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軍事強國來說,敵方航母就是海上移動棺材,你怎麼看?

河上舟


不用說太多虛的,這事兒問問蘇聯/俄羅斯人或者看看俄羅斯的情況,就很清楚了,畢竟這話是蘇聯人自己說的。當年赫魯曉夫直言:“在火箭、導彈、核武器時代,航母是什麼,發展那個東西幹什麼,航空母艦就是活動著的靶子和浮動著的鋼鐵棺材、死亡棺材”。

可惜的是,蘇聯人自己說過話,被自己後來的航母發展之路無情“打臉”,從1962年開始研製的“莫斯科”級直升機航母(反潛巡洋艦)到“基輔”級航母,再到“庫茲涅佐夫”號航母,最後到蘇聯航母集大成者“烏里揚諾夫斯克”號核動力航母,無論是排水量,還是艦載機配置還是航母的使用方式、設計概念,越來越脫離“航母無用論”,越來越像美國航母,所以脫離時代、技術能力、國情等條件談航母無用論都是無稽之談。

航母是否真的無用?

當年蘇聯為何會提出“航母是浮動的鋼鐵棺材”這一說法,其實並非真心覺得航母無用,只不過是在某些方面弱勢一方的宣傳用語,也是“非對稱作戰思想”的早期體現。蘇聯放棄在與美國有巨大差距的航母研製(包括大型水面艦艇)嗎,轉而將資源傾斜到核導彈、核潛艇上面,只能說是迫於現實條件的無奈之舉。

自二戰期間,美國在航母研製、建造和使用方面確立無可撼動的霸主地位之後,世界上已經沒有國家能在這一領域內與美國一較長短,而差距更大的則是關於航母的作戰經驗、未來體系和軍事理論(您都沒用過,哪裡還談的上航母理論。用過的國家非殘即廢,英日法等)。

另外一點,作為二戰的主要戰勝國,美蘇兩國瓜分了德國的導彈技術遺產,可以說美蘇兩國在導彈研製方面處於同一起跑線上,而在航母研製領域蘇聯則與美國有著幾十年的差距,甚至是成年人和還沒走路小孩之間的差距,換做你是蘇聯領導人,你是有信心在被甩出幾條街的航母領域趕超美國,還是在幾乎同一起跑線的導彈領域超越美國?

所以冷戰開始後,美蘇兩國的對抗思路很清晰:美國在航母方面有巨大優勢,當然要把過去的優勢繼續維持,優先發展航母,導彈也不落下;蘇聯在整個工業、技術和經濟方面處於劣勢,當然要好鋼用在刀刃上,選擇與美國技術差距不大的導彈工業優先發展,無力再兼顧航母的發展,所以索性就不發展大型水面戰艦了。當然,這裡面還有許多其他的複雜原因,這裡只是大概論述。

可以說蘇聯人的“導彈無用論”在一定時期內,還是起到積極作用的,至少蘇聯在導彈方面投入的資源遠大於美國,所以當蘇聯第一枚洲際彈道導彈SS-6可以威脅到美國本土的時候,美國還在玩中程彈道導彈“雷神”。但是,“非對稱優勢”僅僅是弱勢群體在還弱的時候自保的良方,這和後世什麼“彈道導彈打航母、區域拒止戰略”都是一個路數,當你國力上升、技術增強的時候,能攻誰願意守,能正面碾壓誰願意彎道超車?所以隨著七十年代以後蘇聯逐漸在美蘇爭霸中處於優勢地位後,蘇聯人自己當然的就放棄了“航母是鐵棺材”的思想,自發的開始發展大型水面戰艦、載機巡洋艦甚至是核動力航母,畢竟能到你家門口巡弋比在自家門前花圈防守有意義的多。

航母還是有用的

所以除了一些資源和潛力有限的小國以外,發展航母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所謂的“航母無用論”只不過是基於以下原因的考量而已:1、經濟(經費)有限。2、技術實力差距太大。3、缺乏大型艦船建造能力。但凡這幾點都滿足的國家,無一不像成為航母擁有國(內陸國除外)。甚至有些國家本身軍費及其緊張,東砍西湊的也要維持航母項目,比方說英國和法國;亦或者當今真正的強國又有哪個沒有航母,比方說五常;又或者但凡有點能力的二梯隊國家誰又不做航母夢,削尖了腦袋想成為航母國家,比方說日本和印度。難道說這世界上最強的幾國造航母都是為了面子,還是說這些國家的戰略決策者都明知航母無用還要硬造?


