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菇菌種哪裡有?怎麼種?

福泉五金


你好,我是一個三農領域創作者,針對你的問題,我希望我的分享和觀點能幫助 到大家:白玉菇的種植和生長過程。

一、形態特徵

白玉菇子實體叢生,每叢30—50株不等,菌蓋直徑2—5釐米,幼實半球型,後漸開展,蓋面平滑,蓋緣平或微下彎,稍波狀,質韌而脆,菌柄中生,圓柱形。長3—9釐米,白色或灰白色,粗0.5—3.5釐米,多數稍彎曲,中實。

營養需求

白玉菇屬於木腐菌,人工栽培時玉米芯、棉籽殼、玉米粉、麥麩或米糠、黃豆粉、石灰、植物秸稈粉等都能用作主要培養基質,能滿足它對炭源和氮源的需求,有明顯的增產作用。

二、環境條件

1、溫度

溫度是影響白玉菇生長最重要的因素,菌絲在5—30攝氏度之間都能生長,以20—25攝氏度最適合,25—30攝氏度時菌絲也能生長,但比較細弱,超過30攝氏度菌絲生長不良,35攝氏度以上高溫,持續兩小時菌絲就會死亡。

2、水分

水分也是白玉菇生長必須的條件,菌絲生長基質含水量以60%—70%為好,低於50%菌絲生長緩慢、稀疏、易衰老,含水量高於75%,菌絲生長緩慢或不生長。空氣相對溼度75%—90%。

3、光照

白玉菇是需光性真菌,一般以300—500勒克斯為好,光線超過500勒克斯菇蕾容易枯萎、死亡。

4、空氣

要求空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在0.03%—0.2%之間,濃度小於0.03%或大於0.2%時,菌絲生長緩慢甚至停止生長。三、菇房要求

白玉菇雖然營養豐富,但是生長週期長,栽培的難度也比較大。從接種到採收需要110天的時間。在這110天裡,白玉菇對菇房的溫度、溼度、光照、通風條件等都有非常嚴格的要求,首先就是菇房的牆壁和菇床必須是防水材料,這是因為白玉菇的種植環境溼度很大。其次每層菇床上安裝日光燈,保證白玉菇生長需要的光照,另外菇床上部安裝加溼器和空調機,在菌床上安裝溫溼度感應器,保證白玉菇生長所需要的溫度和溼度。牆面安有排風扇,保證空氣流通。

四、母種製作

母種培養基製作和其它菇基本相同,接種和消毒方法也一樣。

接種母種用的白玉菇生長期要在25天左右,品質優,長勢好,菌柄長不小於5釐米,菌蓋直徑不小於3釐米,只有這樣的白玉菇才能生產出優良的母種。

接種時用酒精棉擦拭白玉菇表面,除去髒物,在菌柄和菌蓋連接處切割一小塊白玉菇組織,白玉菇組織先用75%的酒精擦拭消毒,在用蒸餾水沖洗,這是沖掉殘留在白玉菇組織的酒精,最後用幹紗布擦乾白玉菇組織。

五、原種培養基的製作

原料為玉米芯58%、棉籽殼20%、麥麩20%、石膏1%、石灰1%,把各種原料倒在一起加水攪拌,原料與水的比例為2:3,攪拌時先用小型攪拌機攪拌,最後人工攪拌一次,確保培養基各種原料混合的均勻。做好的原種培養基水分含量在60%左右,PH值為7。

六、栽培種培養基製作

栽培種培養基使用機器生產,好處是攪拌均勻並可以大規模操作。主要原料有玉米芯、棉籽殼、麥麩等,在實際栽培中為了提高產量和品質,添加玉米粉能滿足白玉菇能碳源和氮源的需求,有明顯的增長作用。石灰可以有效調節培養基的PH值。培養基的配方和配比為:

玉米芯60%、棉籽殼18%、麥麩13%、玉米麵7%、石膏1%、石灰1%,將這些材料加入攪拌機的一級拌料池中,打開噴水管,開啟拌料機進行攪拌。攪拌15分鐘後用手取一點培養基用手擠壓,不輕易散落,有水出滲且不滴為好,此時的含水量為60%左右,PH值為7—8。把培養基輸送到二級拌料池中再次攪拌,二次拌料20分鐘後就可以傳送到裝瓶機裝瓶了。裝瓶時操作人員將塑料空瓶放在架子上,栽培瓶一般使用800毫升的塑料瓶。

