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我是真的喜歡玩手機嗎?

答案是否定的。

事實上,我只是,對玩手機的這種行為上癮了。但是在玩手機的過程中,也沒有想象中那麼快樂。

反而陷入了自責之中。

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上癮是一種受了誤導的愛。這種愛是痴迷之愛,而非情感上的支持。”


亞當.奧爾特在他的《欲罷不能:刷屏時代如何擺脫上癮行為》一書中詳細講述了上癮的問題。

全書分為四個部分,包括什麼是行為上癮、上癮體驗是如何設計出來的,如何遠離行為上癮,以及用行為上癮做好事

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我昨晚開始看了一下這本書,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奧爾特說,近一半的人都有行為上癮。然而,令我們上癮的行為並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做這件事,而是有著諸多的複雜因素的。

行為上癮由6種要素構成:

1.可望而不可即的誘人目標;

2.無法抵擋、無法預知的積極反饋;

3.漸進式進步和改善的感覺;

4.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困難的任務;

5.需要解決卻又暫未解決的緊張感;

6.強大的社會聯繫。

打顆栗子,當我們在朋友圈發了一張照片之後,會受到一些點贊,這些點贊給了我們積極的反饋。於是我們便會頻繁地發一些朋友圈,渴望得到他人的再次點贊。

因為這些點贊,我們會感覺到自己得到了認可,於是產生了良好的感覺。這種感覺讓我們期待下一次也能獲得點贊。

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所以我們發完朋友圈後,不斷地打開微信,也是基於對於這種無法預知的點贊這種結果的渴望。

我們會隔幾分鐘就打開微信,頻繁地點擊手機。剛開始,只是想要知道,是否有人看自己的朋友圈。

可是,當拿起手機的次數越來越多,這就變成了一種行為模式。出於慣性,下次即使自己沒發朋友圈,也會不時地拿起手機。

因為我們的大腦對這種行為已經習慣了,我們也對此產生了肌肉記憶。

從行為上癮這個概念,我想到了巴甫洛夫的行為主義理論。

巴甫洛夫主張心理學應該摒棄意識、意象等太多主觀的東西,只研究所觀察到的並能客觀地加以測量的刺激和反應。

也就是說,我們所想的,並不能夠決定自己是一個怎麼樣的人;真正決定我們自身的,是我們做了什麼。

我們都知道,見義勇為是高貴的品質,但是並不代表我們都是見義勇為的人;只有我們真的在某一天見義勇為了,付出了行動,才能夠說明你就是這樣的一個人。

就像我們都明白很多道理,可是卻很少人能夠做到一樣。嘴上說說,和真正做到,完全是兩回事。

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實際上,上癮和愛無關。

肯特.貝里奇指出,所有的癮君子都渴望那種讓自己上了癮的東西,但許多人並不喜歡它。

上癮是未能得到滿足的心理需求和一組短期內可安撫該需求(但長期而言有害)的行為相組合的。

拿自身舉個例子吧。

大學時期,幾乎每次期末考試,我都是考前一週甚至考前兩天才開始複習的。

可事實上,我本來是有一個月的時間可以用來複習。但是,我選擇了臨時突擊。

而這一個月裡,我每天都會陷入不斷的自我質疑中:“怎麼我今天又沒有複習呀,唉,算了,我還是明天再來吧。”到了晚上,繼續為此而失眠。

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可到了第二天,我依舊沒複習。

那,我去幹什麼了呢?

那一個月裡,我還是像平常一樣,看自己喜歡的書、電影,刷刷朋友圈,跑跑步,睡睡懶覺。做這些事情,若是在平時,我會很開心。

而那一段時間,我卻顯得很煎熬。因為我的實際心理需求是期末複習,取得好成績。但是我覺得這是需要付出很多的努力的,一時半會無法完成。

於是,便選擇了較容易做到的事情,刷手機。因為做這件事情很容易,能夠讓我獲得短暫的滿足感,以掩蓋自己內心的慌亂。

當然,這只是大腦為了讓我感覺好受一些。

上癮難以治療的原因在於,渴望遠比喜歡更難以打敗。

是的,渴望更難以放下。

就像你喜歡一個人。

剛開始的時候你是真的喜歡他,為此花費了很多心思去追那個人。可對方拒絕了你。這時候,你依舊沒有放棄。

為什麼你放不下手機——“上癮不是喜歡,而是渴望”


隨著時間的推移,你依舊沒有放下他。可是,這當中的感情可能已經變了。曾經的心動,對對方的欣賞,也會變成擁有他的渴望。

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多年以後依舊會懷念當初自己喜歡的人。原因就在於此吧。

“生活就是一連串的上癮,沒有它們,我們會死。”

心理學家艾薩克.馬克斯在《不列顛上癮期刊》的社論裡說了這句話。

的確。

生活不就像一場遊戲嘛,大家在這場遊戲中升級打怪。然後通過不斷地獲得獎勵,進入一個個新的階段。

道理都是一樣的。

(只閱讀了全書的三分之一,更多閱讀感想,將會持續更新。謝謝!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