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如果說光盤是對廚藝最大的褒獎,那麼餐桌就是對人情最大的考核。

只要坐上餐桌,心態就開始自發地不分彼此,剛剛還含在他口中的筷子,下一秒就能伸到你面前扒拉那塊豬腳...

如果這個時候你提議說,“要麼拿雙公筷吧。” 對方準會說:“嗨,沒事兒!自己人還講究那麼多幹嘛!”

不過在這次疫情發生後,不少專業人士也開始反思這種大家都習以為常的共食習慣,或許正是這種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無意間成為了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1


要吃一起吃,要病一起病


不像國外吃飯前都把飯分好,咱們中餐的特點決定了大家更願意一起吃飯。

比如走到哪吃都需要排隊的酸菜魚和毛血旺,最誘人的瞬間就是剛出鍋時滾燙的那份鮮辣感。如果此時你選擇分開各自盛一碗,那不僅涼得快沒口感,一起吃飯的感情也就瞬間煙消雲散了。

但是,講究其樂融融的合餐制,卻是以我們的健康隱患為代價。

因為在大家一起吃飯推杯換盞的餐桌上,也是細菌和病毒最廣泛傳播的溫床。

相信很多人都會有類似的就餐經歷——

有的朋友夾菜就像是在自家刨地,要把整盤菜都攪和一遍看個明白,才心滿意足地夾起最中意的一口;

有的朋友特別熱衷於給別人夾菜,夾菜之前還會習慣性地先把筷子嘬乾淨,可能自己心理上覺得不要讓菜混了味道,這樣才顯得比較禮貌...

在餐桌上的筷來箸往中,唾液也就隨著筷子和勺子進入食物,唾液攜帶的細菌和病毒乘機而入,順勢在一桌人的口中挨個串門。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統計,疾病的各類傳播途徑中,唾液是最主要的途徑之一。

2012年的一項調查指出,東亞地區是全球胃癌發病率最高的區域,每十萬人中發病人數達到了49.2人,這與幽門螺桿菌的超高感染率有著密切的關係。

而大規模流行病學調查也證實,目前中國人的幽門螺桿菌高達50%左右,也就是說每兩人中可能就有一人感染,使中國成為名副其實的“胃病大國”。

同餐共飲的習慣也導致中國人的肝炎患病率極高。比如典型的甲型肝炎,就是最容易通過體液和分泌物感染到你我的健康。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而且,在大規模流行病的歷史中,也不乏合餐制推波助瀾的身影。

比如因為最近的疫情而被頻繁提起的“西班牙大流感”,也曾在爆發中為受感染人員改建出自己的隔離倉庫。

但是當時未得到重視的餐食習慣,也在隔離初期讓流感病毒在合餐時頻繁傳播。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2


餐桌上的手,也是傳播疾病的源頭


在這次新冠病毒疫情爆發後,官方各種強調洗手比口罩更重要,就是因為接觸時非常容易傳播病毒。

我們的手每時每刻都在接觸各種東西,從手機屏幕到地鐵扶手,從水龍頭到衣服,上面沾滿了各類細菌。

但是飯前沒有好好洗手,再在桌上伸手取用食物或是傳遞餐具的話,就可能把細菌或病毒帶給其他人。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飯前洗手並不是中國自古以來的習慣,但近些年也慢慢地被大家所接受。

所以為了更安全健康地飲食,建議大家一人一食才是最衛生的吃飯方式,即便做不到一人一食的分餐,用公筷公勺也能大大減少食物的汙染。

一句話就是:大家各吃碗前飯,莫夾他人盤中餐,也就自然斷絕了細菌的傳播。


3


分餐制才是正統的飲食禮儀


說到這裡,或許有人會反駁——“中國的飲食禮儀源遠流長,無論是烹飪方式還是餐品種類,明顯都是為合餐設計的。”

