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之間的澶淵之盟該點贊還是該批評?

幻海塵封


宋朝建國後,自太祖起,就把收復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燕雲十六州作為自己的責任和目標,到太宗時,分別在979年和986年兩次舉兵北伐,開展收復行動,但都以失敗告終。此後,太宗便放棄了收復的打算,派兵戍守邊境,與遼朝相互對峙。

在宋朝取守勢後,遼朝卻對宋展開了進攻,1004年遼舉兵南征攻宋,直逼黃河北岸,開封告急,宋真宗聽從宰相寇準的意見,御駕親征,遼宋兩軍對峙於澶州(今河南濮陽)。宋朝屈辱妥協,達成協議:宋朝每年給遼朝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後增加到絹三十萬匹,銀二十萬兩),叫“歲幣”,雙方停戰撤兵,這就是“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不管是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不管是歷史學者,還是平民百姓,批評者有之,支持者有之,褒貶不一,對此我對澶淵之盟是給予點贊,持支持態度的。

1,雙方不再有戰爭,河北百姓過上了安定的生活。宋向遼進貢顯然大失面子,但是兩國對抗,最好能把敵人消滅,如果不能,那麼就只能忍氣吞聲,跟他做朋友,長期的纏鬥不休,會把國家拖入戰爭的泥潭,以當時形勢,和解是最明智的決策。這是一次長時間的和解,從1004年起到1122年止,凡119年,自唐安史之亂以後國家便沉淪在戰亂中200餘年,至此,河北的廣大百姓,初次得到安定。

2,雙方貿易增加,經濟發展。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貿易迅速增加,北宋保持著巨大的貿易順差,每年都有著上百萬的收入,而且因贏得時間而發展了經濟,國力大大增強,“歲幣”愈發顯得無足輕重。遼朝此時也無力南侵,自然樂於“歲幣”的供養。為和平付出的代價無疑要比軍費來的便宜,從而使雙方維持著100多年的和好局面。

3,漢文化的滲透和傳播。澶淵之盟簽訂後,雙方處於和平時期,在幽雲十六州境內,遼朝統治者雖然在統治體制上實行雙軌制,但在文化路線上卻採用單軌制,即全面採納中原地區的漢文化,並沿著漢文化軌道發展本民族文化。以孔子學說和儒家經典作為發展遼朝政治文化的主要思想,從而確定了遼代文化的發展方向。遼太宗時,漢族重要的文化典籍如《五經傳疏》,《史記》,《漢書》等均為朝廷刻印頒行。在文字和語言上,漢字與契丹字漢語和契丹語也成為遼朝的通用語言。其他方面如宗教信仰,禮儀制度,生活習俗也相互影響,民族通婚也開始出現,這些都加強了民族聯繫,促進了民族融合。

4,漢制逐步推廣。建立遼朝的契丹人還屬於奴隸社會的發展階段,在和漢族的宋朝接觸後,契丹族迅速封建化,而宋朝就是他們的參照物,在他者的參照下,再向封建政權的轉化過程中,宋代的制度文明自然成為他們學習模仿的對象,比如,遼朝的官制基本吸收了中原的制度,也實行開科考試,通過科舉選拔人才。

5,經濟一體化的加強。自澶淵之盟以後,雙邊貿易有了快速發展,不僅官方允許的邊貿興旺,而官方不允許的商貿也增加起來。這表明,政治上的對立,也不能割斷經濟聯繫,正是這種經濟力量,使邊疆地區對中原地區產生了凝聚力,伴隨著時間的推移,使兩者日益緊密地聯繫起來,並在宋元以後,逐步形成一種凝聚的向心力,由此促成了中華民族這個偉大共同體的形成。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到“澶淵之盟”,不管是從當時的直接成果,還是後世的間接成果,都值得我們為他點贊。


半畝園書生


題主,是澶(chán)淵之盟。

首先,澶淵之盟雙方政權都宣稱自己是勝利的一方,只是後人(王安石等人)認為澶淵之盟導致了北宋三朝"忘戰去兵",文嘻武衰,是造成後來的慶曆增幣的源泉,是一件恥辱的事情。但在北宋三朝(真宗、仁宗、英宗)這三朝時期的文獻顯示,北宋的文人是歌頌戴德的。

