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那些富豪的“帽子廠長們”,請先建立思考再說話


職場那些富豪的“帽子廠長們”,請先建立思考再說話

圖/網絡

美國知名作家戴夫·格雷曾提出閾限思維,說的就是一種在已知和未知之間,熟悉和陌生之間,新思維和舊思維之間,過去和未來之間的閾限狀態的思維,它可以改變我們對世界的認知。

你身邊有“開帽子工廠”的人嗎?

我私下會把那些動輒給人貼標籤、“戴帽子”的人戲稱為“帽子廠長”,這也是我目前能找到的、感覺最為恰當的詞。

1、表達,不得言論自由?

“你必須內心豐富,才能擺脫這些表面的相似。”王朔《致女兒》

有一次,在公司在公司小組成員調頻會議上,同事小曲認真地反映了她所總結的問題,言辭間涉及到對銷售總監的不甚滿意,但是條條公正。例如:

  • 不該濫用職權,正常下班時間到了,完成工作的同事還得申請下班;更加不合理的是,有的同事已經回去了,又被叫回來走一遍申請流程才放行。
  • 請正大光明地對業績不達標的同事進行勸退,不要再額外添油加醋,甚至編造謠言對其攻擊。
  • 領導要有包容大度的秉性,不要誣陷有長相優勢的女同事,借工作之便吹毛求疵影響正常的工作。

當場,一個同事義正言辭提出了批評:“背後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之人!”

小曲當即愣住了,苦笑地擺擺手:“大哥,這是調頻會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不是充當爛好人的時候。”

你是否也遇到過這類問題呢?是否也深感不得言論自由?我們一起看一下林青霞的事例,或許能有所借鑑:

林青霞有一次和友人議論電影時說道:

“××導演與×××導演有相似之處,都是大器晚成,性格中有壓抑成分,對電影狂熱。但是他們還是分道揚鑣了。一個心無旁騖,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世界做電影夢;另外一個過分追求名利,迷失精神方向,現在更是官方寵物。”

這段話看出,林青霞心裡是有是非的,但是她不是在“說是非”,相反,她的言論顯示出自己的見地和價值判斷

某種東西重複出現,我們的大腦就很容易重新提取它,但它並不一定是真的。看事情要看的本質,而不是憑藉表象就一律論之。

職場那些富豪的“帽子廠長們”,請先建立思考再說話


2、吐槽,就一定不對嗎?

現成偏誤,它指的是我們依據現成的例子來想象世界,把單一、獨立的、不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個案當作證據。

在職場,吐槽前公司是十分忌諱的事情,一不小心就被戴上帽子了:“這人人品不行。能說上一家,哪天就能說現在這一家……”

曾經經常聽到公司的好幾個同事吐槽他們共同的上一家公司,也許是“人多勢眾”,也許是感受太強烈,所以他們會調侃間提及一兩件舊事笑料。

我在旁邊聽著一點都沒有覺得不舒服,相反覺得他們的話挺在理的,所以就找了一個機會親自去體驗了一下傳說中的“垃圾”公司:

面試前大概瞭解了一下公司信息:大平臺、10多年上市公司、辦公地點在市區黃金地段,雖然所在辦公樓有些老舊,但是也不孬。

接待的前臺是個膠原蛋白十足的小姑娘,透著不是很成熟的中規中矩;辦公環境也算ok,灰色的地毯,商務風的辦公桌椅,辦公區點綴著綠植,茶水間也具備;自帶一份簡歷,HR遞來統一版又填寫了一份。到此,都覺得沒有什麼不舒服的地方,直到見了一位總監級別的面試官,畫風就變了。

職場那些富豪的“帽子廠長們”,請先建立思考再說話

胖胖的中年男子,不修邊幅的絡腮鬍,當然你也可以稱之為“不羈”、“有風格”,也許因為胖,很不端正地倚在椅子上:“好吧,你來面試的?說說吧”

等到我說到學歷時候,這位面試官便開始滔滔不絕講起了自己正在讀MBA,而且快要結業了……我停下來聽著,點頭微笑著。

終於輪到我說話了,我繼續說自己是來面試地產前期策劃,之前都服務過哪些項目、有哪些作品。結果這位面試官又打斷了我的話,說道:“嗯!你不適合做案場策劃。”

我點頭,又做了一下補充“我個人比較傾向前期工作,所以我這次面試的崗位是前期策劃呢。”完了呢,不知怎麼觸怒了他,嗓門瞬間提起來:“我說過你是面試案場策劃嗎?你都聽不懂我的意思還怎麼對接工作?”

一時間竟也不知道該拂袖而去呢,還是和前臺小姑娘一樣中規中矩地完整面試完。奇葩的面試結束後,已是疲憊不堪,我也見識到了“垃圾”公司的某種獨特存在,印證了同事所說的不少槽點

有的公司問題未必都是面試階段就能發現的,可能需要入職一段時間才發現問題。當你發現公司和自己的期望不相符的時候時間也浪費了,你再重新找工作還會給自己帶來難堪,又是一頂“這個人不穩定、沒有企業忠誠度”吧啦吧啦。

現實中有不少迷茫的年輕人,他們沒有足夠的判斷,當無人指點他們的時候,也許只能通過從網上搜索一些有限的信息,要麼就只能以身試水。如果他們能早些多一點對公司的瞭解就能很好地避掉一些彎路不是嗎。

“我們這個時代讓人困擾的事之一是:那些對事確信無疑的人其實很蠢,而那些富有想象力和理解力的人卻總是懷疑和優柔寡斷。” —— 貝特朗·羅素

執象而求,咫尺千里。所以,我們不該拘泥於表面,有些問題就該拿出來討論的,只要你的出發點是好的,不要過多擔心別人的論斷,更不要隨意定罪他人。

職場那些富豪的“帽子廠長們”,請先建立思考再說話

3、結語

魯迅在《狂人日記》中所寫,“從來如此,便對嗎?”

你越來越難看到獨樹一幟的見解,很多人並不具備自己的評價體系,而是將二手邏輯通用之。殊不知任何理論都有邊界,是在特定情況下方可成立的

那麼如何重塑完善思維模式呢?

  • 保持空杯的心態,愛因斯坦說:“當我們的知識之圓擴大之時,我們面臨的未知圓周也一樣。” 對未知的敬畏,是對自己最好的尊重。
  • 兼聽則明,偏信則闇。與不同的人交流、藉著他們去打開思維,才能看到視野侷限之外的東西。
  • 不同的精神食糧滋養不同的認知和思維,保持開放心態,藉著好的書籍開啟理性思維和理解新理論事物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