結果不言而喻,就現階段而言,當一個國家有能力縮短航母技術差距。並且具備大型水面艦艇建造能力(或者有渠道可以採購)時,無一不會將目光投向航空母艦,因為想要成為世界強國或者有影響力的國家,建設一支藍水海軍是最起碼的要求,這樣才能夠將你的利益鏈條延伸到你想去的地方。至於從技術手段來講,航母從來都不是什麼鐵棺材,反航母永遠都比航母編隊打你要難的多。


裝備空間


不可否認,航空母艦卻是是現代海上絕對實力的象徵,一支航母戰鬥群所包含的力量一般包含有:1艘航母攜帶近百架各型艦載機以及足夠的彈藥,4-5艘驅逐艦或者巡洋艦,1艘反潛艦,1-2艘攻擊型核潛艇以及1艘綜合補給艦。

所以,經常有說法稱一支現代化航母戰鬥群的戰力堪比一箇中等國家海軍,但是也只能與一箇中等國家海軍相提並論,再往上就夠不到,而且航母戰鬥群的打擊半徑一般只有1000公里,如果發其攻擊所要面對是整個國家的海空軍的全部力量。

好像軍事專家張召忠經常提到,美國三艘航母戰鬥群齊聚一個地區,就有很大的可能美國要發其一場戰爭,但步武看來這種說法也只是對小國來說如此,對軍力排名前五的軍事強國來說,三支航母戰鬥群的軍事力量還是不夠的。

假設3支現代化航母戰鬥群要對一個軍事強國發其進攻,至少要進入該國1000公里左右的距離範圍。以中俄為例,兩國都有1000架以上的三代機,50艘以上的潛艇,數十艘以上的驅護艦、巡洋艦,以及足夠數量的反艦導彈和防空系統,而且有本土作戰優勢,3支航母戰鬥群怎麼打?

雖然步武此前講述要擊沉一艘航母是非常困難的,但對全球排名前5的軍事強國來說,敵方航空母艦雖不至於毫無意義,真要打起來的話還是完全可以應對的!

以1982年的英阿馬島戰爭為例,昔日的日不落帝國派出3.5萬人兵力,包括2艘航母在內的艦艇114艘,作戰飛機68架,直升機196架,但就這樣比幾支航母戰鬥群都要強大的陣容,在應對並不是軍事強國的阿根廷也沒有討到多少好處。

總之,步武認為雖然航母是進攻型武器,且戰鬥力非常強大,但就戰略威懾而言不如彈道導彈核潛艇。航母戰鬥群最大作用就是可以將戰火引到本土之外,以及維護國家在海外的利益。


天下布武


航母確實是鐵棺材。只不過想要航母成為鐵棺材,你需要把核彈扔到它的頭上。

這樣問題就來了:

1,你得有核彈。

2,你得有把核彈扔到航母頭頂的工具。

3,你敢嗎?

這三步,缺一不可。而且每一步都比登天還難。

迄今為止,把敵方航母變成棺材,距離這個目標最近的是當年的蘇聯,在古巴導彈危機的時候。他做到了前2步,做不到第3步。而嘲笑航母是鐵棺材的,恰恰就是蘇聯人,以赫魯曉夫為代表。他們認為導彈萬能、核武器萬能。經過古巴導彈危機的檢驗,蘇聯人知道自己錯了。核武器是萬能,但你敢不敢用,是個大問題。美國海軍以航母為核心的編隊,壓制蘇聯的艦隊,處於絕對優勢。蘇聯手裡只剩下一張牌:核彈。美國人手裡也掐著一張牌:核彈。問題是輪到蘇聯人出牌了。你敢不敢出?不敢。

蘇聯人在古巴導彈危機裡才算徹底認識到航母的價值:多一張靈活的王牌,儘管跟核彈比,它是小王。所以在那以後,蘇聯人也開始大力準備自己的航母。

航母是小王,核彈是大王。打牌的人肯定先追求把大王抓到手,擁有核彈。有了大王,再想辦法抓小王。中美英法俄,都有航母,但前提是都有核彈。即便是印度,對核彈也是覬覦了幾十年。有了核彈做支撐的航母才有力度。你有大王,就沒人敢炸你的小王。美國航母在全世界耀武揚威,那得是有俄亥俄級核潛艇在水下做默默的後盾。你敢動我航母,我讓你亡國。

