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政科學》楊修博:基於前景理論的PPP項目政企決策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

《財政科學》楊修博:基於前景理論的PPP項目政企決策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

標題:基於前景理論的PPP項目政企決策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

單位:西北師範大學

刊期:《財政科學》2020年第2期


內容提要

本文以PPP項目中政府和私人企業的決策行為作為研究對象,基於前景理論,考慮PPP項目中政企合作雙方決策時的有限理性狀態,通過建立前景價值函數進而構建PPP項目合作中政企雙方動態演化博弈模型。從演化博弈的視角分析政府和私人企業之間的策略選擇和博弈行為。藉助數值模擬,對不同參數和概率條件下政企決策行為展開路徑分析,以期對政企雙方在PPP項目中的決策提供有益的理論參考和借鑑。

關鍵詞:PPP項目 決策路徑 前景理論 演化博弈

文章思維導圖


點擊看大圖

《財政科學》楊修博:基於前景理論的PPP項目政企決策行為的演化博弈分析

精彩內容摘編


引 言


PPP模式是政府和投資者在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前提下合作開發項目的高效模式,隨著經濟發展逐漸步入新常態,公共產品日益增長的需求與有限供給能力之間的矛盾逐漸凸顯。PPP模式在我國的發展雖方興未艾,但根據財政部截止到2017年9月的統計,全國PPP項目(入庫項目)落地率為35.2%,大多數項目的收益率不足10%。低收益率使企業參與項目合作的幾率降低。相比2016年3月末的21.7%,增長的項目落地率表明公共物品供給短缺的現狀使政府難以篩選出合適的企業進行合作。上述情況表明:較低的項目收益率難以使企業做出參與項目的決策。政府也因參與企業的數量限制,致使政府決策的效果難以符合預期。國家發改委在2019年6月發佈的《關於依法依規加強PPP項目投資和建設管理的通知》中,嚴格依法依規履行項目決策程序、嚴格實施方案審核,依法依規遴選社會資本等要求更表明我國PPP模式發展過程中,存在政企雙方因決策而引發問題的情況。

以往對PPP項目的研究大多都建立在決策者具有完全決策理性或僅從政府的角度出發,著重對PPP項目風險控制、投機行為治理進行研究。企業和政府難以就風險和收益的分擔達成決策共識,嚴重加劇PPP項目風險和投機行為發生的概率。楊秋波等深入分析了PPP項目模式的特徵和運作機制,結合馬柯維茨模型分析提出了公共部門和私營機構風險分擔的最佳比例。Liu等基於契約理論,構建投資者存在機會主義的委託代理模型,為遏制PPP項目中機會主義的出現提供富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案。上述對PPP模式風險控制和投機行為的研究大多從政府的角度出發,給出合理的應對措施,很少深入對風險及投機行為的發生機理進行研究,忽略企業決策行為對PPP項目的有關影響,難以全面揭示PPP項目風險產生原因。

部分學者還將研究重點集中在PPP項目收益的分攤。如吳思材等以公平視角為切入點,構建不同需求條件下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收益函數,建立公平為導向的公私部門收益分配的模型並給出最優分配解。胡麗等立足PPP項目利益相關者分配的基本原則,結合影響利潤分配的因素,建立基於SHAPELY修正值的PPP項目利潤分配的模型並結合具體算例給出利潤分配的最優解。除對項目本身收益的分擔研究外,Wang等將公平偏好理論和委託代理模型相結合,填補了PPP項目投資積累的超額收益在利益相關者之間的分配問題研究的空白。對收益分擔的研究從企業的角度出發,考慮政府應該如何進行公私部門的收益分配,旨在為PPP模式在我國的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提供新的解決思路。但將收益分擔視為政企決策行為結果的研究角度鮮有涉及。

採用演化博弈為研究方法的成果也已頗為成熟。胡振華等從演化博弈的視角出發,對PPP模式下公私雙方合作的激勵約束機制進行研究。孫德梅等運用三方演化博弈,對影響PPP項目運行穩定性的原因進行探究。政企雙方在PPP項目中的合作行為實質是政企雙方動態決策過程的結果,雙方通過對不同條件下期望收益的考查,進而做出決策。上述研究因將政企雙方的決策視為動態過程而採用演化博弈的方式,側重點大多是衡量期望收益。PPP模式的產品通常為純公共品或準公共品,項目的期望收益很難補償鉅額的初始投資,這必然使私人投資風險較高。參與方的決策不應僅注重期望收益,也應考慮風險和收益可以帶來的價值感知。這就要求在進行決策時合理選擇參考點,但現有研究大多將決策參考點視為給定的外生變量,忽略決策參考點的內生作用,使得決策參考點成為無效的假設。

以往研究多數是單方面從政府和企業角度出發,研究PPP模式風險的控制和收益分擔,將理想狀態下的期望收益作為給定的決策參考點而忽略主觀因素、政策環境對決策結果的影響。本文在此基礎上,引入前景理論,綜合考慮PPP項目政企雙方決策的客觀因素和主觀偏好,將決策參考點視為決策過程中關鍵的內生變量。將PPP項目視為政企雙方決策博弈結果,利用收益感知矩陣來代替以往研究中期望收益矩陣,構建政府和企業之間演化博弈模型。從收益價值感知的角度來解釋決策雙方在不同條件下的傾向性行為以及達到穩定狀態的條件,最後通過對數值仿真結果的描述,剖析PPP項目中政企雙方的決策行為。

結 語


對PPP項目政企雙方決策行為的研究對PPP項目的風險監管、分擔、收益的分配和激勵機制的設計具有引導作用。本文基於前景理論,構建政企雙方收益價值感知矩陣,考慮政企雙方的決策參考點及部分影響因素,通過對模型的求解和數值仿真主要得出以下結論:

1.政企雙方在PPP項目中的決策是相輔相成的。本文通過對PPP項目中政企雙方決策過程中個別因素變化對雙方決策路徑的描述,儘可能體現出項目參與雙方決策行為的相互影響,為今後PPP項目的決策提供了新角度。

2.政府作為項目的發起人,在PPP項目中,對參與項目合作的企業提供政策支持和資金幫扶,造成了政企之間地位和信息的非對稱性。一方面,政府應吸收各類社會資本,充分發揮“引導人”角色,不歧視不壟斷,另一方面,企業應積極參與,打破國有資本的壟斷,提高PPP項目的市場活力。

綜上所述,政企雙方決策行為的實質是政府採取的策略選擇可以使得企業的期望收益和收益價值感知儘可能一致,藉此使企業在PPP項目中發揮正向作用;企業通過參與項目合作,分擔政府對項目潛在風險的價值感知,使得政府對於PPP項目的預期收益感知與PPP項目的實際社會效益產出一致,充分發揮PPP項目對地區經濟發展及生產生活水平提升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