再者要先了解澶淵之盟的起因。而澶淵之戰只是景德之役中的一場戰鬥,也是最後議和的地方。其次是所謂的澶淵之戰,只不過是一場雙方信息不對稱、一場糊塗戰爭。

澶淵之盟的起因

從公元979年宋太宗發動高粱河戰役開始,到公元1004年時。這25年裡,宋、遼之間一直處在敵對狀態,邊境每年都在打仗。

公元1004年,為了轉接國內的矛盾(遼國皇帝耶律隆緒已經成年);也可能是看到北宋新君剛剛即位的原因;又或者是如同一些書籍宣稱的,遼歷來就有覬覦中原之心。

遼國統治者蕭後與遼聖宗御駕親征,發動了孤注一擲的南下戰役,宋朝史料稱之為景德之役。

景德之役:一場雙方孤注一擲的戰役,也是一場信息極其不對稱,雙方都慫了的戰役。

景德之役分成幾個階段,而最終決定了澶淵之盟結果,是宋遼二帝直接對峙的澶州之戰。

從戰爭爆發後的發展情況來看,遼國雖然有騎兵優勢,能快速機動,把握住戰場優勢,可攻城能力堪憂。特別是遼國就如同孤軍深入一樣,瀛州打不下來,繞過瀛州後,天雄軍也啃不動,就連側翼的定州軍,也不敢去碰。最終在掃清部分阻力後,就敢大軍集結在澶州,彷彿就是想一戰定中原……

反觀宋軍,野戰不行,防禦時卻能連連守住城池,迫使遼軍根本無法擴大戰果。戰役爆發時,當遼軍繞過瀛州突破了貝州防線後,寇準就制定了一套合擊遼軍,迫使遼軍不管深入進攻的策略:

萬一敵騎已營貝州以南,即自定州發三萬餘人,俾將桑贊等結陣南趨鎮州,再令河東雷有終所部兵由土門會定州。審量事勢,那至邢、洺間,鑾輿方可順動。更敕王超等在定州翼城而陣,以應魏能等,作會合之勢萬一敵人築柵於鎮、定之郊,定州兵不可來,邢、洺之北漸被侵掠,須分三路精兵,就差將帥會合,及令魏能等迤邐東下,傍城牽制,敵必懷後顧之憂,未敢輕議深入。

意思就是當遼軍突破了貝州防線時,遼軍側翼的定州軍出動,形成會合之勢態,迫使遼軍分兵阻擊,牽制住部分遼軍主力。隨後讓魏能等人領軍東上,再牽制遼軍,這樣遼軍就不敢【輕議深入】。

可問題就出自定州軍上,其統帥王超死活就是不聽調遣,擁兵十萬就在城內看著遼軍。

所以當澶州宋遼對峙之時,宋真宗趙恆害怕……遼聖宗耶律隆緒也害怕……

趙恆怕的是僅靠天雄軍,根本無法打贏契丹騎兵軍團,側翼的定州軍王超不動。

耶律隆緒和蕭綽怕的是,側翼十萬定州軍,不知道什麼時候動起來……

王超也不敢動,怕被遼軍機動圍點打援,乾脆就讓趙恆顫顫巍巍在寇準的“坑蒙拐騙”之下,站在澶州城上,鼓舞士氣。

車駕幸澶州,大將王超擁兵數十萬屯定州,逗遛不進,知節屢諷之,超不為動。復移書誚讓,超始出兵,猶辭以中渡無橋,徒涉為患

特別是在兵圍澶州時,遼將蕭撻凜被宋軍射殺了。可根據宋真宗時期的文獻顯示,當時宋軍不知道……

所以就出現了一種狀態——雙方都以為自己的實力比對方都弱……遼國的唯一優勢在於是騎兵集團,就算戰敗了,也能斷尾跑路;而宋國的弱勢在於宋真宗認定了定州軍統帥王超擁兵自重,僅靠澶州城的十萬大軍根本無法打贏遼國的二十多萬人(有種說法,是說澶州城當時已經集結了幾十萬宋軍民,可問題在於這是“軍民”,不全是軍隊)。

所以發展到這裡時,雙方就只有議和這一條路能走了。

澶淵議和

當時遼國開戰的藉口是:收復幾十年前,後周世宗柴榮奪走的瓦橋關南之地。

宋真宗趙恆告知曹利用,“只要不割地,給他百萬又如何……”寇準聽到之後,偷偷告訴曹利用,“若是超過三十萬,回來砍你腦袋。”

因此後來澶淵議和的內容就是:

1、雙方以兄弟相稱,誰年長就是為兄,誰小就為弟。

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已經攻佔的原宋統治區域)。

3、遼國不再宣稱擁有瓦橋關南之地,而宋每年給予遼國,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這裡有三種說法,一種是說當時的條約規定,這歲幣是以“助軍旅之費”的名義給的;一種說法是北宋神宗之前的說法,是“以瓦橋關南之地的賦稅”給的,即宋擁有地,而遼擁有賦稅;第三種說法是遼國的記載,是說遼國打贏了,宋廷買平安的錢)。

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後世的上帝角度來看,是該批評的,畢竟就如同王安石和富弼所述的,議和後,宋廷三朝不知兵。

其實王安石和富弼,是為了宋王室的面子才這樣說的。真實的情況是,戰後,宋廷就削弱了邊軍統帥的權利了,讓文官不斷把控邊軍,就是害怕王超這種“擁兵自重”的現象(雖然時候調查王超並沒有反意,可他不救駕的行為,導致了後面一系列多骨諾米牌效應)。

可從那個時代的目光來看,宋廷有能力打贏戰爭嗎?

