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平的“四大金剛”之一 “改革闖將”萬里......

《水滸傳》曾使山東東平州名揚天下,梁山泊即是現在的東平湖,而東平湖就是著名改革元老萬里的誕生地。

熟悉萬里的老同志都這樣說,萬里這個人思維敏銳、觀念開放、敢想敢幹,他的改革意識,在黨內是有目共睹的。

作為鄧小平的“四大金剛”之一,萬里當之無愧。

暮年的萬里,雖然已無當年戰場上的英姿,但卻喜歡打網球和橋牌。和萬里接觸較多的老同志說,現在仍能偶爾看到網球場上萬里老人的身影,“但萬里的身體已經不允許他在網球場上疾步如飛了,更多的時候他只是在場邊看別人打。”

78歲的《農民日報》前總編輯張廣友透露,萬里90歲生日時,對自己的健康很自信,曾跟他說過,“我非常高興,我不會死於癌症。”

鄧小平得力干將

對於做官來說,萬里的官場生涯可謂是步步高昇、平步青雲。

1936年萬里加入中共後,便長期追隨鄧小平,成為鄧的得力干將,並和鄧小平等人一起,共同開創了1980年代以來中國改革的嶄新局面。

雖然解放後官越做越大,但他一生都沒有忘記自己是個貧民的兒子。

時任原國務院農村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安徽省委副秘書長,協助萬里在安徽推動改革的吳象這樣回憶,萬里主政安徽時就幾次說過:“我們是靠農村起家的,農民是我們的父母,(不能)進了城就忘了娘了!”吳象說,萬里和別的幹部不一樣,他從來沒忘記這一點。

青年時代,萬里就以讀書為掩護,組織學生運動,反抗日本侵略者,很快就顯露才華,20歲出頭就當上地委書記,位列“冀魯豫三大才子”。

1949年,萬里隨劉鄧大軍南下,迅速有效地給劉鄧大軍組織籌備了大量軍需,得到了鄧小平的賞識。因之,萬里一生都將鄧小平當作親密戰友。解放後,萬里隨鄧小平一起到重慶西南局工作。

萬伯翱回憶說,父親跟鄧小平一起工作使他獲益匪淺,學到很多東西:果斷、堅定、看事物的尖銳、處理事務的水平,一生教益無窮。

“文革”時,萬里和很多老幹部一樣都被打倒。

“文革”後期,鄧小平復出,開始主持中央工作,萬里受命於危難之際,出任鐵道部部長。他的改革思想,就是在這個時期確立的。據鐵路系統老職工回憶,“安全正點、四通八達、多裝快跑”等當時萬里制定的改革方針現在仍未過時,為以後農業改革奠定了基礎。民間有“安全正點萬里行”之說,既指火車萬里行,也指萬里這個人行。

當時官場即有“四大金剛”之說,其中就包括鐵道部的萬里。當時老百姓說,鄧小平的“四大金剛”可真能幹,“四人幫”批判鄧小平時也說“四大金剛”。本來是貶義詞,但到了老百姓那裡,這就成了一種褒揚了。

農村改革發軔

萬里的名字與中國的改革密切相關。

而中國的改革,則與安徽有關。

而安徽為什麼走在改革前列?主要是因安徽的落後和特殊而產生的。

“四人幫”粉碎後,中國各地都掀起了對“四人幫”及其餘黨的清查運動。而在安徽,當時的省委負責人卻以“安徽特殊論”為由,始終對此沒有動作,冤假錯案得不到平反,幹部群眾怨聲載道。1977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連續4次開會,討論安徽的問題。

迫於形勢,中央不得不撤換幹部,以此強力推進安徽問題的解決。於是,萬里走馬上任。

到安徽的第一個月,萬里就大刀闊斧地解決了“四人幫”遺留的組織問題,再次驗證了鄧小平的眼光。

萬里喜歡調研和行走,主政安徽之後的第一個月,即行走達“萬里”。他的名字就是他本人行動的體現。

安徽是一個農業大省。萬里坦承自己不瞭解農業,於是,他帶著司機、秘書,和一兩個記者朋友搞調查。當時有媒體形容萬里,從皖南、皖東到皖北,這一走陸續就是三四個月,從夏日炎炎走到了白雪紛紛。

直到現在,安徽民間都還盛傳一個故事:萬里到了安徽後,對安徽的窮大吃一驚。他去山區看望農民,可老百姓不出來見他,因為沒褲子穿,家裡孩子藏在地鍋裡頭取暖,春節農民吃不了餃子。萬里說,當年楊白勞還借二斤白麵,到集上扯二尺紅頭繩過個年呢,他馬上命令農業部門開倉,給每戶農民5斤面過年。

