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老北京豆汁儿、云南鲜花饼、诸暨栀子花炒腊肉、月亮粑粑、延边石锅拌饭……”

你心中最能代表家乡的美食是哪道菜?

先听听《南甜北咸》作者高维生讲述的“四川井水豆花”的故事。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井水豆花

二〇一八年九月十一日,下起小雨,高淳海写完论文,说出去散散心,叫了一辆滴滴打车,我们带雨伞游古镇。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偏岩古镇在华蓥山脉西南面的两支余脉间,清代属江北厅礼里六甲,乾隆二十四年建场为镇。镇北部岩壁倾斜,悬空陡峭,故名偏岩镇。这是通往华蓥古道上的商贸古镇,连接合川、邻水、江北。当年商旅不断,香客云集。经过几百年变迁,仍保持古老民风,远观山色,近临秀水,街道和建筑呈现古朴风貌。

山水古镇,依山傍水的结构,黑水滩河清澈见底,曲曲折折,环抱古镇。岸边生长粗壮的黄桷树,这些百年老树,根枝盘旋交错,硕大的树冠,遮天蔽日。

古镇的美食有名,都有各自的文化特征,绝不是一般记忆,沉入身体深处,烙下不可磨灭记忆。吃是本能,它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菜是地方特色的代表,也是标志性的景观。去远方旅游,除了准备必需的途中物品,要做一下功课,搜寻资料补充头脑,让后脑室的仓库多储备知识。来到陌生环境,参观古遗迹、老建筑,重要的是舌尖感受,品尝当地的美食,精神和吃融为一体。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豆花

豆花在重庆是平常小吃,大街小巷随处可见卖豆花的小餐馆。豆花和豆腐脑不同,都有一个当头的“豆”字,却是两种食物。豆花色泽美观,多种作料,鲜香微辣,滑嫩可口。由于豆花受人们的偏爱,由豆花为原料,创新出豆花肉片,一些响当当的名菜。

北碚豆花有着独特的人文背景,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颇负盛名。当时北碚峡防局长卢作孚,经常以豆花招待郭沫若、老舍、梁实秋诸多名人。偏岩古镇井水豆花,井水浸泡大豆,磨出的豆浆,大锅柴火熬。通过古老工序,做出井水豆花,口感与众不同。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小米排骨

小米排骨另一种风味,洗净的小米黏附排骨上,竹笼蒸制。出锅的小米排骨,既香又甜,富有黏糯感。偏岩古镇的小米排骨,口感糯香,在于食材中的小米。静观小米,产于北碚静观镇海拔一千米的中华山上,迄今五百多年历史。相传明太主以后,静观小米为宫中贡品。静观小米与其他小米比较,口感细腻,营养丰富,有补血益气优点。

古黄桷树,当地居民呼之姻缘树。枝头挂满红绸,苍翠之间,鲜红的颜色耀眼,寄托姻缘美满的期望。黄桷树,也叫黄葛树,又名大叶榕树、马尾榕、雀树。佛经里称为菩提树,在我国西南一带,过去风俗,只能在寺庙、公共场合种植。黄桷树寿命长,高大落叶乔木,枝杈生长密集,悬根露爪,虬曲盘绕交错。划上一刀,分泌白色黏稠液体。

临水一排建筑大多是饭庄。其中一家饭庄,二层建筑,围绕古树为主题。一棵粗壮的黄桷树,倾斜身子从饭庄里探出,树冠悬在黑水滩河上空。一个悬字,使饭庄增添自然特色。门前的牌子上,写有店中的招牌菜,每家都有井水豆花。偏岩老街系清代所建,基本保持原貌,青石街面。约五百米长,两旁店铺排列密集,大都竹木结构,小片青瓦素墙,撑拱和花窗均有雕饰,盈满古雅的韵味。木牌匾嵌有“孙裁缝”金字,一台老式缝纫机,条凳摆在铺前,木壁上挂着布料、做好的衣服。古镇五金店,摆满各种刀子、钳子及常用的小工具。临近的周氏杂货铺,两扇木门关闭,不见主人开门。往前走不远,有高挑红灯笼的客栈。“九合栈”三层木楼,每根梁柱斜而不倒,榫卯结构,不见一颗铁钉。背竹篓的妇女,走在青石板路上,望着她的背影,恍惚回到过去的时光中。老街穿斗式木结构建筑,褪色的木屋,深藏传统建筑的美。

