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唐詩人韋應物認為茶是高雅聖潔的仙草。他在《喜園中茶生》一詩中寫道:潔性不可汙,為飲滌煩塵,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今天,在這樣一個疫情滿滿的春天世界,去無可去。我等普通中年油膩男常悶在家,除了摸摸佛珠,喝茶皮包水水包皮似乎也難有其它雅興了。

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茶葉泡水,簡單易做。從元代起也似乎掃除了漢人們喝茶的許多繁文縟節。喝茶,成了一件簡單不過的事情。倒是在日本茶道中,飲茶的儀式格外受到重視,從主客對話到杯箸放置都有嚴格規定,甚至點茶者伸哪隻手、先邁哪隻腳、每一步要踩在榻榻米的哪個格子裡也有定式—為此還衍生出了二十多個流派。


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作為茶道概念的原產地,中國在唐宋年間也一度講究飲茶儀式,但很遺憾,沒能發展出具有傳統意義的茶道禮儀 。而最終,兩種態度上的差別導致了行為走向上的巨大差異。但其實這類分歧早在春秋時期就出現了。

《左傳·昭公二十五年》記子大叔見趙簡子,簡子問“揖讓周旋之禮”,(太叔)對日:“是儀也,非禮也”。簡子子:“敢問何謂禮?”對曰:“聞諸先大夫子產日:夫禮,天地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在此,禮和儀被看作相對的事物。在太叔看來,禮指的是禮治,而不是外在的儀式。正是這種解讀,使得禮的一面壓過了似的一面,禮是目的,儀是手段,目的高於手段。《論語》中也保留了此類思考的痕跡。孔子方面肯定管仲的政績(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另一方面又很不認同他不合禮制的做法(管仲知禮乎?日:“邦君樹塞門,管氏亦樹塞門;邦君為兩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管氏而知禮,孰不知禮?)。


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到了後代,儒學內又有所謂心學的一派,道更不待外求。代表人物之一李贄甚至標出了“穿衣吃飯即是人倫物理”的命題。士大夫階層尚且如此,民眾的隨意也就可想而知。這類辨析衍生到茶道便成了中國茶道重精神輕形式的特點。或許有人會說,茶道重在精神,外在的形式並不重要,何必弄得那麼複雜。可是器之不存,道將焉附?

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回顧一下茶道產生的歷史或許能給我們新的啟示。茶道的源頭之一是僧侶用茶來集中自己的思想的做法,唐代趙州從諗禪師曾經以“吃茶去”來接引學人,後來才成為分享茶食的儀式。那些吃茶的儀式想告訴人們做事即是做事,不要帶有別的目的。人必須先遵循一些規矩,修煉自己的本質,遏制慾望的目的是使慾望不必遏制,當人達到隨心所欲而不越矩時,規矩就不存在了。人只有通過不斷地拂拭內心,才能最終令塵埃無可染之處。所以茶道里禪的內涵,不在於什麼“直心就是禪”,什麼“喝茶去”,而是通過繁瑣的規則來磨練人心,當這些定規不再令飲茶者厭煩,當飲茶人信手而為就符合茶道禮法時,才算領會了茶的真諦,才能喝到一杯好茶。繁複而熟練的禮法是為了使人超然物外,濃如苦藥的茶湯正如人生,別出心裁的插花顯示有限的生命背後人類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棒喝的偈語告訴人處處是真理。


喜隨茶言信靈味 人間不值得

日本茶道,正是用一種儀式來向人講述禪的思想,正如參禪需要頓悟一樣,其中蘊涵的那些人生的經驗,需要飲茶者用生命的一段時光來領悟。

現如今,在這段疫情的寂寥春光裡,又何嘗不能給到愛參禪悟道者以靜心平氣的啟迪契機呢?

在明媚春光下,茶霧嫋嫋裡,品茗間輕嘆一聲:人間不值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