景德之役爆發之前的25年裡,宋廷除了防禦戰有勝利之外,每每野戰就損兵折將。若是不議和了,遼國乾脆一路燒殺劫掠、吃飽喝足後退兵(就如同明末清軍入關時),然後每年都發動劫掠戰爭、放血式的戰爭,宋廷該怎麼做?

且根據宋廷的說法來看,“以瓦橋關南之地的賦稅”給予的遼國,相對於每年3000多萬的軍費,以及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來看,根本就如同九牛一毛而已,且根據後來的“互市貿易”來看,宋廷收到的賦稅,比這三十萬多出不知道多少倍來。

只是從上帝的視角來看,後面的宋廷國策確實出現問題了,要知道,後來遼國連銅錢都是用宋朝的,也就意味著,宋已經把控了遼國的整體經濟命脈了。若是宋廷內部有人懂得經濟學,完全可以用經濟戰和防禦戰,搞亂遼國,趁機奪取幽雲區域或整個遼河平原。



史之為用


都別搶,我來答。

澶淵之盟,從整個大局上來看無疑是利大於弊,因為在澶淵之盟簽訂之前,宋遼戰爭已經持續了25年的時間。25年是個什麼概念?活脫脫是一個戰爭泥沼,為了奪回燕雲十六州,宋朝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幾十萬的人馬、物資和高達數千萬的軍費開支,戰爭打的是什麼,打的就是一個資源。日本侵華戰爭的時候,全日本的老百姓節衣縮食的把資源送到戰場上,宋朝雖然沒有出現這種情況,但長達25年的戰爭無疑嚴重拖累了宋朝的經濟發展。

給人民和國家帶來巨大的負擔,關鍵是宋朝還沒有收復燕雲十六州。雙方圍繞著這個地方你來我往,連年的戰爭導致北方十室九空,土地凋敝,大量百姓被迫南遷。

北宋詩人王禹偁針對宋遼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負擔,寫了一首叫《對雪》的長詩描述說:

妻子不飢寒,相聚歌時瑞。因思河朔民,輸稅供邊鄙。車重數十斛,路遙幾百裡。羸蹄凍不行,死轍冰難曳。夜來何處宿,闃寂荒陂裡。又思邊塞兵,荷戈御胡騎。城上卓旌旗,樓中望烽燧。弓勁添氣力,甲寒侵骨髓。今日何處行,牢落窮沙際——節選

所以宋遼戰爭打到最後,雙方都堅持不下去,當時雙方僵持在澶州這個地方。

首先是遼朝方面,由於戰線拉的太長,導致補給嚴重跟不上,孤軍深入帶來的結果就是一旦遼朝兵敗於此,那麼形勢將會發生巨大的變化,宋朝方面很有可能一鼓作氣收復燕雲十六州。

當時遼朝方面主持政治的是大名鼎鼎的蕭太后,對於這種局勢她是十分清楚的。而且當時遼朝方面還出現了一個變故,那就是遼軍主將,南京統軍使蕭撻凜自己跑到澶州城下巡視,結果被宋軍方面以弓弩射殺,導致遼軍士氣大損,蕭太后為此還輟朝五日。

所以在這樣一種情況下,遼朝方面開始釋放出和談的信號,但總體來看,當時的形勢其實是有利於宋軍的。雖然宋軍方面日子也很不過,首先是遼朝的20萬大軍已經逼近了位於黃河北岸的澶州。

宋朝方面舉朝震動,因為這個澶州距離當時北宋的都城東京(開封)已經相當之近了,如果澶州失守,那麼東京也就岌岌可危了。當時參知政事王欽若竟然提議遷都以避遼軍鋒芒,簽署樞密院事陳堯叟更搞笑,直接請求宋真宗遷都四川。

由此可見當時宋朝的畏戰風氣,還是剛剛擔任宰相不久的寇準力排眾議,強烈要求宋真宗御駕親征,這才穩定局勢。宋真宗親自抵達澶州為軍隊打氣,確實讓宋軍士氣大振,所以當時的局勢是有利於宋軍的。

前提是,只要宋軍敢打,在澶州戰場還是很有可能取勝。

但其實宋遼雙方之間都沒有繼續打仗的底氣,所以當遼朝方面提議和談以後,宋真宗立馬就答應了。他也想盡快結束這場戰爭,畢竟現在的局勢已經威脅到了宋朝的統治,基於這樣的考慮,於是就有了澶淵之盟。

澶淵之盟是平等的條約,它的內容為:

