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電影的作用是幫我們挖掘出值得被看見的真實,把它展現在我們面前。而這種“被看見”,是很寶貴的。

疫情期間宅在家裡補了好幾部高分電影,豆瓣評分8.7分的《血戰鋼鋸嶺》是印象最深刻的一部。

影片改編自真人真事,講述的是軍醫戴斯蒙德•道斯的一段真實經歷。二戰期間,在美日雙方奪取鋼鋸嶺的一場關鍵戰役中,他以一己之力救出75名傷員,大大鼓舞了全軍士氣,最終贏得了戰役的勝利。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飾演男主的英國男演員安德魯•加菲爾德(“石頭姐”艾瑪斯通前男友,《超凡蜘蛛俠》裡的蜘蛛俠)在本片中由於對角色的出色塑造獲得奧斯卡和金球獎雙提名,他還原了一個真實自然的戴斯蒙德•道斯。

他在弗吉尼亞州的山地樹林間長大,有出色的體能和攀爬技巧,青年道斯一直想做一名醫生,因為一次用皮帶幫人止血從而救人一命的經歷,認識並愛上了護士多羅茜,學習了醫學知識,由於日軍襲擊珍珠港事件,他知道他所愛的國家有難,決定參軍,堅定了想做一名軍醫的願望。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戴斯蒙德和多羅茜告別,說自己必須去參軍。

在軍營訓練的部分,不同於其他影片對於男主成長、變化的刻畫,《血戰鋼鋸嶺》反而展現了他的“不變”。

他堅持不拿槍械,不奪人性命,在軍營裡是個異類。

他的形象是瘦弱的“玉米稈”,很陽光愛笑的一個大男孩,他並沒有一步步在訓練營中成長為一個出色的士兵,而是身心受盡折磨,遭受“同儕壓力”在軍隊中被施壓,被嘲弄,被毆打,幾乎被驅逐出軍營。

他的良心受盡折磨,價值觀被攻擊。軍人的天職是服從命令,但沒有人告訴他,當這命令與信仰相違背該如何面對。

甚至,如果他不能演示他會用槍,他就不能回家結婚,並被送上軍事法庭,或被開除軍籍,或面臨牢獄之災。

哪怕僅僅是拿起槍做做樣子,都可以避免這一切,但即便這樣,他仍然堅持自己的信仰和原則,從未妥協。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即使是在軍事法庭上,他也堅持不拿槍械,作為醫療兵上戰場。

對於男主堅持不拿槍的原因,影片中給予了足夠的鋪墊和支撐,用多段插敘一層層揭開謎底。

原來男主童年時期用石頭打破哥哥的頭,愧疚難當,從此將上帝“不可殺人”的訓誡銘記在心;目擊父親拿槍對母親的毆打威脅,奪過槍差點對著父親開搶,在驚詫中對槍深惡痛絕。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小戴斯蒙德盯著這幅畫看了好久,銘記在心。

片中的成長線出現在美國新兵上戰場時。

雖然受過全面訓練,但當他們看到從戰場下來的戰友或形容枯槁目光無神,或受了各種慘烈的槍傷、爆破傷,或是一車車的屍體時,他們眼中的震驚、害怕是真實而直接的。

爬上鋼鋸嶺看到真實慘烈的戰場情形時從不適應到強迫適應的那一瞬間,讓一群新兵完成了成長,男主也不例外。

他精神緊張,一度聽不到上帝的聲音,但就在此刻,他聽到戰友的呼喚:救我!

