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大帝

《漢武大帝》:先河之作史中翹楚

《史記》為二十四史之首,它與其他各史相比明顯高出一籌。最重要的

差別有三點:

第一,《史記》飽含愛憎。

《史記》將人物的愛憎之情形之於筆墨。司馬遷喜愛、同情的項羽、李廣,都寫得悲歌慷慨,迴腸蕩氣,令人扼腕,而對自己憎惡的公孫弘,司馬遷卻不惜筆墨,極力鞭撻。行文間,有時僅僅一句話,甚或幾個字,褒貶之情頓見。這也讓《史記》的人物大多充滿激情,超群於眾史。

第二,《史記》運用了諸多文學筆法。

司馬遷對人物、場景、事件、對話的描寫,充滿了生動感人的細節,形成了史傳中少有的文學名篇。如五十多年來一直載人高中語文課本的《鴻門宴》,簡直就是一篇上乘的文言小說,全篇纖毫畢現,張弛有度,栩栩如生,顯示出司馬遷高超、多樣的文學技巧。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大帝


第三,《史記》具有實錄精神。

《史記》融入了司馬遷對封建帝王犀利深刻的揭露。比如,漢代的開國皇帝劉邦,《史記》既寫出了他善用人才、終成大業的一面,又寫出了他殺戮功臣、心胸狹隘的一面。這種實錄精神是後世許多史書絕對不敢涉筆的,因為劉邦是西漢王朝的開國皇帝啊!同樣,對司馬遷時代的最高領導漢武帝,司馬遷有讚頌,也有批評。《史記》的這種實錄精神對中華民族求真務實、堅忍不拔的民族性格的形成,對華夏文化的思想精髓、審美取向的傳承積累,都發揮了重大作用。

《史記》填補了中國歷史上諸多人物史的空白,沒有《史記》,中國古代許多偉大的歷史人物在人們心目中的形象就不會像現在這樣清晰豐滿。

比如孔子,在司馬遷之前,人們對孔子的生平知之甚少,司馬遷在《史記》中撰寫了中國歷史上第一篇孔子的傳記《孔子世家》,成為有關孔子生平最早也最有權威的傳記。中國人歷來講究“知人論世”,今天我們讀《論語》,只有通過《史記》的《孔子世家》,才能對孔子的一生有一個全面的瞭解,才能正確地解讀《論語》。這一貢獻的價值是無可估量的!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大帝


再比如屈原,中國先秦文獻從來沒有提到過屈原,以致今天有人企圖根據這一點否認屈原的存在。幸而《史記》的《屈原列傳》第一次撰寫了屈原的生平。如果沒有《史記》,恐怕我們今天要了解這位中華民族第一位偉大的詩人還非常困難。

忍辱負重千古絕唱

對於《史記》這部偉大的史學著作,司馬遷自稱寫作的目的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魯迅先生一句“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更是今人公認的定評。然而《史記》這部千古絕唱是在什麼樣的情境下著成的呢?史學家司馬遷有著怎樣的經歷?這些經歷與《史記》的寫作又有著怎樣千絲萬縷的聯繫呢?

司馬遷出身於一個普通史官家庭,父親司馬談曾有志於撰寫·部通史。司馬遷繼承父志,為寫作《史記》作了充分準備:行萬里路,師從名家,大量閱讀宮廷藏書。不過,這些經歷,在中國封建社會為數眾多的史官之中並無特別之處。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大帝


命運讓這位平凡的史官經歷了一場不平凡的事件。這一事件徹底改變了司馬遷的一生,促使司馬遷完成了由一位普通史官到偉大史學家的根本轉變,使他真正懂得了什麼叫“死而後生”。這一事件促使《史記》完成了從單純記述歷史人物到對歷史人物進行犀利深刻評價的巨大轉變。這一事件促使司馬遷從被汙辱、被貶抑的社會最底層來認識人,認識社會,認識至高無上的皇帝,造就了司馬遷以血肉鑄史而非以筆墨寫史的獨特風貌。

……

王立群讀史記之漢武大帝


王立群先生2007年在CCTV百家講壇講述了“王立群讀《史記》”的第一個系列漢武帝,並出版了登上百家講壇之後的第一本書《王立群讀之漢武大帝》。王立群后來回憶說“令人遺憾的是,當時只出版了一個刪節本的《王立群讀之漢武大帝》。”此次我們推出的《王立群讀 漢武大帝(全本)》是王立群先生唯一授權最新修訂增補的全本漢武大帝。本書以節目內容為藍本,針對圖書需要,進行潤色、增補。北擊匈奴,鑿通西域,經營東南,開拓遼東,他締造了此後兩千年中華帝國的基本輪廓,他實現了一個國家前所未有的盛隆,他樹立了一個民族彪炳千秋的自信。獨尊儒術,崇信方士,巫蠱之禍,輪臺罪己,他的一生充滿了傳奇,充滿了爭議。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倡導尊儒的帝王。他是中國歷史上畢生致力於戰爭的帝王。他是中國歷史上奠定大國地位的重要的帝王。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下罪己詔的帝王。他是中國歷史上集明君與暴君於一體的帝王。他就是毛澤東《沁園春·雪》中提到的“秦皇漢武”中的漢武大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