  1. 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


  2. 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

  3. 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

  4. 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從政治地位上來看,雙方完全是平等的,不存在誰是誰的附庸,唯一可能讓人覺得吃虧的就是宋朝方面付出了每年10萬兩白銀,絹二十萬匹的代價。

但實際上這筆錢比起整個軍費開支,可謂是九牛一毛,也算是宋朝方面花錢買平安吧。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宋遼雙方罷兵,維持了長達百餘年的和平,使得宋朝社會得以正常發展,甩掉了戰爭這個沉重的包袱。

所以從總體上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成功的和談,唯一的缺憾就在於它助長了宋朝在政治上的和談風氣,讓本就怯戰的宋朝更加疏於軍事建設。但就經濟和社會穩定來說,澶淵之盟是成功的,所以說它總體利大於弊。


圍爐談史


中國是由五十六個民族共同締造的文明古國,其間雖因一些民族利益出現過短暫的分裂,但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始終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北宋和遼朝是中國古代並存的南北兩大民族政權,“澶淵之盟"簽訂之前,雙方因燕雲十六州的歸屬問題長期處於戰爭對峙狀態。“澶淵之盟”是北宋軍民在澶州(河南濮陽)大勝遼軍之後,與遼朝就領士糾紛等問題達成的停戰議和協議,是宋遼關係由長期敵對狀態轉變為和平共處的里程碑,維持了宋遼雙方百年之久的和平共處局面,對雙方社會乃至整個中華民族的發展都產生了重要的積極影響。

澶淵之盟”開啟了宋遼和平共處之旅

“澶淵之盟"自簽訂之日起,就受到諸多責難,學界也褒貶不一,有“城下之盟的恥辱之說,也有“世修歡契的友好之說。根據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的觀點,評價“澶淵之盟應把它放在宋遼當時的特殊歷史條件下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看它是否順應了社會歷史的發展。

“澶淵之盟”是宋遼和平友好之約

對於澶淵議和,《宋史》載,始倡於遼;《遼史》言,始言於宋,其實是宋遼雙方共同之願。任何戰爭都是戰爭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勢均力敵的必然結果。“澶淵之盟ˇ前,北宋的綜合國力相對周邊王朝而言是比較強盛的,並非某些史書上所說的積貧積弱。政治上,結束了長期分裂割據狀態統一中原,順應了中國歷史發展之趨勢,也符合廣大民眾之願望,統治階級的統治相對穩固;經濟上,國土遼闊,人口眾多物產豐富,宋太祖太宗多次詔令召集流民,獎勵墾荒,並把墾田和人丁增加數額作為獎懲地方官的依據,社會生產獲得較快發展,經濟繁榮富庶。在宋遼雙方議和過程中,真宗對出遼使臣曹利用給遼貨財雖百萬亦可的允諾,也從一個側面體現出宋財力的雄厚。但北宋自立國以來便實行重文輕武政策,軍事力量相對較弱,在宋遼關係上除宋太宗兩次北伐之外,幾乎一直處於防守狀態。

遼朝在聖宗時期已向封建社會過渡,實行農業和畜牧業並舉,社會生產有了長足發展,尤其遼海地區成為擁有“編戶數十萬,耕墾千餘里吖的膏腴之地,但仍無法與北宋相提並論。然軍事上卻有諸多優勢,遼朝控制著燕厶地區等戰略要地,其兵力狀況,史書雖無明確記載,1004年南下之兵,《續資治通鑑長編》載有二十萬,《契丹國志》則言三十萬。但遼騎櫛風沐雨不以為勞,露宿草行不以為苦,機動靈活,驍勇善戰,並基於此優勢頻頻揮戈南下,北宋惟有被動應戰。在不斷的戰爭對峙消耗中,宋遼雙方的實力彼此消長,逐漸形成了某種均勢:北宋武力收回燕雲地區力量不足,防禦遼軍侵擾綽綽有餘洏而遼軍侵擾北宋有餘,攻城掠地不足。正是基於長期的戰爭對峙所造成的嚴重破壞消耗,使雙方統治者產生了厭戰求和之願。1004年,遼軍大舉南下伐宋,其實質也是以戰促使北宋言和,收回關南十縣,重新調整雙方關係。所以,遼軍至定州,蕭太后便利用北宋降將王繼忠的特殊身份,向宋真宗傳遞議和之意。宋真宗也在回覆手詔中曰:“常思息戰以安人”,“若屈己安民,特遣使命,遺之貨財,斯可也。否則必須絕議。澶州之戰中雙方的膠著對峙狀態,使遼朝再次向北宋請求派遣使臣洽談議和事宜,澶淵之盟應運而生。

澶淵之盟的內容主要有四點:

  • 宋遼約為兄弟之邦,宋真宗尊稱蕭太后為叔母,遼聖宗尊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

  • 北宋每年向遼輸送歲幣”絹二十萬匹,銀十萬兩”;