裝瓶機將瓶子銜進裝瓶機上的裝瓶器自動培養基裝進栽培瓶,每瓶裝料480克左右。培養料表面要壓實,然後栽培瓶被輸送到打孔器,打孔器在每瓶栽培料上打一個孔,孔的規格是栽培料表面直徑2釐米,底部直徑1.5釐米,深9釐米,打孔後栽培瓶蓋上瓶蓋後就可以滅菌了。

七、接種

栽培種的接種是在無菌箱內進行,接種前先用二氯異氰尿酸鈉進行燻蒸消毒,等到接種箱內的煙散盡後開始接種工作。操作人員用鑷子或小勺向栽培瓶內的小孔接入原種,每個栽培瓶接入原種5克,每瓶原種可接栽培瓶50—60個左右。接種栽培種後要放進暫培室進行菌種培養,培養時間為5—6天,溫度控制在22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為80%,等到栽培料表面出現一層灰白色的菌絲時,揭去瓶蓋,運送到發菌室開始發菌管理。

八、發菌管理

發菌管理階段室內溫度控制在25—27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控制在75%—80%有利於菌絲的快速生長,經過50天的培養菌絲就長滿菌瓶了,這時候還要進行後熟培養,時間為30—35天。當菌絲由稀疏轉為濃白形成粗壯的菌絲體時撤去無防布就進入出菇階段了。

九、出菇管理

菇蕾期指的是進入出菇管理的前6天,短絨層菌絲開始扭結成瘤狀突起,進爾發育成瓦灰色針頭狀菇蕾,這時溫度控制在22—25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恆定在85%—90%。

隨著菇蕾的生長,在頂端出現一個小白點,逐漸長大出現直徑為1—3毫米的圓形白色平面,這為初生菌蓋,這個階段需要6—7天,稱為顯白期。溫度控制在18—22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為80%—85%。

初生菌蓋經2—3天的發育,白色瓶面開始突起,在經過3—4天形成完整的菌蓋,這時菌蓋直徑4—7毫米,菌柄開始伸長增粗,稱為成蓋期。溫度控制在20—22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恆定在85%—90%。

伸展期是指成蓋後到採收的這段時間,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在75%—80%。白玉菇生長期間需要潮溼而空氣清新的環境,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白玉菇生長緩慢,所以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保持空氣新鮮。成蓋期和伸展期需要300—500勒克斯的光照,每天光照時間不少於10小時,光照不足白玉菇品質較差。管理人員每天要觀察白玉菇生長情況,時間為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如果發現溫度高於30攝氏度打開排風扇通風降溫。溼度低於75%打開噴霧器噴霧20分鐘,當溼度回升到75%左右時關掉噴霧器。溼度高於90%也要打開排風扇,使溼度降至75%左右。

為了保證生產車間和周圍環境的空氣質量,每隔5天左右在生產車間周圍消毒一次,選用的藥物為5%的雙季銨碘溶液,用高壓噴霧器噴灑,可以消除綠黴菌等對白玉菇的侵害,保證白玉菇的產量。

出菇管理30天,白玉菇菌柄長5釐米,菌蓋直徑3釐米左右時就可以採收了

九、出菇管理

菇蕾期指的是進入出菇管理的前6天,短絨層菌絲開始扭結成瘤狀突起,進爾發育成瓦灰色針頭狀菇蕾,這時溫度控制在22—25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恆定在85%—90%。

隨著菇蕾的生長,在頂端出現一個小白點,逐漸長大出現直徑為1—3毫米的圓形白色平面,這為初生菌蓋,這個階段需要6—7天,稱為顯白期。溫度控制在18—22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為80%—85%。

初生菌蓋經2—3天的發育,白色瓶面開始突起,在經過3—4天形成完整的菌蓋,這時菌蓋直徑4—7毫米,菌柄開始伸長增粗,稱為成蓋期。溫度控制在20—22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恆定在85%—90%。

