一行人也許在韋城縣的驛館裡匆匆吃了一點早飯,就又打馬上路了。天色正午時,他已趕路一百多里,到達了封丘境內的陳橋驛,京師汴梁已經在望了。短短二十八個字,卻十分清楚的交待出他這次行經滑州的路線、時間。充分表現出作者不辭辛勞、忠勤王事的情景。

再看另一首《題夏旼扇》:

河南滑縣歷史名人:王安石兩過滑州留詩篇

白馬津頭驛路邊,陰森喬木帶漪漣。

夕陽一馬匆匆過,夢寐如今十五年。

這也是一首七言絕句,是寫在一位叫夏旼的人的扇子上的“題扇詩”。古代文人有在扇子上題詩作畫的習慣,或自我欣賞,或相互饋贈,既增添了扇子的藝術價值,更增添了人們的生活情趣。如今書畫作品中仍有一種叫“扇面”,不過已經不是寫在或畫在扇子上,而是寫在或畫在扇形的紙上罷了。王安石題扇的主人夏旼,據《連州志》記載,他是連州(今廣東省連州市)人,北宋皇佑五年進士,曾官潮州通判,至於他是怎麼獲取王安石題詩的,就不得而知了。從詩意來看,這大概是王安石寫他一次路過滑州白馬津的情景。他騎馬走在白馬津頭的驛路(即舊時的“官道”,猶今之“公路”)上,時令似乎是在夏秋,但見驛路兩邊高大的樹木濃密成蔭,微風一吹,樹蔭下的水面蕩起波紋。夕陽的餘暉中,詩人騎著馬匆匆趕路。想起自己十五年前路過這裡的情景,猶如在夢境一般。

王安石在這裡說的十五年前的那次路過白馬津,是不是就是指的《陳橋》詩中的那一次呢?如果是的話,那就說明王安石一生至少有兩次路過白馬津;如果不是的話,那就說明在這兩次之外,至少還有一次,也就是說他路過白馬津的次數是在三次以上了。

王安石路過滑州共留下的三首絕句,在宋人絕句中應屬上乘之作。古人評他“王半山(王安石的號)備眾體,精絕句”(《寒廳詩國話》),“荊公絕句妙天下”(《艇齋詩話》),看來確非虛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