  • 以白溝河(巨馬河)為界河,沿邊州軍,各守原有疆界,兩地人戶,不得交侵;

  • 雙方不得創築城堡,改移河道。就"澶淵之盟"的內容看,其主旨規定的是宋遼雙方息兵言和,各守原有疆界,互不侵犯,和平友好相處。此後,遼軍撤出宋境。

“澶淵之盟”是宋遼雙方經過長期的戰爭對峙消耗,實力趨於均衡狀態下就領十糾紛等問題互相妥協讓步達成的和平友好之約。

“澶淵之盟”是宋遼關係的轉折點

就澶淵議和的結果而言,遼朝是澶淵之盟的最大嬴家。它通過“澶淵之盟”實現了以戰促和的南下策略,既迫使宋朝放棄了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的國家戰略,又順應百姓之意“歲省用兵之費國享重幣之利,故“守盟修好,皆其誠心。

北宋也深受其利。在領士紛爭上迫使遼朝放棄了收復關南十縣和不斷南下侵擾,滿足了百姓渴望和平安定之願。澶淵之盟”簽訂後,北宋不再言收復燕雲十六州,遼朝不再提收回關南地,雙方和平共處。在經濟上北宋雖蒙受了歲幣"損失,但相對於每年龐大的軍費開支和百姓的安居樂業,實乃微不足道,“國家納契丹和好已來,河朔生靈方獲安堵,雖每歲贈遺,較於用兵之費不及百分之一,並在隨後設立的榷場互市貿易中,憑仗其經濟優勢從稅收中獲得補償。榷場互市貿易使ˉ祖宗朝賜予之費,皆出於榷場歲得之息,取之於虜而復以予虜,中國初無亳發損"。“真宗自澶淵之役卻狄之後,十九年不言兵而天下富.因此,宋朝君臣對澶淵之盟"非常滿意,“寇準以為功,有自得之色。宋真宗更是高興地賦詩一首《契丹出境》,又名《迴鑾詩》,並由寇準親筆鐫刻於石,以志其事,這即是今日立於濮陽縣城御井街著名的"澶淵之盟'的唯歷史物證——迴鑾碑。宋太子太師呂蒙正也給予高度評價:“遠人請和,彌兵省財,古今上策。"

澶淵之盟”維持了宋遼百年之好

“澶淵之盟"奠定了宋遼百年和好之基石。澶淵議和之後,遼人盡享和平之樂,坐享“歲幣”之利,“累朝軍國經費,多所仰給,並從倒賣北宋所輸絹帛以及榷場互市貿易中獲取厚利。因此,遼歷代統治者都非常重視與宋朝的和平友好關係。史載,遼興宗的繼任者遼道宗在病危之時還念念不忘囑咐其孫耶律延禧(遼祚帝):南朝通好歲久,汝性剛,切勿生事。"並給大臣留下遺囑“嗣君若妄動,卿等當力諫止之。叫直到北宋宣和四年,“契丹固守盟好"。

北宋遭受戰爭之苦及其厭戰情緒皆重於遼朝,更期望信守盟約。所以,澶淵議和後不久,便採取一系列措施安定邊境秩序,如戒戢邊吏不得滋擾生事、嚴禁邊民越界搶掠、修改沿邊—些諸如平虜城等有傷契丹民族感情的地名等,還把宋遼初期無定例的使節往來發展成為較為完備的交聘制度。據《契丹國志》《宋會要稿》等記載,交聘制度對宋遼頻繁的使節往來之人數、規模、使節地位、頻率,甚至諸如祝賀正旦、帝后生辰以及祭弔等活動互贈的禮品和勞贈對方使節的物件都作了嚴格規定,以便及時溝通,消除分歧,世代修好。宋仁宗還在慶曆年間,賜遼使劉六符飛白書八字,曰南北兩朝,永通和好。“澶淵之盟"所確立的宋遼"兄弟"相稱的稱呼,也被宋真宗和遼聖宗的後繼者所延續百年有餘。