五大國都有航母也都有核彈,誰家的航母被擊沉,都會用核彈反擊。這樣一來。敢不敢把敵方的航母變成移動的棺材,就成了問題的關鍵。

以美國航母為例,它有宙斯盾戰艦護航,有核潛艇和戰鬥機在打前鋒。它的防禦半徑是1000公里。你靠近它1000公里,它就能打你了。而現在常規的反艦導彈的射程也就是在300公里之內。現在有哪個國家的戰機、軍艦能從1000公里衝到300公里,向美國艦隊發射導彈?

面對反艦導彈,航母編隊的戰鬥機可以攔截,宙斯盾的中遠程防空導彈可以攔截,近防炮可以攔截。即便是一支單航母編隊,你想靠近它航母,也得打出200枚反艦導彈。想擊中航母,怎麼也得300枚。而以航母的體量,挨5枚反艦導彈是絕對沉不了的。

現在有哪個國家有能力派軍艦、戰機衝到美國航母編隊的300公里之內,發射300枚導彈?而且這還是打一艘航母。

想把美國的航母變成海上移動棺材,目前看也就是東風21、東風26有希望。但這裡有個前提,得在中國家門口。東風21、東風26屬於手裡多了一張二王牌,介於大王小王之間。你要是拿航母打我,出小王,我就拿東風21、東風26還擊,出二王。剩下的就輪到你考慮,該不該出大王炸了。中國也有核彈,掐著大王沒出,你這王炸有沒有勇氣出?

除了東風21、東風26,應該沒啥常規辦法把航母變成移動棺材了,只剩下核彈一條路。

然後就回到開始的問題,你怎麼才能有核彈,想徹底癱瘓航母,怎麼也得百萬噸級的氫彈。你怎樣把核彈扔到航母頭頂,還得保證中途不被攔截。敢嗎?

即便是以中國的航母為例,哪怕只有一艘,加上4艘055,4艘052D,扛住100枚反艦導彈的攻擊,問題也不不大。能向中國一次打出100枚反艦導彈的國家也很稀缺。

用一句話總結這個問題就:航母非常非常難打,你也不敢打。


銳度何老師


航母在軍事強國面前是“活棺材”這種說法過於絕對,即便是對俄羅斯、英、法這樣的世界軍事強國來說,以航母為核心的海上作戰編隊也會是非常難以應對的對象,尤其是在遠離大陸的地區發生對抗時,航母是具有決定性作用的艦艇,意義重大。


航空母艦是各軍事強國竭盡全力都要發展的裝備,怎麼可能沒意義?!

說到航母,肯定少不了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擁有超強海上力量的美國。美國現役11艘大型核動力航母,90艘宙斯盾巡洋艦/驅逐艦、70餘艘核潛艇以及數以千計的艦載機等,航母已經成為美國強大軍事實力的象徵,如果航母沒有意義的話,美國也不會每年花費數以百億計的龐大經費維持航母規模了。對於軍事強國來說,敵方航母的作用大小要看具體的作戰環境來看,分為兩種情況:

航母以成為美國強國軍力的象徵

1)敵方航母編隊抵近本國近海作戰:做個假設,如果美國派出3個航母戰隊群抵近俄羅斯遠太平洋艦隊進行攻擊的話,基本沒有取勝的必然把握,也能夠將俄羅斯遠東地區包括太平洋艦隊在內的軍事目標造成重大毀傷。當然,臨近俄羅斯本土,俄羅斯可以依靠其龐大的岸艦導彈、航空兵部隊以及陸基地地導彈部隊對俄航母進行打擊,雖然美國航母戰隊群可以搭載有200餘各型作戰飛機,但與具有地利優勢的航空兵和導彈部隊來說,完全佔不到優勢。因此,即便是3個大型核動力航母戰隊群,在去對方近海對抗“五常”這樣的軍事強國時也很難佔到便宜。


近海作戰,陸基作戰飛機作用非常明顯
軍事強國一般裝備有大量各種重型反艦導彈,航母是“重點照顧”對象
就算是3艘核動力航母的大編隊,在軍事強國近海作戰也佔不到大便宜

