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都說40不惑,我卻認識這麼一個人,已經40歲了,平時襪子還是要父母或者老婆洗,平時吵架還要老婆哄。他的老婆可謂是老媽兼保姆,也許有的女生會享受這被需要的過程,可是這樣一位生活不能自理、心理承受能力低的人,真的能為你帶來幸福嗎?答案絕對是否定的。

我們都要通過適當的努力,完善我們的心智,讓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多於痛苦和悲傷。如果我們一味迴避問題,躲避痛苦,推卸責任,很容易成為拒絕成熟的“巨嬰”,甚至導致心理疾病。人並不因為你的年齡大而成熟,也不因為你的年齡小而不成熟。只有那些敢於直面問題並解決問題的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獲得心靈的成長,感受人生的快樂,過上嶄新而豐富的生活。

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有什麼辦法能破解人生一連串的難題,從而迎接成功?如何才能承受痛苦和打擊,獲得健康的心理,走向幸福的人生?

《少有人走的路》作者是美國的斯科特•派克,他畢業於哈佛大學,在心理治療的職業生涯中,治癒了成千上萬的病人,被譽為“我們這個時代傑出的心理醫生”。這本書連續近20年佔據了《紐約時報》的暢銷書榜單,堪稱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蹟。《少有人走的路》是系列書,這一本是講述心智成熟的旅程,他用通俗的語言,生動的案例告訴我們如何運用完整的自律,發揮真正的愛,傾聽潛意識的召喚,從而不斷地修煉出成熟的心智,幫我們更好地解決人生的衝突和難題。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一:自律。解決人生問題、促進心智成熟的首要工具就是自律。

心智成熟的第一步離不開完整的自律,那自律應該從哪些方面著手培養呢?自律有4個原則,推遲滿足感,承擔責任,忠於事實和保持平衡。

首先,自律需要從推遲滿足感開始。直面問題會伴隨著痛苦,但如果我們不去解決,問題不但不會自行消失,還會阻礙心智的成熟。自律,就是用積極主動的心態去解決人生痛苦。推遲滿足感,意味著不貪戀暫時的安逸,從“先快樂後痛苦”轉變為“先吃苦後享受”。

以心理學的經典實驗——“棉花糖實驗”為例,研究者在每個小孩面前都放上一塊美味的棉花糖,孩子們可以立刻享用它。但如果能等上15分鐘再吃,就能得到第二塊棉花糖。孩子們有的選擇一時的快樂迅速吃掉或者等不了幾分鐘吃掉,有的選擇“先吃苦後享受”的行為模式,最終等了15分鐘得到了第二塊棉花糖。十幾年後,研究者對這些小孩進行跟蹤發現,當年能夠堅持等待更長時間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現,也更容易獲得成就。

由此可見,自律需要我們養成推遲滿足感的習慣。這需要我們在遇到問題時,首先做到不迴避,不追求一時的安逸,而是勇敢地感受必經的痛苦;然後,積極解決問題,從而享受更大的愉悅。

除了延遲滿足感,自律還需要我們做責任的承擔者

人生是一個不斷面對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美國黑人作家埃爾德里奇.克里佛說過:你不能解決問題,你就會成為問題。面對問題,既要勇於承擔責任,又要拒絕不該承擔的責任。

幾乎人人都患有不同程度的神經官能症或是人格失調症。神經官能症患者為自己強加責任,人格失調症患者則不願意承擔原本屬於自己的責任。神經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來可以”,“我或許應該”“我本不應該”掛在嘴邊,所以,他們總是覺得自己能力不行,或者是不夠資格,因而缺少勇氣和個性,總是做出錯誤的判斷。人格失調症患者,常常說“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他們的行為完全是迫於外界的壓力,並不是自己主動選擇的結果。

希爾德布魯茨博士說,他們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感覺自己不能夠應付或者改變現狀,因此產生恐懼無助感和自我懷疑。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其實我們應該知道,作為成年人,一生都充滿著選擇和決定的機會。接受事實,並改變自己能夠改變的,我們就是自由的,否則,就總是覺得自己是個犧牲品,是個失敗者。

自律除了延遲滿足和做責任的承擔者之外,我們需要忠於事實。

永遠要記得,一個人越是誠實,保持誠實就越是容易,而謊言說的越多,就是需要編造更多的謊言自圓其說。

自律的最後一條原則是保持平衡。而這意味著確立富有彈性的約束機制。

要讓心智成熟,就得在彼此衝突的,需要目標和責任之間保持微妙的平衡,這就要求我們不斷自我調整。保持平衡的最高原則就是放棄。很多人都沒有選擇放棄,痛苦,是因為他們不想經受放棄帶來的痛苦。