伸展期是指成蓋後到採收的這段時間,溫度控制在25攝氏度,空氣相對溼度在75%—80%。白玉菇生長期間需要潮溼而空氣清新的環境,菇房內二氧化碳濃度過高時會造成白玉菇生長緩慢,所以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保持空氣新鮮。成蓋期和伸展期需要300—500勒克斯的光照,每天光照時間不少於10小時,光照不足白玉菇品質較差。管理人員每天要觀察白玉菇生長情況,時間為早上8點,中午12點,下午5點,如果發現溫度高於30攝氏度打開排風扇通風降溫。溼度低於75%打開噴霧器噴霧20分鐘,當溼度回升到75%左右時關掉噴霧器。溼度高於90%也要打開排風扇,使溼度降至75%左右。

為了保證生產車間和周圍環境的空氣質量,每隔5天左右在生產車間周圍消毒一次,選用的藥物為5%的雙季銨碘溶液,用高壓噴霧器噴灑,可以消除綠黴菌等對白玉菇的侵害,保證白玉菇的產量。

出菇管理30天,白玉菇菌柄長5釐米,菌蓋直徑3釐米左右時就可以採收了

十、採收與包裝

成熟的白玉菇推出出菇車間來到包裝車間採收,採收時需要兩名操作人員配合,一名人員拿住栽培瓶,另一名人員雙手捧住白玉菇輕輕搬動,白玉菇就採下來了。這裡要注意力度要小,不要損傷白玉菇。一般一個栽培瓶可採收一次,每個栽培瓶採收鮮菇150克左右。


小哥兒山村娃


白玉菇的菌種,在遼寧、山東、河南、河北等省的很多食用菌科研單位、食用菌生產基地及菌種生產企業都有母種的保藏。如有需要,他們還可以提供原種和母種製作。只是栽培種的包裝和運輸費用有些小貴。

關於白玉菇的種植方法,目前採用的均是工廠化的種植方式,在標準的具有溫控、加溼、自動光照調節、通風系統的房間內進行。陽光大棚和日光溫室的種植從事的較少。

白玉菇的種植程序,與其他食用菌的種植基本沒有太大的差別,依然是,菌種的準備——培養料製作——裝袋——滅菌——接種——養菌——出菇——採摘等8個步驟,只是按其特有的生長習性,採取的管理方法存在著不同。

一,菌種的準備。

因白玉菇種植的非普遍性,以及工廠化種植的現實,菌種基本都是以購買母種為主,進行液體菌種製作。如準備進行小規模的試驗性種植,也可以購買原種自繁,也可直接直接購買栽培種。

不論是購買母種、原種,還是栽培種,認準具有菌種生產和經營資質的企業,檢查好菌種是否新鮮、不帶菌、不帶蟲卵,菌種菌絲潔白、強壯、有活力,就可以進行購買。


二,培養料的製作。

白玉菇培養料製作的原則,依然是依據碳氮比組成配方、調節好含水量、酸鹼度、攪拌均勻。棉籽殼、鋸末、玉米麵、米糠、麥麩生石灰、石膏等都可做為培養料原料。

【1】碳氮比。

白玉菇培養料碳氮比是30~40:1,在這個碳氮比範圍內,菌絲生長的潔白、強壯、濃密,原基形成速度快,子實體生長速度快,品質優良。

【2】含水量。

白玉菇的培養料含水量標準為65%左右,這個標準下的含水量能滿足白玉菇正常生長對水份的要求,也能保證其所需營養的運輸速度和數量。

【3】酸鹼度。

白玉菇喜歡在偏酸的環境中生長,最適宜的基料PH值為5.2~5.6之間。培養料滅菌及菌絲體和子實體生長中會有酸性物質產生,會對培養料的酸鹼度有中和作用,這是培養料製作時必須要考慮的,應比適宜PH值高0.5~1度。


