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曉鬆曾在《曉說》裡說中國人沒有音樂性。果真如此嗎?

有內涵的人閃閃發光


先說結論:相對發達國家,中國國民的音樂素養是普遍偏低的。所以說音樂性也是比較低的,我個人認為亞洲音樂素質最高的是日本,全世界音樂素質最高的不好說,中國以前非常多歌都是翻唱或者抄襲的日本的!

原因:

一.教育

80年以前的長輩教育程度都不高,更不說音樂教育。80後到95後這一輩人雖然從小學開始有音樂課程,但是隻是老師帶著唱幾首順口的歌曲而已,認識一點多1.2.3.4.5.6.7,真拿個基本的五線譜簡譜過來,沒幾個能搞懂的。

二.環境

受從香港、臺灣等地發展過來的流行音樂影響,大部分國人對音樂的認識都是流行音樂,聽的和唱的也大多是歌詞和節奏,對歌曲本身的旋律高低、變奏技巧等都搞不懂,甚至覺得嗓門大的就是高音,聲音小的就是低音。而且很多歌手本身的音樂素養也不高,很多甚至是因為電視劇或者綜藝節目走紅,就跑來唱歌。如果隨便挑幾首歌,把歌詞去掉,能體會到裡面的感情變化的並不多。

三.個人對音樂的理解有限且不會去學習了

要提高音樂素養,最基本的應該是要從古典音樂入手的。可是大部分國人有多少願意接觸呢?大多人還是覺得古典音樂是高雅的東西,應該是專業人士去聆聽和學習的,自己聽一是聽不懂,二是覺得不好聽,沒有帶歌詞的流行音樂過癮。

四.未來是會提高的

我說的未來是00後開始的這一批人成長起來的年輕人,這些人大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多半都是從小就有機會學習一些樂器或音樂方面的技能的,這些技能的學習可能不是非常高級,都是基礎的東西,但是提高音樂素養的基礎不正是這些基礎的東西嗎?

我相信,不就的將來,當綜藝娛樂的主流觀眾是這些受過基本音樂素質教育的年輕人時候,會出現一些專業的音樂技能類型比賽,而不是都統一的跑到舞臺上去講故事、比嗓門,幾個所謂的評委一臉發春的表情誘惑觀眾。

本人並非音樂專業人士,也並不會講深奧的道理,觀點出發點是整個國人的普遍情況,僅個人認知歡迎討論。








明星互娛小蔥


《曉說》是高曉松沒睡醒說的糊話。說中國人沒有音樂性,請問高曉松,臺灣人,香港人算不算中國人?港臺歌曲不僅風縻大陸,很多歌曲還影響世界,外國人爭著翻唱,中國內地幾代人是聽著港臺歌曲長大的。那些港臺影視歌曲,校園歌曲等現在聽起來,還是回味無窮,扣動心絃,認不住要跟著哼上幾句,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和音樂的靈性。記得高曉松曾經做過音樂人吧?好像沒流行起來,什麼原因?可能高曉松缺少音樂細胞,摸不著音樂特性特質,自我感覺在音樂方面沒發展前程放棄了。但這隻能代表你個人,不能否定中國人沒有音樂性。


金玉良緣x


中國人沒有音樂性,

中國人沒有文學性,

中國人沒有自由性,

中國人沒有民主性……

高曉松一個退籍美國人,精神小布爾喬亞,說啥屁股都是歪的。

借用本山大叔一句話:

怎麼你走哪兒哪兒大環境不好?你是破壞大環境的人啊?

沒有任何一個群體是可以被一棍子打死的,更何況14億人。10000個人裡有一個sb,14億人裡都有140000個,這是多大的一個基數?

中國人從來務實,好日子才過上多少年?第一步當然是豐富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什麼文化娛樂都是給能活下來能有休閒時間的人準備的。

刨去富豪+4億中產,還有將近10億人等著吃好喝好穿好呢。


滂泱


對也不對。

對的原因是,對於普通人來說,聽的音樂就是自己的喜歡的,審視一圈,你會發現身邊的朋友或著陌生人包括自己,聽的音樂都是最近流行的,一時覺得這個音律很輕快,就收藏了。過一陣子你也就不愛這首歌了。大家沒有真正去了解這首歌,聽懂這首歌。

不對的原因,就跟上面相反,有很多音樂家或著部分人群,他們的音樂都是取決與瞭解這首歌,聽到作詞作曲者的心聲,真正聽懂這首歌。我這裡所說的音樂家,不是現在流行的那些流量明星,有幾首口水歌的那些idol們。當然也不是所有的idol們的歌是沒有營養的。


詩歌媽咪


其實高老師有其中一種潛在觀點,我們有恢宏的歷史,而創造這歷史的很多小人物被忽略了,沒有被主流所記住,而這些支流沒有像主流那樣被更好的文字傳承,而是靠師徒關係和個人經驗傳承,音樂就是很好的例子,也許在很早之前我們有,但是我們沒有樂譜,好東西一傳十十傳百加上個人差異自然很多東西也就消失了!並不是我們沒有,只是我們更多的關注點和別人不一樣,恰巧現在普世的東西正是我們當初我們沒有那麼在意的東西而已!


諾莫熳


可惜他的母親不是特朗普的母親……


文太極每日說


不是這樣的,中國人窮,為了生活奔波著,年輕人少有時間愜意享受音樂的滋潤……


張發江


可以算是,中國改革開放才幾十年,還有好多人還在在為生活奔波,少數的人有錢也都是趕上時代的紅利,沒有哪方面的閒情雅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