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說起中國歷史上的流氓皇帝,我想大家都會想起農民出身的朱元璋和做過亭長的劉邦。他們算是文盲嗎?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楚漢


今天咱就來仔細說說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大家都知道劉邦是山賊出身,從小遊手好閒,不問正事,所以他絕對是一個土匪流氓。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公元前208年9月項梁死後,楚懷王能心將都城從盱臺(今盱眙)遷到彭城(今徐州),兵分兩路。一路是咱們前面講過的項羽北上救趙於鉅鹿。一路是劉邦 向西進攻秦都咸陽。楚懷王和諸侯約定"先入關中者王(wang四聲)之”。這個決定明顯偏心劉邦。我有點想不通項羽為什麼會同意。首先,秦軍主力大部分集中在鉅鹿。章邯,王離,涉間等大將也在鉅鹿,而關中空虛。其次,從彭城到鉅鹿和到咸陽的路途相差不多,而且項羽北上救趙要面對的是秦朝三員大將,即便得勝,再從鉅鹿趕去咸陽,想比劉邦先步到達也是比較困難的。估計項羽同意這一安排,可能是由於第一形式所迫,第二報仇心切,第三壓根就沒瞧得起劉邦。公元前207年2月,劉邦從彭城出發西進,這一路上不僅順利,而且收穫了很多幫手。當月經過昌色的時候遇到彭越在那裡打游擊,二人相見恨晚。彭越是中國游擊戰的前輩。秦末大亂,彭越被當地鄉間的小混混們推舉出來一起打砸搶,漸漸的居然有了一定的規模。後來項羽的失利,和彭越的游擊戰有很大的關係。劉項對陣,彭越從項羽後方搶劫糧食,不斷強擾。將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敵進我退”的十六字方針貫徹得很好。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公元前207年4月,劉邦順利地打到預川。在這裡又遇到了老朋友張良(不禁感嘆一聲,世界真小)。張良此時正和韓王成在河南一帶打游擊。要說劉邦西進真是有點像遊山玩水。他遇到張良後,居然幫著張良北上,在洛陽,陽城一帶打了兩個月的遊擊!心真大!

公元前207年6月,劉邦告別張良繼續西進。由於函谷關是入關中的必經之路,向來有秦朝重兵把守,所以劉邦聽從張良的建議,決定南下南陽,繞道武關(今商洛丹鳳縣武關河北岸)入咸陽。武關和函谷關(今河南靈寶市)幾乎在南北一條直線上,函谷關在北,武關在南。武關的守將沒有想到劉邦會突然到來,不及抵抗,只好開城投降。入了武關,前方就是一馬平川的大道,毫無阻礙,公元前207年8月,劉邦攻入咸陽。從出發到到達只用了短短半年的時間,一個幅員遼闊。武力強大的王朝就這樣窩襄地結束了。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公元前206年正月,項羽在戲地(今臨潼)分封十八路諸侯。尊楚懷王為義帝,自稱西蜀霸王。封劉邦為漢王。這時的項羽是真的志得意滿,目空一切。首先天下共主名義上還是楚懷王,項羽按道理說是沒有權利分封諸侯的,可他分封了。其次按照當時的約定,劉邦先入關中,應該封為關中王,可是項羽沒有履行楚懷王的承諾,而是把劉邦直接踢到了蜀郡。還是項伯幫劉邦說好話,項羽才把漢中也給了他。即使這樣項羽依然不放心劉邦,將關中分為三國,命秦朝的三名降將章邯,司馬欣,董翳為王,將漢王包圍住。秦朝的三名降將分治關中,這就是將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再看看項羽分封的諸侯,名不正,言不順,大部分在幾年內就消亡了。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實例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這就是鼎鼎有名的《大風歌》: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譯文:大風勁吹啊浮雲飛揚,我統一了天下啊衣錦還鄉,怎樣才能得到勇士啊為國家鎮守四方!

怎樣能創作一首好詩?那一定要身臨其境。劉邦的這首詩,是他稱帝后的真實寫照,表達了他維護天下統一的豪情壯志。大風起兮雲飛揚,是最令古今拍案叫絕的詩句。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劉邦並沒有直接描寫自己如何在戰場上殺敵,而是非常巧妙地運用大風和飛揚狂卷的烏雲來暗喻這場驚心動魄的戰爭畫面。

第二句,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只一個“威”字就是那樣生動貼切地闡明瞭各路諸侯臣服於大漢天子劉邦的腳下,一個“威”字也直抒了劉邦的威風凜凜、所向披靡,天下無人能與之匹敵的那種沖天豪邁氣概。第三句,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劉邦並沒有沉浸在勝利後的喜悅,而是筆鋒一轉,寫出自己的巨大壓力。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


關中稱作“三秦“的由來,竟然與“流氓”有關


這首詩雖然只有三句,但是每一句都堪稱經典。可能有人說劉邦是文盲,這是他找人代筆的。但是我認為,全天下只有劉邦能寫出這首詩,其他人肯定達不到這個境界。

《大風歌》烘托出了劉邦的王霸之氣側漏,他絕對不是庸才,而是一位梟雄,這也許就是他能夠打敗項羽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