美軍要攻下鋼鋸嶺,從而搶灘沖繩島。但強攻不下,不得已選擇撤下鋼鋸嶺,此時仍有百餘名傷員滯留在戰場上。當情況變糟後,偉大就出現了,其他人撤退時,戴斯蒙德卻留了下來。

在戰火紛飛的戰場上、戰壕中、甚至敵人挖的地道里,他聽到此起彼伏的呼喚聲:Doss!Help me!(道斯!救我!)他滿臉泥灰血汙,連拖帶拽地救出了一個個戰友,把他們用繩子放下到鋼鋸嶺下面的基地。

他疲憊到極點,累得癱倒在地,仍然喃喃自語道:“Please Lord,Help me get one more(上帝,讓我再救一個吧)”,然後爬起來繼續救人。就這樣堅持了三天兩夜。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上:本是一個陽光小鮮肉的青年戴斯蒙德。下圖:從戰場上下來的戴斯蒙德筋疲力盡,精神緊張。

這是一個有信仰的人堅持信仰的故事。

信仰的力量如此強大,強大到足以讓男主冒著被軍事法庭處罰的危險堅持不拿槍械,強大到讓男主憑藉著對上帝的信仰和良知在戰場上手無寸鐵單槍匹馬地救出75名傷員,其中甚至還有幾名日本士兵;強大到男主最後成了所有美國士兵的信仰:相信在戰場上他一定會把自己救出來。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他拒絕拿槍械不是因為膽小、懦弱、裝腔作勢,也不意味著他怕死。相反,他才是最不怕死的,他在槍林彈雨中救出了儘可能多的人,為戰役的勝利作出了傑出貢獻。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格拉夫上尉對戴斯蒙德的印象顛覆了,贊他是世界上最勇敢的人。

本片挖掘出了戰爭掩蓋下的良知,信仰,人性光輝和對生命的尊重。

我們歌頌英雄,但我們需要的是真實立體的英雄。他有童年陰影、父母親情和真摯的愛情,在軍隊被孤立、蔑視、嘲笑,在戰場上 開掛,他的每一段經歷都是環環相扣的。而且片中每個人物的行為動機都合情合理,性格塑造有血有肉,只有這樣作品才能立得起來,讓觀眾印象深刻。

在這一點上,真人真事改編的劇本具有天然優勢,但前提是編劇要完整地瞭解故事的全貌,去訪談每一位當事人,瞭解當時的歷史背景,人文地理環境等等,這是一個慢功夫,也是一個良心活。

電影是第七藝術,優勢是直觀、衝擊力強,給觀眾以拳拳到肉、真刀真槍的真實感。

導演梅爾•吉布森要求戰鬥畫面要真實和可信,甚至逼真到讓人害怕,他用寫實的畫風和實景拍攝的“老派”手法真實還原了觸目驚心的戰場、傷員、炮火、硝煙,片中的戰爭畫面讓人不由自主屏住呼吸、不敢眨眼、腎上腺素狂飆、心臟提到嗓子眼,極致的感官刺激帶來震撼的心靈體驗。

影片還獲得了奧斯卡和金球獎的最佳剪輯,足見本片的剪輯恰到好處,張弛有度,真實自然。沒有一個鏡頭是空白沒用的。 剪輯師John Gilbert說:我喜歡把節奏控制地很“強勢”,我不希望觀眾坐下之後,一直猜劇情走向,我希望走在觀眾前面,帶領著觀眾。

《血戰鋼鋸嶺》:不拿槍的他在戰場上救出75人,我們需要戰爭片

我們需要真實的戰爭片。戰爭是殘酷的,生命是最可寶貴的,戰爭會挑戰人們的一貫認知,讓人們的信仰崩塌、良心受到煎熬、價值觀受到攻擊。然而我們不能迴避歷史,迴避戰爭。戰爭距離我們並不遙遠,不過幾十年,和平才是短暫和寶貴的,

唯有更深刻地瞭解戰爭才能更加珍視和平、尊重和敬畏生命。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對藝術作品產生的感觸都有所不同,而這種藝術作品的多重解讀性,就藏在影片的敘事方式、運鏡、剪輯、演員表演的層次性和細節裡,可以說,這就是一部好電影的標準。電影的作用是幫我們挖掘出值得被看見的真實,把它展現在我們面前。而這種“被看見”,是很寶貴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