走完老街,花费不了多长时间,去看鸳鸯桥头夫妻树。下场桥亭子,此桥原名鸳鸯桥,在黑水滩河支流与干流交汇处。建于清嘉庆十五年,建桥后,南北桥头各栽一棵黄桷树。年头久了,黄桷树长大,枝干靠拢。树根从桥面下穿过,相互缠绕,融为一体,称为夫妻树。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古黄桷树

一九八六年,黄桷树被命名为市树,自古以降,重庆地名以黄桷为名众多,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水经注》记曰:“江水又东经黄桷峡(铜锣峡)。”宋代《图经》云语:“涂山之足,有黄桷树,其下有黄桷渡。”重庆主城内有黄桷垮、黄桷坪、黄桷堡、黄桷冈、黄桷街,还有黄桷垭、黄桷坪地名。传说早在三国时期,刘备进入巴蜀,在中梁镇龙泉寺村,种植一棵黄桷树。长出六个杈,分成六股树干,为此得名六股树。

 卢作孚民生公司创始人、中国航运业先驱,被誉为“中国船王”“北碚之父”。实业家卢作孚从上海内迁至此,开办民生公司,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在北碚进行乡村建设,创建现代化的北碚,抗日战争时期,北碚被誉为“陪都的陪都”。一九四〇年,联合国出版的中国地图上,只标注三个城市,其中一个就是北碚。作家老舍在这里创作,写出扬名文坛的《四世同堂》。诗人郭沫若几部历史剧在此公演,抗战时创作《屈原》,在北碚上演,产生巨大的影响。老舍、晏阳初、梁实秋这些文化名人,在北碚居住时都是北碚豆花的喜爱者。

 清末民初,嘉陵江跑船的人,流传一句顺口溜:“北碚的豆花水土沱的酒,好耍不过澄江口。”豆花成了北碚的标致,不仅市民喜食,就连当时卢作孚、卢子英先生招待客人,豆花是必备菜之一。

一九三九年,有一段时间,萧红住北碚的黄桷树小镇上。每天端木蕻良忙着自己的事情,萧红生产时,失去一条小生命,而且当时离家越走越远。每次过嘉陵江,看着江水流走,想起家乡的呼兰河。长夜里敲打梆子声,浓重的思乡之情,一次次走进记忆。她开始创作《呼兰河传》,有二伯、冯歪嘴子一个个人物记录下来。

二〇一〇年十一月,北方进入冬季,重庆还在穿单衣,走不出多远的路,身上出汗。江上的雾笼罩对岸,我和高淳海走进下坝七十九号,蓝色小牌子,孤零零竖在门旁。此时的江上,飞跨一座大桥,当年萧红每次来北碚坐渡船。等船的过程中,一些人物悄然出现,牵扯她漂泊的心灵。我们步行过碚东大桥过江,走进复旦大学的旧址。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萧红

我为了萧红而来,在破旧的矮房子里,寻找她当年去过的地方,在那间房子生活过,无人告诉我们。破旧的院子中,有一棵粗大的黄桷树,身上拉出多根绳子,成为居民的晒衣架。

黄桷古树下,流水潺潺,虫鸣喧喧,鸟儿叫声清亮。桥下的黑水滩河,日夜不息,诸多浅滩,河水环绕而过。黄桷古树耸立河边,繁密茂盛,扶疏密实,翠色欲滴,几乎滴入水中。黄桷树是古镇的灵魂,压镇之宝。它与黑水滩河辉映,构成山水古镇。古老山水,养育一代代人,井水做出的豆花,吃过一次,便无法忘记。(节选自《南甜北咸》,高维生著)

美食,

是人们与生活的深情告白,

亦为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

人类学家将食物文化分为“内在意义”和“外在意义”,食物文化的风格形成,有它独特的因素。有句老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每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不同,充分说明食物与资源的关系,唇齿相依,不可分割。

你的家乡菜有哪些历史、有怎样的故事?

欢迎参与本期的话题评论

每人赠送一本《南甜北咸》

活动时间:3月27日-4月7日

南甜北咸,聊一聊家乡美食【有赠书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