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首都兒科研究所在嚴細做好防控工作的同時,組建了4批救援醫療隊待命,隨時準備奔赴抗擊疫情第一線。截止目前,已選派2批醫療隊到小湯山醫院支援。19名隊員包括醫師、護理、檢驗三類人員,其中年齡最大的52歲,最小的23歲,有3人參與過2003年抗擊非典。

這是“我的援湯故事”欄目第四篇報道《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3月18日下午,北京小湯山醫院1-6病區入住了一批需要篩查人員,年齡最大的67歲,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9月。首都兒科研究所第一批醫療隊隊長宋偉負責接待安置,一切都在有條不紊地進行著。

被別人保護的感覺,真好

67歲的張爺爺症狀相對較重,而且有基礎病,說不出話來,醫護人員不能用呼叫器或者電話跟他聯繫,只能多次進入病房進行溝通。宋偉在給張爺爺採血時,發現他的口罩已經舊了,便拿出一個新的幫他換上,張爺爺連連點頭向她表示感謝。

第二天,宋偉經過張爺爺房間時,從傳遞窗裡遞出一張紙條,“姑娘,以後我有需要就寫下來告訴你,這樣你們就能少進房間,減少感染。”紙條展開的那一刻,宋偉紅了眼眶,她把這件事告訴了同事,“爺爺在用自己的方式保護著我們,被別人保護的感覺,真好”。

在醫護人員的精心照料下,張爺爺恢復得非常好,3天后就可以出院回家了。宋偉把張爺爺送上了大巴車,張爺爺又塞給她一張紙條,“你們辛苦了,我代表全家向你們說聲‘謝謝’,雖未見過你們的容貌,但已感覺到了你們那金子般的心。在這個高危的崗位上,千萬多加小心,千萬做好自我防護,千萬要保重。祝你們一生快樂、平安。”

我的援湯故事 | 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被別人信任的感覺,真好

“宋偉,23床那位年輕媽媽的採血很順利,但是她女兒年齡太小,我實在沒把握,還是你來吧。”“好,我去看看”,宋偉痛快的答應了同事,心裡卻在打鼓。

她從事兒科護理工作20年了,給患兒靜脈採血基本能“一針見血”,但是現在穿著厚重的防護服,護目鏡裡都是霧氣,很難準確判斷血管的位置,而且手上戴著三層外科手套,觸感也同樣受到限制,進針全憑直覺和經驗。需要篩查人員中大多是年輕人,血管明顯,採血相對容易,但是給一歲多的孩子採血,難度確實很大。

“家長,您好!您昨天晚上給寶貝測了幾次體溫?”

“就量了一次,孩子昨天發燒,好不容易睡熟了,我怕吵醒她。”

“孩子的病情變化快,您可要按時給她測體溫呀。我現在給孩子採血,您抱穩些。”

“她昨天喝水少,肯定不好抽,一定要抽血嗎?”

看到家長這麼緊張,宋偉詳細地講解了檢查的必要性以及兒童發熱的處理和注意事項。

“昨天下車時,我看到一個人的防護服上寫著‘兒研所’,能不能……”

宋偉看出了家長的心思,她指著自己的防護服,“您看到的人就是我,這下該放心了吧”。

“放心放心,這下我心裡就踏實了。”家長趕緊抱起女兒說:“寶貝兒聽話,配合阿姨,阿姨特別專業,一下就能抽出來”。

採樣很順利,一針見血,孩子媽媽連聲感謝,同事也向她豎起了大拇指。

我的援湯故事 | 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沒有什麼比健康更重要,沒有什麼比回家更安心”,這是宋偉到小湯山定點醫院後的深切感受。“當我舉著‘歡迎回家’的牌子站在門口時,有的人朝我揮手,有的人流下了眼淚,從他們的眼神中我讀出了對家的渴望。疫情防控,阻隔的是病毒,傳遞的是溫情。在這裡,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我的援湯故事 | 我們要守護好每一個回家的人

文 | 池楊

攝 | 胡小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