三,培養料裝袋(瓶)。

鑑於工廠化的種植特點,培養料採用袋裝或瓶裝。裝料數量一般設計週期以白玉菇生長習性為依據,大約在120天左右。小規模應種植按種植實際選擇菌包大小和裝料量。

①聚丙烯塑料材質,容積850毫升,高16釐米,口徑7.4釐米。

②聚丙烯塑料材質,容量1100毫升,高17.5釐米,口徑7.8釐米。

⑵塑料袋規格。

17×33×0.005釐米折角袋,聚丙烯塑料材質。

【2】裝料量。

①塑料折角袋和850毫升瓶裝料量為0.5kg左右。培養料高度約為14釐米左右。

②1100毫升瓶裝料量為0.8kg左右,培養料高度為16釐米左右。

【3】裝袋要求。

料面平整,瓶內培養料密度緊實。中間打孔深度至培養料中部稍下。


四,培養料滅菌。

裝袋或裝瓶完畢,就進入滅菌步驟。滅菌採用高壓滅菌方式,滅菌過程中,要進行如下操作。

【1】排淨滅菌倉內冷氣。

排冷氣,在鍋爐啟動輸送蒸汽後,滅菌倉溫度達到121℃,壓力達到0.105Mpa時進行。冷氣必須排淨,避免冷死團產生,阻滯滅菌蒸汽運行,營養滅菌效果。

【2】滅菌。

冷氣排淨後,關閉放氣閥。在溫度121℃、壓力0.105Mpa狀態下保持90~120分鐘。

【3】降溫。

滅菌完畢,滅菌倉壓力歸0,溫度降至80℃時,再取出培養料袋(瓶),放置在降溫場所進行降溫。

小規模種植也可採用常壓滅菌,滅菌時,必須嚴格執行常壓滅菌操作規程。


五,接種。

▪培養料袋(瓶)溫度降至28℃以下時,就可以開始接種。接種在接種室中,無菌條件下進行,可採用人工接種和自動化接種兩種方式。

▪接種必須嚴格執行接種操作規程,無論採取何種方式進行接種,都必須做好接種室的消毒滅菌處理,用噴灑百菌清、綠黴淨等滅菌藥劑,結合必潔仕或菇蟲淨氣霧劑燻蒸,最後紫外線照射的方法,保證接種室內無菌條件的形成。

▪接種前還要做好接種工具、人員著裝的消毒滅菌、接種人員手部消毒。接種過程中管理好作業人員的出入及活動狀況,避免雜菌的帶入和揚塵汙染。


六,養菌。

接種完畢,白玉菇種植進入養菌步驟,養菌在經過消毒滅菌的養菌場所進行,養菌管理分為前期養菌管理和轉色期管理,管理內容主要是溫度、空間相對溼度、光照和通風的調節與控制。

【1】前期養菌期。

(1)溫度。

初期,保持在22~24℃之間,這是白玉菇菌種萌發最適宜生長溫度。菌袋(瓶)中的菌種大部分萌發後,要調節溫度至20~22℃,這是白玉菇菌絲體萌發最適宜的溫度範圍。

⑵空間相對溼度。

空間相對溼度控制在70%,即可降低培養料水分蒸發,也可抑制雜菌活力。注意地面不能出現積水,蒸發後的積水會增大空間溼度,出現高溼環境,利於雜菌萌發。

⑶光照。

保持空間黑暗狀態,白玉菇菌絲體在黑暗中就能正常生長。

⑷通風。

白玉菇是好氣型真菌,要有良好的通風條件,保持空間通風順暢,保證空間氧氣含量充足。如菌袋(瓶)內菌絲出現倒伏現象,前端有明顯的發黃的菌絲抑制線時,要鬆動菌袋口或半開菌瓶瓶蓋,增加菌袋內供氧量,使之恢復正常生長。



【2】轉色期。

菌絲長滿菌袋(瓶),不應立即進行出菇步驟,而要讓菌袋(瓶)繼續在養菌場所放置,同時要調節場所內的各環境因素。

⑴溫度。

保持在25~28℃之間,這樣可加快菌絲生長,使菌絲體快速重疊,菌絲內營養積累加速,利於快速出菇。

⑵溼度。

可稍提高場所內的相對溼度,但最高不能超過75%,此時仍以控制雜菌活力為主。

⑶光照。

可給予短時間內的散射光照射,刺激菌絲快速轉色。

⑷通風。

加大通風,保持通風良好,但不能加大通風強度,保持微風狀態下,加長通風時間,但不能直吹菌袋(瓶),避免引起菌絲不適,影響生長。

在這樣的環境中,大約再經5~6周,菌絲由白色逐漸轉變為灰色或土黃色時,標誌轉色完畢,可進入出菇期管理。這是白玉菇的第一次轉色,也可稱為第一次轉色期。


七,出菇。

白玉菇的出菇期分為四個階段,即菌絲扶壯階段、搔菌階段、催蕾階段和出菇階段。

【1】菌絲扶壯階段。

菌絲扶壯的手段,就是增加供氧量,就是打開菌袋袋口或菌瓶菌蓋,讓菌袋(瓶)的氧含量更加充足,使菌絲生長的更強壯,菌絲體內營養積累更豐富,為快速現蕾、出菇做好營養準備。此時要保持空間內含氧充足。

