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专生

中等专业学校,简称中专,其招生列入国家统招计划,毕业由省人事厅大中专毕业生就业指导办公室开具的就业报到证(以前称派遣证),有整套人事干部档案手续,每年为社会提供大量中等专门人才和中等管理人才。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专生


中等专业学校国家曾长期包毕业生分配,毕业时由学校的国家行业主管部门的人事部门或省级人事部门发放报到证,工作后纳入人事干部管理。中专生在校学习专业知识,毕业后可以直接走向工作岗位。

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初中国百废待兴、人才急缺时培养了大批拥有专业技能的“栋梁之才”。当时,中专选拔严格,通过者也大多智力拔群,学业优异,“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是当时的普遍认知。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专生


1981年以前,中专只招高考生。到了1981年,地区和县一级的财政、师范和卫校才招收中考生,但是数量极少,每个县仅招生100人左右。到了1986年,省部属的中专院校开设招收中考生,这使得中专报考难度更大,中专录取分数比重点高中录取分数都高。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专生


上个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这批天资聪颖的十五六岁少年,初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被选拔进入师范、卫生、农林、财税、铁路、邮电等中等专业学校,姿态风光,受尽了周围同学和家长的羡慕。包学费、包分配,上学时还有粮油供应和货币补助,在中专录取率低至不足10%的背景下,等待他们的是毕业后的“铁饭碗”和干部身份。

八九十年代“考不上中专的,才去上高中”,致敬一代中专生


不少中专生在中考时成绩优异,得益于在初中阶段打下的良好基础。他们将这种早已养成的学习习惯带入中专,自然而然地在学业上表现勤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专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大学扩招,中专开始受到巨大影响。毕业生不再享有“包分配”、“铁饭碗”的待遇,使其地位从原来的重点高中之上沦落于普通高中之下,变成了学生考不上高中的“选择”。对于不熟悉中国教育制度变迁的很多人而言,“差生去的地方”成为了中专的标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