2)與敵方航母在遠洋作戰:毫無疑問,以美國海軍的實力,即便是全球其他所有國家的海軍力量聯合到一起也未必能夠戰勝美國海軍,因此,別說一個軍事強國,就算把俄、中、英、法四國的所有海上力量聯合起來,如果在太平洋腹地與美國海軍航母編隊對戰,取勝的可能性也很小!因為在遠洋作戰,具有航母優勢的國家能夠奪取交戰海域的制空權,現代海上對抗掌握制空權就佔據了制勝的先機,俄、中、英、法四國也就只有4-5艘航母(其中半數還是不怎麼好用的),美國海軍只需要出動1/3的航母就足以在遠洋對抗中佔據上風!


缺少航母的艦艇編隊,在遠海作戰中只有“捱打”的份兒
現代級驅逐艦雖然號稱“航母殺手”,但沒有空中掩護,也發揮不出太多作用!

雖然擁有航母最多的美國並沒有對類似俄、英、法這樣的世界軍事強國“動過手”,但並不是說航母對於軍事強國沒有意義,畢竟目前的全球的大環境還是和平發展,雖然局部地區衝突中各軍事強國也會有利益紛爭,但還遠沒有到全面開戰的程度。如果放開了手腳開展,美國海軍憑藉航母編隊的優勢會佔據勝利的主導權。
未來一段時期內航母仍然是
海上對抗的核心,也是軍事強國必備的裝備之一!


威吶解析



聯合防務


航母不僅是大國控制海洋軍事重器,也是顯示大國存在和發揮重大影響的政治工具。
(美國雙航母戰鬥群)

(過去就有一個形象說法;美國總統半夜被喚醒,手下告訴他世界某個地區軍事緊張局勢升級或爆發戰爭,該咋辦?總統會下意識詢問,美國的航母戰鬥群在哪裡?馬上派去!)

(法國“戴高樂”號航母戰鬥群)

這就是聯合國“五大領導”發展配置航母的重要原因。還有少數國家玩航母,只是玩“五常”國家的淘汰貨而已。


(中國“遼寧”號航母戰鬥群)

航母單單作為一款武器有用嗎?

對擁有空天海一體作戰國家,可用密集的導彈和魚雷鎖定這個龐大的笨重目標實施攻擊,說它是海上“移動棺材”有很大可能。但是,具備這樣攻擊能力的的國家幾乎就是聯合國“五常”等寥寥可數幾個,如同他們會迴避打自我毀滅的核戰爭一樣,它們也會迴避攻擊航母或相互打航母大戰。

(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戰鬥群)

對於世界絕大多數軍事弱國,航母就是真老虎。它可以呆在海上用艦載機攻擊80%國家的首都,而對手無法突破它無形的防空“天網”,只能望洋興嘆。

喜歡探索新軍事變革的美國,曾經鼓吹“航母過時論”,說航母在未來戰爭中生存率太低,且費效比也太低,應該發展巨型“導彈船”取代。現在看來,那是忽悠,還是航母好用!


諶人



大型核動力航空母艦是美國軍事力量的標誌性表現。沒有任何其他可供美國作戰人員使用的作戰系統能夠在不需要附近的陸地基地行動的情況下,一次進行如此多的進攻重拳達數月之久。結果,目前美國的11艘航母不斷受到地區指揮官的需求,以至於延長海外作戰成為常態。

沒有人真正懷疑大型航母的效用。沒有什麼比他們更好的了,美國是唯一一個擁有一支可以隨時保持三艘或更多艘航母持續部署的國家。然而,自冷戰結束以來,有兩個問題一再出現,這導致至少一些觀察家質疑為什麼航母是美國海軍艦隊的核心。一個問題是它們花費太多,另一個是它們容易受到攻擊。



成本問題只是謠言。建造、運行和維持海軍所有航母的費用只佔美國預算的1 %的一小部分,而且沒有人能提供一個可信的替代方案來在航母不在的情況下實現美國的軍事目標。反對者稱航母比他們看起來更貴,因為準確的會計將包括護航艦艇的費用,但事實是,如果海軍不得不在沒有航母的情況下對抗衝突,它將需要更多的護航艦艇。


脆弱性問題更難解決,因為在一艘價值100億美元的軍艦上搭載5000名水手和60多架高性能飛機,創造了軍事專家稱之為非常“有利可圖”的目標。幹掉一艘航母對美國的對手來說是一大成就,對美國軍隊來說也是一大挫折。然而,任何對手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況下實現這一目標的可能性幾乎為零。這是不會發生的,這裡有五大原因。