【2】搔菌階段。

增氧階段,一般持續1周左右即可以完成,進入搔菌階段。

搔菌就是把出菇端口,長滿菌絲的培養料刮平,並且越平越好,搔菌的目的就是去除端口菌皮,掛斷菌絲,以刺激菌絲,使菌絲生長的更粗壯,更快,同時出菇面平整,利於出菇高度一致,整齊劃一,提高白玉菇的商品等級。

搔菌後應對料面灌水,積水停留在料面3~4小時後倒出,一是溼潤料面,二是通過乾溼變化刺激菌絲成熟。

菌絲扶壯和搔菌階段,環境因素保持轉色期狀態不變。



【3】催蕾階段。

搔菌後,菌絲恢復期在2周左右,即可進行催蕾管理,催蕾管理主要時進行環境因素調控。

⑴溫度。

調節在12~22℃之間。並在這個區間內,進行8~10℃的溫差調節,利用溫差刺激菌絲,使其快速形成原基、現蕾。

⑵溼度。

空間相對溼度調節在70~85%之間,同時進行一定時間的溼度變化,出現溼度差別,用溼度差刺激菌絲,實現原基形成。

⑶光照。

保持6~7小時的散射光照射,並在黑暗和散射光照射保持一定時長的變化,用光照差別刺激菌絲生長,使其快速形成原基。

⑷通風。

保持空間通風良好,氧氣供應充足。

這樣的環境下,保持10~15天左右,搔菌面可出現原基分化,形成大小不一灰色或黃褐色菇蕾。準備進入出菇階段。

【4】出菇階段。

出菇階段的管理,主要是對溫空間相對溼度光照和通風的控制。

⑴溫度。

溫度控制在12~16℃之間,這是子實體最適宜的生長溫度。

⑵溼度。

空間相對溼度控制在90~95%之間,過幹容易致子實體水分蒸發,生長的不夠飽滿,過溼容易出現生理性病害。

⑶光照。

保持散射光照射狀態,每天照射時長10小時左右。

⑷通風。

繼續保持良好的通風狀態,保證子實體生長氧氣消耗的供應。

特別提醒,儘管菇蕾為灰色或黃褐色,但在菌蓋生長過程中,顏色會逐漸變白,最後變成潔白,這個過程,種植中也常被稱作第二轉色期。

八,採摘。

菇蕾形成至子實體成熟大概需要時間為兩週左右,子實體成熟要及時採摘。採摘時,要把環境溫度調節在12~14℃,用來抑制其生長。溼度控制在90%以下,避免因溼度過大出現水菇和菌蓋形成黃斑現象。光照、通風強度保持出菇狀態。



白玉菇,通體潔白,玲瓏剔透,美觀又美味,且營養價值高。同時具有著鎮靜、鎮痛、止咳化痰、通便排痰的藥用功效,目前因種植規模較小,市場需求和價格優勢明顯,快速進入具有一定的市場潛力和發展前景。但種植中,一定要保持好細心、耐心、責任心,控制好環境因素,做好日常管理,做好病蟲害防治,這樣才能保證種植的成功,並取得一定的經濟效益。


初始農人


白玉菇是一種珍稀食用菌,為口蘑科白蘑屬菌類,通體潔白,晶瑩剔透,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效果,在口感表現上更為優越,脆嫩鮮滑,清甜可口,營養豐富,有止咳化痰、通便排毒、防癌抗癌等食用功效,種植價值非常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白玉菇種植技術吧!

