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國家級文物,湖北省鄂州市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又名龍蟠曉渡,位於湖北省鄂州市區北門外長江中的龍蟋磯上。與明清武昌城隔江相望,距離市中心約1公里。因浩浩長江自巴蜀至吳淞口中僅此一閣,故又被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2006年5月25日,鄂州觀音閣作為元至清時期古建築,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國家級文物,湖北省鄂州市觀音閣


鄂州觀音閣坐東朝西,閣長 24 米,寬10米,高 14 米,基座厚1米餘,用長60、寬20、厚25釐米的條石壘成。閣身以紅石青磚砌就,是典型的木框架結構亭閣式建築,閣身正壁鐫有“觀音閣”三個遒勁的大字。進閣正門石碑上刻有出自清代官文手筆的“龍蟠曉渡”四字。閣內有一亭三殿二樓,總面積300多平方米,自西向東,分別是觀瀾亭、東方朔殿、觀音殿、老君殿和純陽樓。觀音閣下如同船舷樣的龍蟠磯,既減緩水勢,又順勢洩流。閣與磯巧妙地融為一體,有巧奪天工之妙,更顯得雄峻巍峨,氣勢磅礴。展現了古代工匠奇妙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國家級文物,湖北省鄂州市觀音閣


據《武昌縣誌》記載:宋時龍蟠磯建寺,歷代有興廢。元代再建龍蟠寺,又名觀音閣。明代嘉靖6年(公元1527年)毀,後知縣許穡卿重建,有觀瀾亭、寅賓樓等。清同治3年(公元1864年),大學士湖廣總督官文駐節黃州,見有小島橫江而峙,上有亭臺樓閣,奇而詢之,為鄂州八景之一,於是去龍蟠磯,題書"龍蟠曉渡"四字,刻石嵌於寺門楣上。

稱為 萬里長江第一閣,國家級文物,湖北省鄂州市觀音閣


20世紀30年代,民國政府重建。重建後被淹數次。直至三峽截流工程完工,處在江中的觀音閣才真正倖免於難。但因年久失修,整體外觀保存完好,沒有明顯損毀跡象,但內部破敗,幾近坍塌。2015年修繕後,遊客可以登上龍蟠磯,近距離感受這座700多年曆史的古建築魅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