大型航母速度快且有續航幾乎無限。主導當前美國艦隊的尼米茲級航母,比如將取代它們的福特級航母,是有史以來最大的戰艦。他們有25層甲板,高度為70多米,排水量為10萬噸。數百個水密艙和數千噸裝甲,沒有任何常規魚雷或炸彈可能會造成嚴重損壞。因為航母在部署時一直在以每小時30節的速度移動,速度足以超過潛艇,所以很難找到和跟蹤它們。對手發現後不到30分鐘,航母可能在其中活動的區域已經擴大到2000多平方公里;90分鐘後,它已經擴展到100000多平方公里。

/<font>

航母的防禦是令人生畏的。美國航空母艦裝備了廣泛的主動和被動防禦,以抵禦低空巡航導彈和敵對潛艇等威脅。其中包括一系列高性能傳感器、雷達制導導彈和每秒發射50發炮彈的20毫米多管近防炮。由60多架飛機組成的航空母艦包括一個預警機中隊,該中隊能夠探測到遠距離接近的威脅(包括雷達潛望鏡),以及裝備用於反潛、反艦和反水雷的直升機。所有航母的防禦傳感器和武器都通過船上指揮中心聯網,以便對敵人採取協調行動。


/<font>

航母通常作為“航母戰鬥群”的一部分進行部署,該“航母戰鬥群”包括裝備有宙斯盾作戰系統的多艘導彈戰艦。宙斯盾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空中和導彈防禦系統,能夠擊敗所有潛在的空中威脅,包括彈道導彈。它與美國水面戰鬥人員的其他攻擊和防禦系統有關,這些系統可以擊敗潛艇、水面艦艇和水雷,或者攻擊引導攻擊導彈所需的敵人傳感器。與航空母艦艦載機相結合,這些戰艦可以快速發現追蹤攻擊敵人系統。航母戰鬥群通常包括一艘或多艘能夠擊敗水下和水面威脅的隱形攻擊核潛艇。


/<font>

海軍戰術最大限度地提高生存能力。儘管美國航空母艦受到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多層防禦的保護,但當部署在潛在敵人附近時,它們不會冒險。它們的作戰策略已經發展到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同時仍能發揮進攻優勢,這是它們生存的主要原因。例如,美國海軍通常不會在可能布有水雷的地區作業,直到該地區被徹底清除。它將傾向於呆在開闊的海洋中,而不是進入封閉的區域,在那裡,臨近的威脅很難辨別出來。它將繼續移動,使敵人的瞄準複雜化。它還將使用從海底到低地球軌道的其他系統的鏈接來實現詳細的態勢感知。


/<font>

新技術正在加強航母防禦。儘管人們對航空母艦面臨的新威脅有很多猜測,但美國海軍還是大量投資於旨在應對這些危險的新的攻防技術。近年來最重要的進步是將一個地區的所有海軍設施聯網,以便傳感器和武器能夠發揮最大的作用。像海軍綜合火力控制-反空襲計劃這樣的計劃將每一個可用的作戰系統連接在一個無縫、快速反應的防禦屏幕上,很少有對手能夠穿透這個屏幕。從隱形戰鬥機的滲透偵察能力到艦載干擾系統,再到擾亂尋的導彈制導系統的先進暗器,許多其他的進步正在被引入。


/<font>

航空母艦生存能力的底線是,只有少數幾個國家能夠可信地對美國最有價值的戰艦構成威脅,除非使用核武器,否則這些國家都不可能擊沉一艘。儘管海軍已經改變了戰術,以應對快速反艦導彈的擴散和中國在西太平洋日益增強的軍事實力,但大型航母仍然是美國武器庫中最安全、最有用的作戰系統之一。由於核能推進所提供的無限範圍和靈活性,它們很少有地方不能去執行美國的利益。按照海軍正在投資新的作戰技術的速度,這在未來幾十年內很可能會保持不變。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把航母稱為海上活棺材這種說法是存在的。據傳,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都有過這種言論。他們這樣說我覺得有以下幾個原因:

