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老北京豆汁兒、雲南鮮花餅、諸暨梔子花炒臘肉、月亮粑粑、延邊石鍋拌飯……”

你心中最能代表家鄉的美食是哪道菜?

先聽聽《南甜北鹹》作者高維生講述的“四川井水豆花”的故事。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井水豆花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一日,下起小雨,高淳海寫完論文,說出去散散心,叫了一輛滴滴打車,我們帶雨傘遊古鎮。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偏巖古鎮在華鎣山脈西南面的兩支餘脈間,清代屬江北廳禮裡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建場為鎮。鎮北部巖壁傾斜,懸空陡峭,故名偏巖鎮。這是通往華鎣古道上的商貿古鎮,連接合川、鄰水、江北。當年商旅不斷,香客雲集。經過幾百年變遷,仍保持古老民風,遠觀山色,近臨秀水,街道和建築呈現古樸風貌。

山水古鎮,依山傍水的結構,黑水灘河清澈見底,曲曲折折,環抱古鎮。岸邊生長粗壯的黃桷樹,這些百年老樹,根枝盤旋交錯,碩大的樹冠,遮天蔽日。

古鎮的美食有名,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徵,絕不是一般記憶,沉入身體深處,烙下不可磨滅記憶。吃是本能,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菜是地方特色的代表,也是標誌性的景觀。去遠方旅遊,除了準備必需的途中物品,要做一下功課,搜尋資料補充頭腦,讓後腦室的倉庫多儲備知識。來到陌生環境,參觀古遺蹟、老建築,重要的是舌尖感受,品嚐當地的美食,精神和吃融為一體。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豆花

豆花在重慶是平常小吃,大街小巷隨處可見賣豆花的小餐館。豆花和豆腐腦不同,都有一個當頭的“豆”字,卻是兩種食物。豆花色澤美觀,多種作料,鮮香微辣,滑嫩可口。由於豆花受人們的偏愛,由豆花為原料,創新出豆花肉片,一些響噹噹的名菜。

北碚豆花有著獨特的人文背景,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經頗負盛名。當時北碚峽防局長盧作孚,經常以豆花招待郭沫若、老舍、梁實秋諸多名人。偏巖古鎮井水豆花,井水浸泡大豆,磨出的豆漿,大鍋柴火熬。通過古老工序,做出井水豆花,口感與眾不同。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小米排骨

小米排骨另一種風味,洗淨的小米黏附排骨上,竹籠蒸制。出鍋的小米排骨,既香又甜,富有黏糯感。偏巖古鎮的小米排骨,口感糯香,在於食材中的小米。靜觀小米,產於北碚靜觀鎮海拔一千米的中華山上,迄今五百多年曆史。相傳明太主以後,靜觀小米為宮中貢品。靜觀小米與其他小米比較,口感細膩,營養豐富,有補血益氣優點。

古黃桷樹,當地居民呼之姻緣樹。枝頭掛滿紅綢,蒼翠之間,鮮紅的顏色耀眼,寄託姻緣美滿的期望。黃桷樹,也叫黃葛樹,又名大葉榕樹、馬尾榕、雀樹。佛經裡稱為菩提樹,在我國西南一帶,過去風俗,只能在寺廟、公共場合種植。黃桷樹壽命長,高大落葉喬木,枝杈生長密集,懸根露爪,虯曲盤繞交錯。劃上一刀,分泌白色黏稠液體。

臨水一排建築大多是飯莊。其中一家飯莊,二層建築,圍繞古樹為主題。一棵粗壯的黃桷樹,傾斜身子從飯莊裡探出,樹冠懸在黑水灘河上空。一個懸字,使飯莊增添自然特色。門前的牌子上,寫有店中的招牌菜,每家都有井水豆花。偏巖老街系清代所建,基本保持原貌,青石街面。約五百米長,兩旁店鋪排列密集,大都竹木結構,小片青瓦素牆,撐拱和花窗均有雕飾,盈滿古雅的韻味。木牌匾嵌有“孫裁縫”金字,一臺老式縫紉機,條凳擺在鋪前,木壁上掛著布料、做好的衣服。古鎮五金店,擺滿各種刀子、鉗子及常用的小工具。臨近的周氏雜貨鋪,兩扇木門關閉,不見主人開門。往前走不遠,有高挑紅燈籠的客棧。“九合棧”三層木樓,每根樑柱斜而不倒,榫卯結構,不見一顆鐵釘。背竹簍的婦女,走在青石板路上,望著她的背影,恍惚回到過去的時光中。老街穿鬥式木結構建築,褪色的木屋,深藏傳統建築的美。