白玉菇拌料配方

1、原料配方:①鋸末58%、棉籽殼20%、麥麩15%、玉米麵5%、石膏1%、石灰1%。②鋸末73%、麥麩20%、玉米麵5%、石灰1%、石膏1%。

2、拌料標準:原料倒入拌料機幹拌3~5分鐘加水,每百斤加入約110~120斤,禽水量為65%,進入二、三次攪拌保證含水不低於65%。

白玉菇裝料標準

1、裝瓶標準:標準瓶裝料高度13.5釐米,乾料重280克左右,裝時料面壓實、平整。

2、裝袋標準:折角袋裝料高度13釐米,乾料重300~500克,裝時料面壓實、平整。

白玉菇滅菌接種

1、滅菌操作:通入蒸汽後打開排氣閥,使排氣閥處於半開狀態,溫度升至103~105℃關閉排氣閥,打開滅菌櫃底部排水閥,排水閥處於徽開狀態。當滅菌櫃壓力錶升到0.11兆帕斯卡,溫度升至121℃時開始計時,維持90分鐘,滅菌結束停止供汽。滅菌框冷卻降溫待壓力降至0.05兆帕時微開排汽閥使櫃內蒸汽充分排盡,壓力錶為“0”時再打開櫃門,溫度降到80℃時出櫃。

2、接種方法:淨化接種室經空氣淨化、紫外線殺菌同時運行40分種後接種人員才能進入工作區接種,進入接種室按淨化室操作規程運行,接種期間保持地面溼潤,避兔塵埃粒子漂浮空氣中,提高汙染率,每隔15天用平皿對接種淨化室作無菌檢測。人工接種每小時接800瓶(袋),每瓶(袋)接種量20~25毫升。自動接種機接種每小時接2000瓶(袋),每瓶(袋)接種量20~25毫升。

白玉菇種植管理

1、養菌管理:白玉菇菌絲生長旺盛,發菌較快,對環境要求較高。菌種定植期溫度控制在22~24℃,菌絲生長期溫度控制在20~22℃,空氣相對溼度60%,室內無垃圾死角,雜菌及時清理,每週用來蘇兒進行一次消毒。

2、菌絲後熟:白玉菇菌絲後熟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室內溫度、通風、光照,為加速後熱過程,儘早出菇,後熟室內溫度控制在25~28℃,每天給予散射光,並對室內通風換氣,菌絲由純白色轉為灰色或土黃色,後熟結束。

3、搔菌標準:白玉菇菌絲後熟後及時搔菌,刮掉表面菌絲,力求表面平整。袋料栽培是將袋口自上往下捲起,料面與袋口高度3釐米,搔掉的菌渣及時倒出,袋口圓整,用噴壺在料面上輕噴淨水、保溼,送入出菇室。

4、出菇管理:白玉菇出菇室溫度控制在12~16℃,空氣溼度90~95%,每天光照6小時。經10~15天催蕾,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的小米粒大的白色原基,逐漸變成針狀,當針狀菌蕾分化出深褐色球形小蓋時,進入育菇。

5、適時採收:白玉菇的育菇室溫控制在14~15℃,空氣溼度85~90%,過溼易產生黃色斑紋。每天光照10~12小時,菌柄長度4釐米、菌蓋直徑1.5~2.5釐米為一級品。菌柄長度6~8釐米、菌蓋直徑2.6~4釐米為二級品。






火鳳凰tt


白玉菇種植技術

白玉菇是一種珍稀食用菌,為口蘑科白蘑屬菌類,通體潔白,晶瑩剔透,給人以全新的視覺效果,在口感表現上更為優越,脆嫩鮮滑,清甜可口,營養豐富,有止咳化痰、通便排毒、防癌抗癌等食用功效,種植價值非常高,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白玉菇種植技術吧!