一是當時蘇聯已經研製出核武器。並實現了核武器的小型化和遠程化,也就是說已經有了能攜帶核彈頭的導彈。

二是當時蘇聯人在戰略核潛艇方面具有較大的優勢。認為只要發展和使用好了核潛艇,對付美國人的航母編隊是沒有問題的。

三是就當時航母的技術發展水平來講,蘇聯遠遠落後於美國。不僅僅是技術水平落後,在使用航母的戰術方面也是明顯落後於美國。因為在二戰期間,美國人有幾十艏航母。大家非常熟悉的切斯特·威廉·尼米茲,二戰時期美軍太平洋戰場上的最高指揮官,指揮了珊瑚海、中途島、所羅門群島、萊特灣等海戰。所以美國人有豐富的航母實戰經驗,蘇聯人這方面就差多了。

四是這可能是前蘇聯領導人一種戰略上的說法。毛澤東還說過,你打你的原子彈,我打我的手榴彈呢?毛澤東不重視發展核武器嗎?很顯然不是。蘇聯人在戰術上還是重視航母的,在前蘇聯海軍司令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的領導下,也是發展了必要的少量航母。

五是經濟方面的原因。發展航母要花大量的錢,當時蘇聯人不大力發展航母,也是囊中羞澀,一種藏拙的戰術。

六是這是一種非對稱發展武器裝備的思路,戰略指導上有可取之處。並且這種戰略思維模式對別的國家是否發展航母是有啟示和引領作用的。

現在我們再分析一下航母到底是不是海上活棺材?

一件武器有沒有用,要看在誰的手上。大家都熟讀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同樣是一根打狗棒,在黃蓉手上跟在郭靖手上能一樣嗎?同理,航母編隊也是一樣的,在美國手裡跟在朝鮮人手裡能一樣嗎?

另外,要看是攻擊強國的航母還是中等強國的航母。美國的航母編隊有多重預警系統,天上有衛星、空中有預警機、水面有艦載預警雷達,水下有聲納系統,導彈要突破是很困難的,所以對美國來說,他們的航母是相對安全的,不存活棺材之說。反之,別的國家就不好說了。

以上是我的看法。


止戈軍是我


這就有點純屬誤導民眾了,即便是美國想要擊沉俄羅斯的航母恐怕自己也要掉層皮,反之俄羅斯付出的代價可能會更大。不過這得在沒有任何“意外”情況的前提下,否則背不住毛熊的戰機飛行員多喝了二兩伏特加打個盹一醒,咦?下面怎麼是鷹醬的航母,剛好曬太陽的白頭鷹抬頭一看,哇!好像不是自己的飛機耶。

賤賤的白頭鷹確實是一隻好“禽獸”

美國常規軍事實力要強於俄羅斯很多,實際上世界其他國家的航母都無法與美國的相提並論,更不用說編隊戰力和艦載機力量了,敢和美國硬碰硬的有,但並不意味著願意,包括藍星所有的國家都不會希望與美國開戰的。

假設俄羅斯的一支航母編隊要去襲擊美國,美國有許多辦法會讓它沉在大海,拋開一萬種狀況,美國可以同時派三艘航母去應付俄羅斯的一艘航母,這就是軍事力量上的絕對碾壓,但是這可不代表俄羅斯航母只是一塊坐等戰敗的“棺材板”。運氣好了能拼掉對方一艘航母,不能再多了,因為即便除去防禦火力航母也不是那麼容易被擊沉的,運氣不好自己重傷或被擊毀,當然出現奇蹟的可能性也有,但是微乎其微。

對於美軍而言反制其他航母的最好辦法就是動用自己的航母

雖然美國的航母可以橫霸海洋世界,但是有些地方的領海它是不敢去造次的,這就類似於坦克與單兵反裝甲導彈一樣,不對稱作戰催使著不對稱武器的出現。沒有強大航母力量的國家還是可以有許多打掉航母的武器,潛艇、超高音速反艦導彈甚至核魚雷,都是航母的巨大威脅,當然還有反艦彈道導彈,我想美國不會拿著自己航母的命運來一賭導彈的性能。

反艦彈道導彈的射程大約剛好是航母作戰半徑的2倍,問一下鷹醬哭不哭。

俄羅斯在反航母這一方面還是比較上心的,除了攻擊型核潛艇還有聞名於世的“航母殺手”光榮級導彈巡洋艦,它裝備的八座雙聯裝超高音速反艦導彈仍是強大的反艦利器。裡面裝載的導彈射程可達數百公里,即便是常規彈頭也只需一枚就可以將一艘萬噸級戰艦送入海底,所以美國看到光榮級巡洋艦也會心裡發毛。(不過我還是想說在沒有空中優勢的情況下還是歇歇吧)

