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晓松曾在《晓说》里说中国人没有音乐性。果真如此吗?

有内涵的人闪闪发光


先说结论:相对发达国家,中国国民的音乐素养是普遍偏低的。所以说音乐性也是比较低的,我个人认为亚洲音乐素质最高的是日本,全世界音乐素质最高的不好说,中国以前非常多歌都是翻唱或者抄袭的日本的!

原因:

一.教育

80年以前的长辈教育程度都不高,更不说音乐教育。80后到95后这一辈人虽然从小学开始有音乐课程,但是只是老师带着唱几首顺口的歌曲而已,认识一点多1.2.3.4.5.6.7,真拿个基本的五线谱简谱过来,没几个能搞懂的。

二.环境

受从香港、台湾等地发展过来的流行音乐影响,大部分国人对音乐的认识都是流行音乐,听的和唱的也大多是歌词和节奏,对歌曲本身的旋律高低、变奏技巧等都搞不懂,甚至觉得嗓门大的就是高音,声音小的就是低音。而且很多歌手本身的音乐素养也不高,很多甚至是因为电视剧或者综艺节目走红,就跑来唱歌。如果随便挑几首歌,把歌词去掉,能体会到里面的感情变化的并不多。

三.个人对音乐的理解有限且不会去学习了

要提高音乐素养,最基本的应该是要从古典音乐入手的。可是大部分国人有多少愿意接触呢?大多人还是觉得古典音乐是高雅的东西,应该是专业人士去聆听和学习的,自己听一是听不懂,二是觉得不好听,没有带歌词的流行音乐过瘾。

四.未来是会提高的

我说的未来是00后开始的这一批人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这些人大都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而且多半都是从小就有机会学习一些乐器或音乐方面的技能的,这些技能的学习可能不是非常高级,都是基础的东西,但是提高音乐素养的基础不正是这些基础的东西吗?

我相信,不就的将来,当综艺娱乐的主流观众是这些受过基本音乐素质教育的年轻人时候,会出现一些专业的音乐技能类型比赛,而不是都统一的跑到舞台上去讲故事、比嗓门,几个所谓的评委一脸发春的表情诱惑观众。

本人并非音乐专业人士,也并不会讲深奥的道理,观点出发点是整个国人的普遍情况,仅个人认知欢迎讨论。








明星互娱小葱


《晓说》是高晓松没睡醒说的糊话。说中国人没有音乐性,请问高晓松,台湾人,香港人算不算中国人?港台歌曲不仅风縻大陆,很多歌曲还影响世界,外国人争着翻唱,中国内地几代人是听着港台歌曲长大的。那些港台影视歌曲,校园歌曲等现在听起来,还是回味无穷,扣动心弦,认不住要跟着哼上几句,这就是音乐的魅力和音乐的灵性。记得高晓松曾经做过音乐人吧?好像没流行起来,什么原因?可能高晓松缺少音乐细胞,摸不着音乐特性特质,自我感觉在音乐方面没发展前程放弃了。但这只能代表你个人,不能否定中国人没有音乐性。


金玉良缘x


中国人没有音乐性,

中国人没有文学性,

中国人没有自由性,

中国人没有民主性……

高晓松一个退籍美国人,精神小布尔乔亚,说啥屁股都是歪的。

借用本山大叔一句话:

怎么你走哪儿哪儿大环境不好?你是破坏大环境的人啊?

没有任何一个群体是可以被一棍子打死的,更何况14亿人。10000个人里有一个sb,14亿人里都有140000个,这是多大的一个基数?

中国人从来务实,好日子才过上多少年?第一步当然是丰富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什么文化娱乐都是给能活下来能有休闲时间的人准备的。

刨去富豪+4亿中产,还有将近10亿人等着吃好喝好穿好呢。


滂泱


对也不对。

对的原因是,对于普通人来说,听的音乐就是自己的喜欢的,审视一圈,你会发现身边的朋友或着陌生人包括自己,听的音乐都是最近流行的,一时觉得这个音律很轻快,就收藏了。过一阵子你也就不爱这首歌了。大家没有真正去了解这首歌,听懂这首歌。

不对的原因,就跟上面相反,有很多音乐家或着部分人群,他们的音乐都是取决与了解这首歌,听到作词作曲者的心声,真正听懂这首歌。我这里所说的音乐家,不是现在流行的那些流量明星,有几首口水歌的那些idol们。当然也不是所有的idol们的歌是没有营养的。


诗歌妈咪


其实高老师有其中一种潜在观点,我们有恢宏的历史,而创造这历史的很多小人物被忽略了,没有被主流所记住,而这些支流没有像主流那样被更好的文字传承,而是靠师徒关系和个人经验传承,音乐就是很好的例子,也许在很早之前我们有,但是我们没有乐谱,好东西一传十十传百加上个人差异自然很多东西也就消失了!并不是我们没有,只是我们更多的关注点和别人不一样,恰巧现在普世的东西正是我们当初我们没有那么在意的东西而已!


诺莫熳


可惜他的母亲不是特朗普的母亲……


文太极每日说


不是这样的,中国人穷,为了生活奔波着,年轻人少有时间愜意享受音乐的滋润……


张发江


可以算是,中国改革开放才几十年,还有好多人还在在为生活奔波,少数的人有钱也都是赶上时代的红利,没有哪方面的闲情雅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