歷史365


北宋之所以對幽州念念不忘,甚至開國初兩代皇帝北代不斷,除了恢復傳統中原框架理由之外,還有一個不得不為之的理由:長城。

眾所周知,長城是中原的最重要的軍事國防工程。

而幽州便是長城的一個關鍵門戶。

為了奪取長城門戶控制權,宋遼交兵頻繁。

論消耗戰,北宋肯定是耗死遼。

所以蕭太后傾全國之兵同北宋打了一場決定戰,迫使北宋放棄索取權。

唉,雖然對北宋當時而言是面子,裡子都不虧,甚至還獲美譽。

但別忘了,本質仍然是長城的掌控權。

從此,北宋國防只剩黃河天險,戰略防禦系統缺失一大塊。

遼是以宋遼長期交兵消耗後的傾國之力為賭注,以期得安定和戰略優勢。

但長城作用失去,北宋在對遊牧入侵便處於劣勢。

埋下了靖康之恥的惡果。

因此,潭淵之盟對北宋來說是可接受結果,但靖康之恥便是一杯不得不喝下的毒酒。

一個是頂得住,有得談,一個壓根沒法談。

故此,我是持批評態度,不該被遼忽悠了,導致門戶洞開,失去戰略縱深。


鴻哥iouyh福小鋪


澶淵之盟有利有弊,總體說應該批評的。先說好處:一結束了宋朝和遼朝近半個世紀的混戰,開始了長達一百年的總體和平時代。也就是說,在此後一百年,宋遼之間總體上是和平的,雖然也爆發過戰爭,但是不大,相對和平。

二促進了兩國的經濟文化的交流。在以後的一百年裡,兩國頻繁互派使臣加強了文化的交流。兩國互通有無。宋朝先進的封建文化思想傳到遼朝,遼朝的畜牧文化傳到宋朝。促進了經濟的發展

三兩國和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由於相對和平,兩國的經濟都開始發展。由於沒有戰爭的破壞,宋朝開始全面發展,他的經濟科技航海文化都不斷髮展,成為世界第一強國,在這個時期,宋朝的GDP達到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火藥全面運用,促進了宋朝的軍事發展,活字印刷術被髮明,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和發展,指南針被改進促進了航海事業的發展。這一切的前提都是宋朝相對和平的環境中進行的。

但是檀淵之盟帶來的壞處也是很多的:

一他使宋朝由戰勝國變成戰敗國,喪權辱國,在這次戰爭,宋朝打敗了遼朝,遼朝主將蕭達蘭戰死,宋朝取得絕對勝利,但是檀淵之盟,,宋朝是以戰敗國的身份參加的,而且,遼朝獲得的比戰勝國還要多的戰利品。

二導致宋朝承認幽雲十六州為遼朝的法定領土。幽雲十六州是石敬瑭割讓給遼朝的,從此,後繼之君都在發動戰爭,奪回幽雲十六州,但是都沒有成功。檀淵之盟,宋朝在法定上承認幽雲十六州為遼朝的固有領土。從此,宋朝徹底喪失了這一領土。導致中原門戶大開。

三賠款加重了宋朝的負擔。檀淵之盟,宋朝每年向遼朝賠款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這一賠款,成為了宋朝和宋朝人民的負擔。

四宋朝失去了滅亡遼朝時機最好的時期。檀淵之盟,宋朝軍隊空前多,士氣高漲,滅亡遼朝完全可以,但是由於宋真宗懦弱,導致時機喪失。

所以檀淵之盟有利有弊。弊大於利


知乎乎


澶淵之盟內容:\r1、宋遼為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為兄,後世仍以齒論。\r2、宋遼以白溝河為界(遼放棄遂城及涿、瀛、莫三州),雙方撤兵;此後凡有越界盜賊逃犯,彼此不得停匿;兩朝沿邊城池,一切如常,不得創築城隍。\r3、宋每年向遼提供“助軍旅之費”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至雄州交割。\r4、雙方於邊境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r\r積極影響:\r一、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生育繁息,牛羊被野,戴白之人(白髮長者),不識干戈”,此後宋遼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r二、宋朝節省了鉅額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的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極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r三、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中華民族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r消極影響:\r王安石和富弼認為澶淵之盟之後,宋朝真宗、仁宗、英宗三朝“忘戰去兵”,禁軍河北軍和京師軍“武備皆廢”,只剩下陝西軍可用;馬知節、曹瑋、王德用等武臣被排擠,文臣掌握了西府的支配權,王欽若和陳堯叟深獲寵幸,以至於導致慶曆增幣。\r同時,百餘年沒有發生大的戰爭直接導致宋、遼雙方兵備鬆弛,後皆為女真建立的金國擊敗。遼國殘餘勢力只得西遷,在西域建立西遼苟延殘喘。宋朝也失去淮河以北大量土地,被迫向金國稱臣。\r\r後世評價:澶淵之盟是宋真宗在有利的軍事形勢下接受求和的結果。對宋而言,一方面幽雲十六州的大部分土地未能收回,另一方面要輸金納絹以求遼朝不再南侵,此後遼更是不斷索取,以金錢換取和平使北宋不再居安思危。對遼國而言,卻是在不利的軍事情勢下佔了大便宜,得到了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最重要的是,澶淵之盟以後,宋遼雙方大致保持了百年之和平,這對兩國之間的貿易關係、民間交往和各民族之間的融合是非常有利的。為中原與北部邊疆經濟文化的交流創造了條件。




心懷家園


必須先糾正一下題目,"澶淵之盟"而非"潭淵之盟"!