但我們翻看歷史就能發現,

分餐制才是中國正統的飲食禮儀,合餐是後來才有的。

比如《史記》的【項羽本紀】中就明確記載了歷史上那場著名的鴻門宴,就是分席而坐分餐而食的——

項王即日因留沛公與飲。項王、項伯東而坐,亞父南向坐。亞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而且分餐制一直到五代時期都佔據著明顯優勢。

例如,南北朝時期的畫家顧閎中的名作《韓熙載夜宴圖》中所描繪的場景,作者韓熙載前面放著兩個餐桌,上面的食物酒水相當豐富。

他對面的官員雖然也有一張小桌,但上面的食物明顯要遜色許多,這也顯示出了主客之間的尊卑差異。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分餐制雖然曾佔據主流,但是人們的進食方式也在發生著變化。

按照尚秉和《歷代社會風俗事物考》,中國人坐椅子圍著桌邊共進美食這一景象,出現時間不早於北宋。

這是因為在宋代,茶樓酒肆等公共飲食空間出現,促使飲食文化走向商業,現代意義上的共食方式才真正形成。

這也讓曾經嚴格的吃飯流程逐漸進化為一個分享的過程,因此共食也是一種人際關係親密的隱喻性行為。


4


合餐制吃得不快樂也不健康


明清之後,我們現在習以為常的合餐制,逐漸替代分餐製成為了餐桌主流。

但是,合餐制真的能讓我們吃得更爽更任性嗎?

說起來很諷刺,合餐制的初衷之一就是讓每個人都能按照自己的口味和食量各取所需,但現實中合餐制的規矩實在是太多了——

家庭聚餐的時候,只有在長輩動過筷後才敢吃,稍微多夾幾筷子就會被爸媽使眼色;

和領導一起吃飯,好吃的菜輪不到自己,回家時還可能餓著肚子。

主賓陪副的座位排次、夾菜敬酒的輩次都有講究。在長幼有序的餐桌上一起吃飯,根本不存在你想吃啥吃啥。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而且合餐制還有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健康問題——它讓我們難以把握進食的標準和分量,不知不覺就會吃得不健康。

而且健身和瘦身達人都知道,鍛鍊之後吃的“減脂餐”要按照一定的蛋白質、碳水比進行搭配,還要嚴格控制總熱量。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只有改成一人食,把食物拍下來發給教練,他才能明確的告訴你吃沒吃對。如果是合餐制,你基本是無法記清楚自己這一頓到底吃進了多少卡路里。

所以,哪怕是為了自己吃得更開心,吃得更營養,分餐制也是個更好的選擇。


5


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

是為健康付出的最小代價


其實關於分餐制的提倡和呼籲,伴隨著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公共衛生事件。

早在1910年,鼠疫在中國肆虐時,劍橋大學醫學博士伍連德就提倡分餐制。他還特意為此設計了旋轉餐檯以避免交叉感染,

這一設計也就是沿用至今的各個飯店裡的旋轉餐桌。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到了20世紀80年代初,肝炎在一些地方流行。1983年5月《人民日報》就刊登了一篇題《改變集餐方式》的文章,明確提倡把集餐制改成分餐制,在類似的提倡之下,國宴上開始實行分餐制。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在鼠疫和肝炎之後,我們更加熟悉的就是2003年的非典。由於這場傳染病,下館子的人急劇減少,分餐制的討論又開始頻繁出現。

而在這次近20年後的新冠肺炎疫情中,發生了多起因家庭聚集或外出聚餐引發的病例,再次凸顯公筷、公勺缺失導致的健康風險。

中國人餐桌上的“親密關係”,簡直是傳播病毒和細菌的最大溫床!

有SARS時期醫療工作者認為,“必將被大家接受”的分餐制其實在現實生活當中依然很難成為所有人的自覺行為,所以說改變合餐制最重要的是轉變我們的健康觀念與食品安全意識。

其實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習慣並不一定就是合理的,人類為很多習慣都付出過代價。吃野味的代價是細菌、病毒傳播;飯前不洗手的代價是病從口入;合餐的代價是飲食的不衛生。

所以,從現在開始改變自己的飲食習慣,是為健康生活付出的最小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