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專生

中等專業學校,簡稱中專,其招生列入國家統招計劃,畢業由省人事廳大中專畢業生就業指導辦公室開具的就業報到證(以前稱派遣證),有整套人事幹部檔案手續,每年為社會提供大量中等專門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專生


中等專業學校國家曾長期包畢業生分配,畢業時由學校的國家行業主管部門的人事部門或省級人事部門發放報到證,工作後納入人事幹部管理。中專生在校學習專業知識,畢業後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崗位。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初中國百廢待興、人才急缺時培養了大批擁有專業技能的“棟樑之才”。當時,中專選拔嚴格,通過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學業優異,“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是當時的普遍認知。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專生


1981年以前,中專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地區和縣一級的財政、師範和衛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數量極少,每個縣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屬的中專院校開設招收中考生,這使得中專報考難度更大,中專錄取分數比重點高中錄取分數都高。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專生


上個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初,這批天資聰穎的十五六歲少年,初中畢業後以優異成績被選拔進入師範、衛生、農林、財稅、鐵路、郵電等中等專業學校,姿態風光,受盡了周圍同學和家長的羨慕。包學費、包分配,上學時還有糧油供應和貨幣補助,在中專錄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等待他們的是畢業後的“鐵飯碗”和幹部身份。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專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專生


不少中專生在中考時成績優異,得益於在初中階段打下的良好基礎。他們將這種早已養成的學習習慣帶入中專,自然而然地在學業上表現勤奮。

上個世紀90年代中後期,中專畢業生分配製度改革、大學擴招,中專開始受到巨大影響。畢業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鐵飯碗”的待遇,使其地位從原來的重點高中之上淪落於普通高中之下,變成了學生考不上高中的“選擇”。對於不熟悉中國教育制度變遷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為了中專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