白玉菇種植技術

白玉菇拌料配方

1、原料配方:①鋸末58%、棉籽殼20%、麥麩15%、玉米麵5%、石膏1%、石灰1%。②鋸末73%、麥麩20%、玉米麵5%、石灰1%、石膏1%。

2、拌料標準:原料倒入拌料機幹拌3~5分鐘加水,每百斤加入約110~120斤,禽水量為65%,進入二、三次攪拌保證含水不低於65%。

白玉菇種植技術

白玉菇裝料標準

1、裝瓶標準:標準瓶裝料高度13.5釐米,乾料重280克左右,裝時料面壓實、平整。

2、裝袋標準:折角袋裝料高度13釐米,乾料重300~500克,裝時料面壓實、平整。

白玉菇種植技術

白玉菇滅菌接種

1、滅菌操作:通入蒸汽後打開排氣閥,使排氣閥處於半開狀態,溫度升至103~105℃關閉排氣閥,打開滅菌櫃底部排水閥,排水閥處於徽開狀態。當滅菌櫃壓力錶升到0.11兆帕斯卡,溫度升至121℃時開始計時,維持90分鐘,滅菌結束停止供汽。滅菌框冷卻降溫待壓力降至0.05兆帕時微開排汽閥使櫃內蒸汽充分排盡,壓力錶為“0”時再打開櫃門,溫度降到80℃時出櫃。

2、接種方法:淨化接種室經空氣淨化、紫外線殺菌同時運行40分種後接種人員才能進入工作區接種,進入接種室按淨化室操作規程運行,接種期間保持地面溼潤,避兔塵埃粒子漂浮空氣中,提高汙染率,每隔15天用平皿對接種淨化室作無菌檢測。人工接種每小時接800瓶(袋),每瓶(袋)接種量20~25毫升。自動接種機接種每小時接2000瓶(袋),每瓶(袋)接種量20~25毫升。

白玉菇種植技術

白玉菇種植管理

1、養菌管理:白玉菇菌絲生長旺盛,發菌較快,對環境要求較高。菌種定植期溫度控制在22~24℃,菌絲生長期溫度控制在20~22℃,空氣相對溼度60%,室內無垃圾死角,雜菌及時清理,每週用來蘇兒進行一次消毒。

2、菌絲後熟:白玉菇菌絲後熟的時間長短取決於室內溫度、通風、光照,為加速後熱過程,儘早出菇,後熟室內溫度控制在25~28℃,每天給予散射光,並對室內通風換氣,菌絲由純白色轉為灰色或土黃色,後熟結束。

3、搔菌標準:白玉菇菌絲後熟後及時搔菌,刮掉表面菌絲,力求表面平整。袋料栽培是將袋口自上往下捲起,料面與袋口高度3釐米,搔掉的菌渣及時倒出,袋口圓整,用噴壺在料面上輕噴淨水、保溼,送入出菇室。

4、出菇管理:白玉菇出菇室溫度控制在12~16℃,空氣溼度90~95%,每天光照6小時。經10~15天催蕾,料面上分化出密密麻麻的小米粒大的白色原基,逐漸變成針狀,當針狀菌蕾分化出深褐色球形小蓋時,進入育菇。

5、適時採收:白玉菇的育菇室溫控制在14~15℃,空氣溼度85~90%,過溼易產生黃色斑紋。每天光照10~12小時,菌柄長度4釐米、菌蓋直徑1.5~2.5釐米為一級品。菌柄長度6~8釐米、菌蓋直徑2.6~4釐米為二級品。


盆景與蜜蜂


栽培季節:本品為中低溫性菇類,自然氣溫栽培以秋季接種、冬季出菇為好。通常南方諸省以9月上旬至10月初接種,12月至春節前後長菇;北方宜於8月初接種,11-12月於溫室大棚保護地出菇。由於蟹味菇菌絲培養時間較長,適溫環境下需要60-70月接種養菌,夏季移到防空洞、地下室、陰暗通風良好的場所越夏,待秋後溫度低於20℃時進房棚長菇。反季節栽培則應於12月初接種,加溫養菌,到早春氣溫回升不低於10℃時進棚長菇。各地應根據當地海拔緯度,靈活掌握。