我認為"澶淵之盟"不該批評,也不該點贊!

1004年,遼聖宗耶律隆緒親率20萬大軍,大舉南下,攻打北宋。

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

丞相寇準大義凜然,力主皇帝御駕親征。

真宗無奈,應允!

當宋真宗如天神降一般出現在澶州的北城樓上時。

宋軍將士頓時歡呼"萬歲",迴盪數十里之外。

宋軍士氣大振,遼軍聞風喪膽,遼軍主帥中箭身亡,潰不成軍,倉惶逃竄。

當時的局勢非常有利於北宋。

但宋真宗趙恆,從內心一直懼怕於遼的聲勢,並考慮雙方交戰已久、互有勝負;

以每年給遼歲幣30萬作為條件,主動求和;

雙方在澶州定盟和解,約為兄弟之國,宋為兄。

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

此後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

為什麼宋真宗趙恆非要求和,簽訂"澶淵之盟"呢?

北宋在局勢大利的情勢下,宋真宗主動求和,簽約送幣。

澶淵之盟結束了宋遼之間長達二十五年的戰爭,同時也是宋朝向番方交納歲幣換取和平的開端!

我想說當時的宋真宗趙恆的心裡肯定也翻江倒海,思來想去,最後下決心簽約送幣求和平。

天下,是趙家的天下!和平,可能對一個封建皇帝而言,有著我們普通老百姓不能瞭解的含義和算計吧:

澶淵之盟,使北宋王朝節省了鉅額的戰爭開支,歲幣(30萬)的支出不及用兵的費用(3000萬)百分之一。

用歲幣換和平,避免了重兵長年戍邊造成的過量徭役和朝廷賦稅壓力,以較少的代價換取了戰爭所難以獲取的效果。

簽約之後,北宋在邊境上開放交易,促進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有利於宋遼的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民族融合。

✍戰爭的目的是停止戰爭,是和平。

✍歷史上的正與野,對與錯,得與失,任後人評說吧!


東秋妮


很高興能回答這個問題。首先糾正一下,宋遼這個盟約應該是“澶淵之盟”,因為戰爭發生在當時的澶州(今濮陽市)。

歷史上的盟約都有利弊兩面,我們就站在大宋的角度上來看做一次利弊分析。

當時的戰爭是遼攻宋守,但遼國大帥蕭撻凜被宋軍飛矢所殺。戰爭的優勢是在宋一方。

任何戰爭或者盟約都是為了達到某種戰略目的,戰爭的目的也可以是為了和平。

如果大宋的戰略目標是收復燕雲十六州,甚至滅亡遼國。那麼這個時候應當做的是消滅境內的遼軍主力,然後揮師北上。如果大宋的戰略目標是休養生息、對遼國以保持現狀為主,那麼和談也不失為最好的戰術。



那麼大宋的戰略目標究竟是什麼?家天下的帝王時代,皇帝的意志就是戰略目標,如果大宋當時的皇帝是宋太祖甚至宋太宗,那麼肯定是以消滅境內遼軍主力,然後揮師北上恢復燕雲十六州為戰略目標。但這個時候的大宋皇帝是宋真宗,一位愛好和平的皇帝。對收復燕雲並沒有其伯父和父親的強烈渴望。和談自然是他的第一選擇。

那麼有和談就有討價還價,最終的“澶淵之盟”的條款為:

宋每年輸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即“歲幣”,遼聖宗稱宋真宗為兄,宋真宗稱遼聖宗為弟,真宗稱蕭太后為叔母,互約為兄弟之國,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宋遼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

分析條款我們可以看出:

1、遼國當時起兵以收復關南二州(後周柴世宗從遼國手中奪取)為名義,條款中宋沒有將關南二州還給遼國。所以雙方領土保持現狀。

2、互為兄弟之國說明互相認可對方為平等國家。注:當時周邊其它國家(西夏、高麗、青塘、回鶻、安南、大理等等)都只能向這2個大國稱臣。

3、宋向遼輸送了30萬的歲幣感覺好像吃虧了,但實際上對大宋來說是核算的。因為和遼國打戰更貴,宋朝日常軍費開支就得4千萬~5千萬,這還不算打戰的額外開銷。30萬歲幣不到大宋日常軍費的1%,對大宋來說真的只是毛毛雨。

4、此後宋、遼之間百餘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史書上記載,雙方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遼國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消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所以對於大宋來說條款本身並沒有付出多少,但保持了和平發展,人民生產勞動不受影響,達到了戰略目標。

接下來說說條款額外對大宋產生的利益。大宋付出去30萬不是虧了麼,怎麼還有利益,沒看錯,利益在於和平後大宋的經濟手段。打仗大宋是差點,可玩經濟、貿易、文化,誰能幹得過大宋?

