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植樹,是我國自古以來的一項歷史悠久的傳統。我國的人工植樹,歷史悠久,最古老的植樹傳說。

大約是陝西黃帝陵裡面的那棵“黃帝手植柏”,有接近5000年的樹齡。從此以後,各類種樹的事蹟開始出現在歷史典籍中。

先秦

《史記·周本紀》載:“周后稷,名棄……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成為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

儒家對於環境的理解也非常深,在《禮記》中便有記載:“孟春之月,盛德在木”。春天植樹造林,是最有道德的行為。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孟子也在書中寫道:“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便是告誡人們對於森林資源的可持續性利用。

而且在《周禮》還記載春秋時期設立了一個叫做“山虞”的官職,主要負責的就是對森林資源的規劃以及相關規定的制定,號召官員和百姓種樹。這是我國曆史上最早的“林業部長”。

秋時期管仲就制定了“能樹百棵使繁袞者,置之黃金一斤,直食八石也就是。”的獎勵規則,意思是說你只要能種植一百棵樹並生長繁茂,即可獲得一斤黃金加八石糧食的獎勵。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秦朝

秦朝時實施“管山林之饒”,就是管控國家的山林。秦始皇對植樹也是非常的重視。在修建直道的時,就規定每五十步就必須種植一顆樹木,這個在秦朝咸陽宮殿舊址出土的《車馬圖》中就有詳細的圖畫描繪。

《史記》司馬遷同樣有描述:“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慄;蜀、漢、江陵千樹橘;淮北、常山已南,河濟之間千樹萩;陳、夏千畝漆……此其人皆與千戶侯等。”

漢朝

《漢書·賈山傳》中也有記載:“秦為馳道於天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江湖之上,濱海之觀畢至。道廣五十步,三丈而樹,厚築其外,隱以金椎,樹以青松”。這也是是我國最早“道路綠化帶”雛形。

公元前161年,漢景帝頒佈勸農桑詔,《漢書·景紀》記載: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飢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間歲或不登,意為末者眾,農民寡也。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這種勸百姓植樹的詔令在漢文帝、漢景帝時頒發了9次之多。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隋唐

隋煬帝下揚州時曾詔諭民間在運河兩岸栽柳,還賜柳樹姓“楊”。所以後來人們習慣稱柳樹為“楊柳"。

古代傳奇小說《開河記》記述,隋煬帝登基後,下令開鑿通濟渠,虞世基建議在堤岸種柳,隋煬帝認為這個建議不錯,就下令在新開的大運河兩岸種柳,並親自栽植,御書賜柳樹姓楊,享受與帝王同姓之殊榮,從此柳樹便有了“楊柳"之美稱。

唐人更是喜愛植樹。唐太宗李世民曾手植銀杏,現在還保留在西安市長安區終南山下的古觀音禪寺。

唐代還規定,王公的“永業田”裡必須種上一定數量的樹木;凡驛站與驛站之間,都要種上道樹。開元年間,還下令各地在通衢兩旁都種上各種樹木,以廕庇行旅。

柳宗元不僅是一位大詩人,還是一位親自種樹、並對種樹很有經驗的封建官吏。《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中,對種樹的描述更具體:

手種黃柑兩百株,春來新葉遍城隅。

方同楚客憐皇樹,不學荊州利木奴。

幾歲開花聞噴雪,何人摘實見垂珠。
若教坐待成林日,滋味還堪養老夫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這並非是詩人的藝術誇張,韓愈《柳州羅池廟碑》中,對柳宗元注重修整市容、種植樹木花草的事蹟均有記載。柳刺史不但親手種樹,對種樹還很有經驗。

“能順本之天,以致其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築欲密”。這些話,是他對種樹能夠成活並生長良好的深切體會。

宋朝

宋時,還將植樹寫進了律法中,《宋刑統》有記載:“凡墾荒植桑棗者,不繳田租”。

朝廷將百姓劃分了五個等級,每個等級都需要按規定種植相對應的數量植被,否則會受到懲罰。

而地方官在治理政務時,若治下植被情況良好的話,在升遷時還能獲得一定程度上的優待。而針對砍伐樹木的人,同樣會受到相對應的懲罰,以此來維護國內的環境狀況。

元朝

元朝時頒佈《農桑之制》,其中第十四條規定:每丁歲種桑、棗二十株。土性不宜者,可種榆、柳等。

元朝立法規定:每人每年需要種桑樹、棗樹20棵,如果土性不宜,可改種榆、柳。此外,他要求級官吏督促實施,如失職或申報不實,須按法律論罪。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明朝

如果有人排“帝王種樹排行榜”的話,明太祖朱元璋當居榜首。出身農民的朱元璋深知樹木對農民、對環境的帶來的好處,因此將植樹作為恢復經濟發展的重要政策之一。

《大明律》中便有詳細記載,“凡農民田五畝至十畝者,栽桑、麻、木棉半畝,十畝以上者倍之。”種植樹木到一定量的農民都會的得到相當大的優惠政策,反之不參與植樹、肆意砍伐樹木的人也會有相對應的懲罰。

這裡有個關於朱元璋種柿樹的小故事。據《燕京時餐記》載,明代開國皇帝朱元璋少年家貧,經常捱餓。有一天,已經兩天沒飯吃的朱元璋走到個村莊,看到一棵柿樹正熟,就摘下了些果子美餐一頓。

後來,他當了皇帝,忘不了柿樹的功勞,還念念不忘植樹造林,於是下令有五畝至十畝地的人,要種柿、核、桃、棗;還下令安徽鳳陽、滁縣等地百姓每戶種兩株柿樹不種者要罰。從此,安徽等地廣種柿樹。

古代沒有植樹節 ?但不妨礙古人有一顆愛種樹的心…

朱元璋鼓勵利用荒山閒地造林,實行“免稅”政策,樹木成材後歸種樹者。而對於砍伐、偷盜樹木者,一律治罪,絕不手軟。

在他推動下,大明朝種樹成風,全國種樹規模在10億株以上,僅南京鐘山一帶就種了50餘萬棵梧桐樹、棕櫚樹,他自己也由此獲得了“種樹皇帝”的雅號。

清朝

到清朝時期,在前朝各朝代的積累下,綠化面貌早已基本成形。清朝建立後,清皇帝依然要求地方官員勸諭百姓植樹,禁止非時採伐和牛羊踐踏及盜竊之害。

大家還知道什麼關於種樹的歷史故事,可以評論分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