我曾經為了想完成自己的人生地圖夢想——有一個兩個人都近距離待在一起、並彼此照顧的家,而放棄了許多東西。後來,才知道家,只滿足這一條,而無法具備愛的能力,是沒辦法經營好這個所謂的家的。為了彼此將來都好,也為了給孩子提供一個相對和諧的家庭氛圍,彼此選擇和平分手。而正因為這樣的放棄,也促成了自己的反思,讓從前總覺得無聊、無所事事、放棄自我的自己,變得積極向上、愛上讀書、愛上跑步,收穫了孩子的信任、父母的理解和現在的愛情。這是一種暫時的放棄自我,或者及時的調整人生方向,不斷完善人生地圖,同時促成了我的心智逐漸成熟,變得更瞭解自己、遇到更好的自己。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關鍵詞二:愛。在心智成熟的旅程中,自律來源於人心中蘊藏的愛。

愛是自我完滿的過程。愛與非愛最顯著的區別之一,就在於當事人意識和潛意識中的目標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是真正的愛。愛意味著心靈的不斷成長和心智的不斷成熟。真正意義上的愛,即使愛自己也是愛他人。

首先,愛的本質是一種自我完善的意願。這種自我完善意味著心智不斷成熟。這裡的愛,既是願意愛自己,也是願意愛他人。有句話,我常掛在嘴邊給孩子說,愛出者愛必返。授人玫瑰手留餘香,我們只有不停的將愛給予出去,才有可能獲得更多的愛,形成良性循環。

比如,龍應臺在經歷了離婚和喪父的雙重打擊之後,把愛都灌注到了孩子們身上。她從一開始問孩子“刷牙了沒有?功課怎麼樣?”到是安德烈拒絕龍應臺的關心,甚至很久才見面的擁抱也遭到了拒絕,龍應臺下決心,要認識這個18歲的青年。於是,她與安德烈通郵件來表達彼此,走近彼此,龍應臺為了消減和兒子的代溝,惡補了搖滾樂和嘻哈的知識。在瞭解年輕人的世界後,龍應臺也找到了幫助安德烈完善自我的方式。她不再說教,而是將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分享出來,讓安德烈自己去做選擇。這樣的溝通,從一開始龍應臺嚴重的挫敗感,到後來,不僅讓安德烈更好地成長,也讓龍應臺對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

由此可見,真正意義上的愛,是在長期和漸進的過程,讓自我和他人都能感覺到進步,完善自我同時完善了他人。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其次,愛需要付出努力,不斷拓寬自己和他人自我界限的過程。想到的不等於去愛,愛的想法不等於愛的行動,真正的愛是行動,是一種由意願而產生的行動。

愛一個人卻沒有付諸行動,就等於從沒有愛過。為了讓愛的對象得到成長,愛需要實際行動,需要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和奉獻。

比如,錢鍾書和楊絳的婚姻就是很好的例子。1942年底,楊絳創作了話劇《稱心如意》,一鳴驚人,名聲大噪。楊絳的成績讓錢鍾書既高興又慚愧。他對楊絳說:“我想寫一篇長篇小說。”楊絳欣賞丈夫的才華,決定全力支持他。為了讓錢鍾書專心寫作,楊絳建議他減少授課時間。收入少了,她就把女傭辭掉,自己學劈柴生火、燒飯洗衣做家務,經常把自己染成花臉,燻出眼淚。她盼著丈夫的書早日問世,心甘情願從十指不沾陽春水的富家小姐修煉成賢內助。錢鍾書每天寫完書稿,楊絳是第一位讀者,給了不少好建議。兩年後,《圍城》成功問世。在這段琴瑟和絃的感情中,楊絳付出了愛的行動和智慧。心中蘊藏愛,是用實際行動來證明的,真正的愛需要我們從自我的意願出發,付出足夠多的努力才能抵達。

第三,愛要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付出真愛的人,應該把愛的對象當作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發自內心地尊重對方的獨立和成長。畢竟,愛者和被愛者都彼此獨立,並不是對方的附屬品。

詩人紀伯倫曾寫下這樣的詩句:“你的兒女,其實不是你的兒女。他們是生命對於自身渴望而誕生的孩子。”我們不僅要把兒女當成獨立的個體,還要允許配偶也擁有獨立的空間。

對待愛情,著名主持人楊瀾曾說:“如果你把婚姻看作圍城,還天天蹲在門口看守著,那麼城裡的人就難免成了囚徒;如果你把城門的鑰匙交給對方,他留下來的原因是因為他願意,這圍城就成了遮風避雨的家,無論走多遠,他都會回來。”

真正的愛,彼此都葆有自我獨立性,各自進步,都積極追求人生價值。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關鍵詞三:恩典,也就是潛意識。心智的成熟離不開潛意識裡的指引,利用潛意識讓內心變得有力量。

當一個人還在乎別人說你什麼,那你一定也在潛意識裡認同別人說你的東西。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有人因為別人的讚揚而獲得自信,也有人因為遭受別人的辱罵而一蹶不振,更有人憑藉堅韌的毅力成就了一番事業,這都是潛意識帶給我們的力量。

