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雞鳴山 村民採茶忙 城口雞鳴茶正成為當地增收致富的“黃金葉”

又是一年採茶季。在城口縣雞鳴鄉金巖村半山,採茶人的歡聲笑語盪漾在層層疊疊的茶園中。

近期的幾場春雨,催發出茶樹上黃綠的新芽,像星光綴在墨綠的茶樹間。

“雞鳴貢茶有上千年的歷史。從今年3月初以來,大家採茶、管茶的積極性比往年高了不少。”金巖村村主任盧賢剛告訴重慶日報記者,自從恢復生產以來,村民積極採茶、管理茶園,增收的動力更足了。

眼疾手快採茶

六旬老太日均能掙上百元

“啪嗒”,隨著一聲輕微的脆響,68歲的盧賢均輕輕採下一片嫩芽。

“採茶不分年齡,只要能保證質量,採得多、錢也多。”頭髮花白的盧賢均笑道,“我們這些老婆婆也能來大幹一場!”

雞鳴貢茶是雞鳴鄉最有名的特產。清明節前採摘的“明前茶”,每公斤賣給茶廠的鮮葉價格在130元左右。

在雞鳴寺周邊的茶園,目所能及範圍內,有五六十人斜挎著口袋或籃子在採茶,幾乎都是五十歲以上的婦女。

忙著低頭採茶的楊平今年比往年更積極,每天採茶時間也比往年多一兩個小時,她說:“今年兒女出去打工的時間比往年晚,我們在家努力掙錢,補點收入回來。”

“像我這樣的老婆婆,最多一天能掙150元,相當於在重慶打個小工。”盧賢均很自豪地說,“但我輕鬆還能照顧家,不錯噻?”

認真管理茶園

貧困戶種好“搖錢樹”

在二社新發展的標準化茶園內,年過六旬的謝艾均拿著鋤頭正在除草。

謝艾均以前是泥水匠,幾年前一場重病後不能再幹重活,因此成了貧困戶,只能靠四處打點零工維生。“我乾重活不得行,但這些活路還是幹得來。”謝艾均擦擦額邊的汗水說,自從本月初恢復生產以來,他在茶園得到的務工收入已有1000多元。

去年,村裡實施了1500畝國土整治項目,將部分原來只能種玉米、紅薯的坡地改造成梯田,其中500畝發展成標準化茶園。村集體經濟組織引進優質的“蒙山一號”茶樹,上週已全部栽種完,現在又請了十幾名當地村民進行管理,其中有五六名貧困戶。根據工種不同,每人每天有100元左右的工錢。

目前,村裡已初步成立起茶葉專業合作社,有二十多年種茶經驗的王世剛任理事長,負責種植和管理茶園。

“雞鳴貢茶是我們雞鳴一塊響噹噹的招牌。”王世剛說,“管理好茶園,一方面是擦亮招牌,另一方面也可以吸引更多像謝艾均這樣的貧困戶來打工,讓他們有一個穩定的收入來源。”

現代化加工線

讓茶葉賣出更好價錢

雞鳴茶葉公司位於雞鳴鄉場鎮迎賓路上,大門口正對著茶山。

公司院內,茶葉質量把控人員羅建友正在為交售茶葉的茶農過秤,並根據採摘的茶葉質量評定等級、計算價格。

在他身後,是一座白色的現代化加工車間,幾條生產線上的機器正在加工,整個廠區內洋溢著茶香。

“現在從選茶到炒茶、裝袋,大部分都是機器完成。”羅建友介紹,這樣既避免了人工加工造成的質量不統一,也整體提升了茶葉的品質。

“有穩定的優質茶葉原料,再加上現代化的加工和雞鳴貢茶的品牌,以後雞鳴茶一定能成為大家增收致富的‘黃金葉’!”盧賢剛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