走完老街,花費不了多長時間,去看鴛鴦橋頭夫妻樹。下場橋亭子,此橋原名鴛鴦橋,在黑水灘河支流與幹流交匯處。建於清嘉慶十五年,建橋後,南北橋頭各栽一棵黃桷樹。年頭久了,黃桷樹長大,枝幹靠攏。樹根從橋面下穿過,相互纏繞,融為一體,稱為夫妻樹。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古黃桷樹

一九八六年,黃桷樹被命名為市樹,自古以降,重慶地名以黃桷為名眾多,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水經注》記曰:“江水又東經黃桷峽(銅鑼峽)。”宋代《圖經》雲語:“塗山之足,有黃桷樹,其下有黃桷渡。”重慶主城內有黃桷垮、黃桷坪、黃桷堡、黃桷岡、黃桷街,還有黃桷埡、黃桷坪地名。傳說早在三國時期,劉備進入巴蜀,在中梁鎮龍泉寺村,種植一棵黃桷樹。長出六個杈,分成六股樹幹,為此得名六股樹。

 盧作孚民生公司創始人、中國航運業先驅,被譽為“中國船王”“北碚之父”。實業家盧作孚從上海內遷至此,開辦民生公司,二十世紀二十年代末,愛國實業家盧作孚在在北碚進行鄉村建設,創建現代化的北碚,抗日戰爭時期,北碚被譽為“陪都的陪都”。一九四〇年,聯合國出版的中國地圖上,只標註三個城市,其中一個就是北碚。作家老舍在這裡創作,寫出揚名文壇的《四世同堂》。詩人郭沫若幾部歷史劇在此公演,抗戰時創作《屈原》,在北碚上演,產生巨大的影響。老舍、晏陽初、梁實秋這些文化名人,在北碚居住時都是北碚豆花的喜愛者。

 清末民初,嘉陵江跑船的人,流傳一句順口溜:“北碚的豆花水土沱的酒,好耍不過澄江口。”豆花成了北碚的標緻,不僅市民喜食,就連當時盧作孚、盧子英先生招待客人,豆花是必備菜之一。

一九三九年,有一段時間,蕭紅住北碚的黃桷樹小鎮上。每天端木蕻良忙著自己的事情,蕭紅生產時,失去一條小生命,而且當時離家越走越遠。每次過嘉陵江,看著江水流走,想起家鄉的呼蘭河。長夜裡敲打梆子聲,濃重的思鄉之情,一次次走進記憶。她開始創作《呼蘭河傳》,有二伯、馮歪嘴子一個個人物記錄下來。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北方進入冬季,重慶還在穿單衣,走不出多遠的路,身上出汗。江上的霧籠罩對岸,我和高淳海走進下壩七十九號,藍色小牌子,孤零零豎在門旁。此時的江上,飛跨一座大橋,當年蕭紅每次來北碚坐渡船。等船的過程中,一些人物悄然出現,牽扯她漂泊的心靈。我們步行過碚東大橋過江,走進復旦大學的舊址。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蕭紅

我為了蕭紅而來,在破舊的矮房子裡,尋找她當年去過的地方,在那間房子生活過,無人告訴我們。破舊的院子中,有一棵粗大的黃桷樹,身上拉出多根繩子,成為居民的曬衣架。

黃桷古樹下,流水潺潺,蟲鳴喧喧,鳥兒叫聲清亮。橋下的黑水灘河,日夜不息,諸多淺灘,河水環繞而過。黃桷古樹聳立河邊,繁密茂盛,扶疏密實,翠色慾滴,幾乎滴入水中。黃桷樹是古鎮的靈魂,壓鎮之寶。它與黑水灘河輝映,構成山水古鎮。古老山水,養育一代代人,井水做出的豆花,吃過一次,便無法忘記。(節選自《南甜北鹹》,高維生著)

美食,

是人們與生活的深情告白,

亦為與大自然的親密接觸。

人類學家將食物文化分為“內在意義”和“外在意義”,食物文化的風格形成,有它獨特的因素。有句老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每一個地域的自然資源不同,充分說明食物與資源的關係,唇齒相依,不可分割。

你的家鄉菜有哪些歷史、有怎樣的故事?

歡迎參與本期的話題評論

每人贈送一本《南甜北鹹》

活動時間:3月27日-4月7日

南甜北鹹,聊一聊家鄉美食【有贈書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