這也算是非對稱作戰的無奈

最後剩下的就是空軍博弈了,轟炸機、戰鬥機掛載反艦導彈進行你來我往的攻擊,輸贏全交給信仰就好。所以美國的航母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更不是棺材板,它具有實質性的震懾力和打擊力。雖然可以不必害怕,但是不能停下腳步發展,騎著毛熊過河,抓著鷹醬爬山,這沒什麼不好的,能發展起來就是“硬道理”。

真正有實力的不需要秀,哪裡發生戰爭都能看到它影子的人就是。

可能對於美國來說這算是一種寂寞,所以唯恐天下不亂,然後“世界警察”,大家都懂得。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您的交流與觀點,謝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元芳你怎麼看?說實話這個也得分情況來看,航母也是分三六九等的,這個世界上有在港口趴窩當旅遊景點的泰國“差克里·納呂貝特號”航空母艦,說實話這可不就是個海上棺材麼?而像美國的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核動力航母,你能說它們是海上移動棺材?這個問題我們得這麼看。


(泰國航母因為缺乏艦載機而淪為旅遊景點,真是航母的恥辱啊)

一艘航母如果沒有強大的艦載機和完整的護航編隊,那麼戰鬥力就會大為縮水甚至失去戰鬥力,泰國航母就是典型的例子,而如果你的艦載機太弱,打擊距離還沒有敵人的反艦導彈遠,那麼很可惜,只要被找到,你也是個活靶子,這個反面例子就是英國人在馬島戰爭中的“無敵級”航母,它所搭載的鷂式艦載機在垂直起降時打擊半徑只有94千米,滑跑起飛時最遠打擊半徑也不過400千米,而在這種距離之下,阿根廷人通過空中預警機和戰鬥機的密切配合完全可以上演擊沉“謝菲爾德號”的好戲,如果不是法國人卡脖子,這場戰爭的勝負還真的很難說。



(英國無敵號航母和搭載的小短腿鷂式艦載機)

所以說航母強不強,是不是棺材並不是一艘航母決定的,而是由整個作戰體系決定的,在這一方面美國人就做的很好,在防空上,美軍尼米茲航母不僅自身搭載了E2C艦載固定翼預警機,在阿利伯克級驅逐艦上還有強大的宙斯盾防空系統,而自身的F/A-18艦載機也擁有800公里的打擊距離和不錯的制空作戰能力。而對付水下威脅,尼米茲級航母不僅配備了6架sh60反潛直升機,水下還有兩艘洛杉磯級攻擊型核動力潛艇護航。


(美軍尼米茲戰鬥群)

在這樣的密集大縱深防空反潛網絡保護下,要想打擊到美軍航母戰鬥群,除非你發展出與美軍勢均力敵的航母戰鬥群,目前這個世界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有這個實力。而如果使用導彈突破這麼密集的防空網絡,並能在1500公里外進行有效打擊的國家有幾個呢?很明顯,就算是英法德日這些傳統軍事強國也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航母對於普通的軍事強國來說也是巨大的威脅,並不是什麼所謂的移動棺材。


所謂的航母是移動棺材這句話是當年的赫魯曉夫同志說的,因為這位哥是導彈萬能論的忠實粉絲,信奉在反艦導彈的飽和打擊下,航母的防空系統最終會崩潰,直到整個航母戰鬥群被摧毀。


而這種戰術從理論上來說是具備可行性的,當然了,首先你得建立一個覆蓋全球的衛星偵查網絡,不然航母全世界跑,你怎麼知道它跑哪兒去了,確切座標和航速是多少?然後你還得有一款打擊距離超過1500千米,精度精確到米級的大威力反艦導彈,只有這兩者完美配合,你才有可能獵殺航母,而世界上只有蘇聯和我軍有能力和財力並實際發展了此類裝備,目前的東風21FD和東風26系列快遞就是典型代表,不過沒有經過實戰,一切都不好說,美軍航母到底是不是移動棺材,只有打完了才知道,因為目前能粉碎美軍航母神話的國家只有我們,也只能是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