萬里“越看越聽越問心情越沉重,越認定非另找出路不可”。 後來,作為萬里農村改革重要助手的吳象說:“正是安徽農村極度貧困的現狀,讓萬里選擇了一條鋌而走險的路。”

被萬里借調來協助自己工作的原農民日報總編輯張廣友回憶說,萬里調研,從來都是輕車簡從,到哪都是他們兩人,把車一停,自己就下去走。公社幹部照著稿子念,萬里把稿子一奪,不聽他們形式主義的那一套,自己到農民家裡去看。縣長說別讓萬里同志到處亂跑,讓我們帶吧。萬里說即便到地主家又有什麼可怕的,看看他們的生活也好啊。

三個月調查研究的結果,就是起草了一個後來震驚全國的省委農村工作六條(草案),簡稱“省委六條”。“六條”強調,農村一切工作要以生產為中心,尊重生產隊的自主權,允許農民搞正當的家庭副業,產品可以拿到集市上出售,等等。

很顯然,安徽“省委六條”與剛剛下發的“中央49號文件”精神完全背道而馳!安徽“省委六條”,徹底否定了此前“階級鬥爭為綱”的發展方向。

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陳永貴看到後,非常生氣地說:這六條,條條都是衝著大寨來的!

很快,陳永貴就組織大寨聯合報道組對安徽的“省委六條”開始了強力反擊。

金寨與大寨的交鋒

萬里在安徽主導的農村改革,其中就包括安徽的金寨,而這個金寨與鳳陽,走的恰恰就是反山西大寨的路子。

金寨與大寨,構成了中國農村變革史上一個對立的兩極。

山西的大寨與黑龍江的大慶,是當時中國農業和工業樹立的兩個典型,而萬里又在安徽搞出了一個鳳陽與金寨,當時的人們都說:這無疑是與中央對著幹。

1978年1月4日~26日,國務院召開第三次全國農業學大寨機械化會議,要求省委一把手參加。萬里拒絕了。他讓省委第三書記趙守一替他去。臨走前,萬里囑咐說:“你去了只聽只看,不發言不吭氣。大寨這一套,安徽的農民不擁護,我們不能學,也學不起。當然,我們也不能公開反對,回來後也不必傳達。”

萬里的這一舉動,顯然引發了陳永貴等中央保守派的極大不滿。正面交鋒由此開始。

1978年3月,萬里親自在《紅旗》雜誌撰文,題目是《認真落實黨的農村經濟政策》,新華社隨即向全國轉發。並鼓動記者寫文章為落實生產隊自主權鼓與呼,而與此同時,陳永貴的動作遠比萬里要聲勢浩大得多。

春節過後,陳永貴組織駐昔陽、大寨的各新聞單位人員,針對當前新聞宣傳上的消極和錯誤的輿論,寫文章進行反擊。

據回憶,當時,在大寨有一個極為特別的新聞組織,就是中央、省地級通訊社、報社、電臺駐大寨昔陽的記者聯合組織起來的“駐大寨聯合記者組”,“不管你是哪一級、哪一家新聞單位,都用這個名義採訪、寫稿子。”

但記者們大致瞭解這件事情的背景,知道這是衝著安徽的萬里去的,都感到有點為難。大家議了議,最後決定,只講大寨、昔陽經驗好,不去講人家的不對,不交鋒,不罵人。

但後來陸續發出的文章,依然可以嗅到濃烈的火藥味。

1978年4月21日,《山西日報》將新華社記者馮東書的一篇內參修改後,以《昔陽調動農民社會主義積極性的經驗好》的標題發表,文章不點名地把安徽省委和萬里一塊進行了一次大批判。

萬里後來回應說:“既然《人民日報》領導說我們可以寫文章。他們不點名地批評我們,我們也可以不點名批評他們,各說各的,擺事實講道理嘛。”

在萬里的強力推動下,包產到戶於1978年底在安徽最窮的鳳陽縣小崗村正式實施。

由於反對聲浪巨大,萬里再一次受到批鬥,但他泰然處之。他的態度是,只要群眾能吃飽飯,挨批鬥就挨批鬥吧。最終鄧小平的表態才力排眾議,幫助萬里完成了改革。

如果您有相關法律問題,請您通過私信平臺向我們提問,小編將竭力為您解答,但意見僅代表小編個人意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