如果我們想要變得氣場強大,內心越來越有力量,我們必須就要學會利用潛意識,因為最深層的潛意識就是我們內在的命運走向。

首先,潛意識能幫助我們解決人生問題。潛意識會通過夢境來傳遞信息,給我們啟示。即使我們的大腦處於清醒狀態,潛意識也會利用各種信息與我們溝通,幫助我們解決人生中遇到的問題。榮格說過,你的潛意識正在操控你的人生,而你卻稱其為命運。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夢的研究專家艾倫·霍布森說:“夢境,是我們最有創造性的意識狀態,在某個夢境中,混亂且自然的認知元素,會產生全新的信息結構和理念。”

比如,經典科幻鉅作《盜夢空間》導演諾蘭,就在訪談中提到,影片最直接的靈感,就來源於他的夢。愛因斯坦也曾自稱,夢對自己的發明幫助很大,相對論最初的靈感,也來源於小時候做的一個“星星夢”。

這些例子都是潛意識在發揮作用,它通過各種形式向人們傳達信息,給我們正確的指引,作者稱之為恩典,它能滋養我們的成長,促進成熟。

其次,偏離潛意識的意願會產生心理疾病。潛意識常常不請自來,人類的意識會對它產生排斥,所以我們經常對潛意識視而不見,甚至摒棄它,而這往往容易導致心理疾病。

以作者遇到的一個女病人為例,她追求完美,縱使她也會因為遇到問題而生氣,但她從來不肯表達憤怒,也拒絕承認她的情緒。久而久之,出現了輕微的神經分裂症。其實,潛意識是客觀真實的,不管人們如何掩飾,潛意識都會看清真相。偏離潛意識的意願,我們內心的感受會被壓抑,也會導致心理問題。

因此,我們要聆聽潛意識的指引,讓意識的自我接近潛意識的自我,發揮出潛意識的智慧。

我們在上文講到了聽從和偏離潛意識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我們再來看看,為什麼我們會抗拒潛意識?究竟是什麼阻礙了心智成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其實,抗拒潛意識是由於我們有著懶惰的天性,或者由懶惰產生的不自信。

懶惰是一種消極的力量。我們要克服懶惰,努力掃除心智成熟道路上的障礙。

我們每個人的身上都隱藏著無窮的潛能,猶如一位沉睡的“巨人”,等待我們用合適的方法去喚醒他。我們需要把心理暗示激發潛能比作用一把鑰匙開啟扇深鎖的鐵門,我們在嘗試利用潛意識來開啟我們隱藏在內心深處大門的時候,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培養一些習慣。

比如從現在開始,你先檢查一下你日常生活中不在意的話語,比如把那些‘不可能”、“辦不到”、“沒法子”“成問題”、“行不通”、“有困難”、“沒希望”等消極的話語統統扔掉,然後把你喜歡的積極話語寫在紙上,貼在牆上,最好記在心上,逐步運用在行動上。

比如,有一個老師講述自己曾經克服結巴的習慣,其實也是運用了潛意識的力量。多年前,他看到人就很緊張,說話就很哆嗦,為了改變這個習慣,他頭腦裡一次次演繹了自己沒有結巴說話的習慣,有一天,他無意中發現,他再次和別人說話的時候,這個習慣就已經真的建立起來。

相反,當我們抗拒了潛意識,而是與之妥協,產生懶惰心理,就是潛意識再強大也依然以失敗告終。宋代文學家王安石寫過一篇文章叫《傷仲永》。講的是宋朝有個叫方仲永的“神童”,5歲就會寫詩,而且達到了“指物作詩立就”的程度。按說,他長大應該才能出眾。但由於他的父親經常帶他到處炫耀會客,使他不能繼續學習,智力日益走下坡路,後來神童也逐漸變成了平庸之輩。由此可見,即使天資再高的人,如果後天不勤學苦練,也不會有多大的成就。

如果說天才是潛意識裡的定義,那麼成就天才夢想的是勤奮,就如魯迅說,世界上哪有什麼天才,我只是把別人喝咖啡的時間用在工作上了。

比如,郎朗的成功,如果是父親最初對於小郎朗的天賦定義,那麼如果沒有郎朗父親對於音樂的熱愛、用心陪伴、該打就打該罵就罵,以及那一次歇斯底里、以死相逼的要挾,這一切對於郎朗的觸動,讓郎朗勤奮練習,也就沒有今天郎朗的成功。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只需掌握3個關鍵詞


結束語:從現在開始,用自律、愛和潛意識一起敲開心智成熟的大門。

斯科特•派克說:真正的愛不是單純的給予,還包括適當的拒絕、及時的讚美、得體的批評、恰當的爭論、必要的鼓勵和有效的監督,這才是無條件而又有理智的愛。

人生苦難重重,路漫漫未有坦途。雖然人人都有規避問題和逃避痛苦的傾向,但我們的心靈依然渴望成長,渴望成熟帶來的快樂。

人生雖然是一場艱辛的致旅途,心智成熟的旅程也是相當的漫長,但是,通過少有人走的路,瞭解到愛的本質,以及如何去愛,學會獨立,找到真正的自我,終將抵達自我認知的更高境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