1、貿易傾銷:條約中宋遼在邊境雄州(治今河北雄縣)、霸州(治今河北霸州)等地設置榷場,開放貿易。經濟文化處於中華歷史頂端的大宋在經濟貿易上的巨大優勢就體現出來了,大宋能出產的商品太多了絲綢、陶瓷、茶葉、書籍、手工藝品,遼國則淪為原材料輸出國。邊境貿易從一開始就變成一邊倒的大宋貿易順差,大宋支出的歲幣通過貿易,基本上二個月後又流轉了回來。大遼收的歲幣,還沒運回國,在邊境就被宋人掙了個乾乾淨淨,每年還倒賠。據日本漢學家斯波義信的估算,宋朝通過對遼貿易,每年可獲八十萬貫價值的順差,扣去歲幣,每年還盈餘五十萬。

2、貨幣戰爭:宋朝的通寶在遼國成為了貿易的結算貨幣。一貫的宋錢民間能兌換幾貫的遼錢,遼錢貶值,貿易上又沒有產品供給宋人,宋人想買的戰馬,契丹人認為是戰略物資又不想賣。隨後的一百多年裡,曾經不可一世的遼國經濟上被掏空了。徹底淪為經濟上處於附庸的原材料輸出國。遼國只能靠盤剝北方其他少數民族部落來維持貿易,這也給遼國的滅亡埋下了禍根。

3、文化侵略:大宋是中國文化最鼎盛的時代,唐宋八大家有六位都出現在澶淵之盟後的數十年中。文化相對落後的遼國契丹民族開始了加速漢化的過程。遼國人原先吃肉和奶酪的習慣被饅頭、糯米飯等漢食替代。漢服成為契丹人主流,就連遼國的禮儀典禮上,皇帝高官們,都是清一色的漢服裝扮。遼國的傳統節日沒落,人民開始過漢族節日。宋詩和宋詞成為遼國讀書人追捧的對象。蘇軾的弟弟蘇轍出使遼國時,發現哥哥的名字在遼國如雷貫耳,堪比周杰倫。以至於發出驚呼:“誰將家書過幽都,逢見胡人問大蘇”

對於大宋,不利的一面當然是失去了一次收復燕雲的大好機會。

所以,總檯來說,我認為檀淵之盟總的來說是宋遼雙方都輸不起的情況下做出的妥協。


趙宋春秋


我是“上古夷人”,很榮幸能回答這個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對題主有所幫助。

北宋簽訂“檀淵之盟”其實是被逼無賴之下的產物,它對北宋帶來了極大的隱患,談論對它是該點贊還是批評,是沒有答案的,是時勢使然。

北宋在趙光義繼位之後開始收復燕雲的計劃,先後進行了三次征討遼朝的戰爭。但是,這三次戰爭都以失敗而告終。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戰爭準備不充分,趙光義在軍事才能上不如趙匡胤等等。有一次甚至連趙光義都身負重傷,騎不了馬,只能坐驢車逃回來。趙光義的北伐,開啟了宋、遼雙方長達25年的戰爭狀態,一直到“澶淵之盟”才結束。這個過程其實就充分暴露了北宋在政策上的衝突。就是一方面要收復“燕雲十六州”,另一方面又因為軍事羸弱,而無法達成目標。國力就在這種衝突中被虛耗,而最終結果就是在無奈之下,被迫承認遼朝佔有“十六州”的合法性。

澶淵之盟以後,雖然“燕雲”問題被暫時擱置了。但是北宋皇帝一直對此耿耿於懷。比如,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最直接的目的就是為了收復“燕雲十六州”。表面上看,“澶淵之盟”是雙方的和平協定,宋、遼之間是平等關係。但實際上這種平等之下,暗含兩個不平等的因素。

第一個因素,是北宋在事實上承認遼朝對“燕雲”佔有的合法性。所以後來,當金朝崛起時,宋與金的結盟,歷來被視為是宋朝對遼朝的背盟行為。當然,這個因素更多的是名義上的損失。

第二個因素是從此之後,宋朝每年給遼30萬兩的歲幣。這個因素的影響就很大了。很多人認為,對於宋朝來說,30萬隻不過是一兩個縣的財政收入,用來換取和平很划算。但這個問題不能只從成本上來評價,而是需要進行全方位的考量。30萬歲幣雖然不多,但這等於對外承認,北宋不但有錢,而且可以接受用金錢來換取和平的這種方式。這個口子一開,就引發了一連串的事件。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後,遼、金、西夏對宋的戰爭目的,基本都是想要通過戰爭逼迫北宋修改條約,提高歲幣。比如,澶淵之盟幾十年後,遼朝趁著北宋和西夏交戰的機會趁火打劫,將歲幣從30萬增加到50萬。也就是說,在當時的外交環境中。宋朝將自己塑造成了一個“冤大頭”角色,在各國關係中疲於應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