2、培養料配製:栽培容器採用500克罐頭瓶或17×33釐米塑料袋。

配方之一:雜 木 屑77% 麥 麩20%

蔗 糖1% 石 膏 粉1%

過磷酸鈣0.8% 硫 酸 鎂0.2%

配方之二:棉 籽 殼50% 雜 木 屑30%

米 糠15% 石 膏 粉1%

過磷酸鈣0.9% 硫 酸 鎂0.1%

配方之三:高 梁 殼40% 棉 籽 殼40%

麥 麩13% 玉 米 粉3%

蔗 糖1% 石 灰2%

過磷酸鈣1%

上述配方加水拌勻後,含水量掌握60%-65%,pH滅菌前7.5為適。並按常規進行裝料、滅菌冷卻。

3、接種培養:待料溫降至28℃以下時,在無菌條件下用接種器接入菌種,每瓶菌種可接30-40袋(瓶)。接種後菌袋及時移入乾燥、陰涼、避光條件的室內養菌。菌袋培育期正處初秋,常會出現高溫氣候,因此要及時觀察袋溫、堆溫、室溫的變化,做好疏袋散熱,遮陽避光,防止高溫為害菌絲體。發菌培養室溫度控制不超26℃,空間相對溼度70%以下,防止地面潮溼。菌絲生長緩溫,加之袋口捆紮緊密,袋內缺氧時出現前端菌絲短而齊,呈絨毛狀,嚴重時出現黃色抑菌線,停止延伸。這時應將袋口扎繩鬆動或在距離菌絲前沿2釐米處打孔通氣,亦注意降低溫度。待菌絲走滿袋後,再紮緊袋口一般培養35-40天,菌絲走到袋(瓶)底後,再繼續進行後熟培養30-35天。當菌絲由稀疏轉為濃白,形成粗壯的菌絲體,料面出現白色粒狀,並分沁淺黃色的色素時,即達到生理成熟。整個發菌培養的時間,在適宜環境下發菌期需要65-70天。

4、出菇管理:將生理成熟的菌袋搬到野外溫室或大棚內,排放於架床上,轉入出菇管理,具體方法:

(1)增氧:菌袋上架後應解開袋口,瓶栽的去掉覆蓋物,使氧氣透進菌絲體。栽培房棚加強通風,更新空氣,並噴霧空間,使相對 溼度達85%。

(2)搔菌:打開瓶口或袋口的封蓋物,用抄種耙或搔菌機搔去料面四周的老菌絲,形成中國略高的饅頭狀。使原基從料面中間殘存的菌種塊上長出成叢的菇蕾,促使幼菇向四周長成菌柄肥大、緊實、菌蓋完整、肉厚的優質菇。搔菌後在料面注入清水,2-3小時後把水倒出,實際是一種乾溼刺激誘成原基形成的一項技術措施。通過搔菌後菌絲由純白色轉至灰色,先在料面出現一層薄瓦灰色或土灰色短絨,這一色變稱為轉色,在適宜條件下歷時3-4天。

(3)催蕾:當出現原基時,空間相對溼度要求85%,此時可在瓶袋口的覆蓋報紙上並噴水保持潮溼,同時抒降溫對13~15℃,並以8-10℃的溫差刺激;同時給150勒克斯光線照射,經過10~15天的管理,料面即可出現針頭狀灰褐色菇蕾。

(4)育菇:菇蕾出現後及時揭去覆蓋的報紙,溫度控制在15℃左右;並向地面和空間噴霧化水,切忌向菇蕾上直接噴水,室內溼度保持在90%左右;早、中、晚各通風一次,保持空氣新鮮;光照度500勒克司左右,每天最好保持10小時光照,菇質最佳。經10~15天管理,當菌蓋直徑長至2~3釐米,菌膜破裂時,即可採收。整個生產週期為4個月左右。生物轉化率100%。


四川張五


大家好,我是三農領域創作者。我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民,我熱愛農村生活,喜歡農村的寂靜。我熱愛農村 ,熱愛生活,喜歡我們村裡的花花草草,山山水水。我有著很豐富的種植和養殖經驗,針對這個問題我希望把我在農村學到的知識分享給大家,下面是我的分享。

白玉菇,也叫做白雪菇、白色蟹味菇、白色真姬菇等,是一種珍稀食用菌。白玉菇菇體潔白如玉,質地細膩,清甜可口,含有豐富的營養成分,被稱為是食用菌中的“金枝玉葉”,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那麼白玉菇要怎麼種呢?


1、種植準備

白玉菇因為比較珍稀,為了讓後續的種植工作順利進行,我們需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一般分為四步,首先就是菌房建設與管理,菌房要用防水的材料修建,其次就是要在菌房內安裝加溼器和空調以及溫度感應器,最後就是還需要在窗口安裝排風扇,保持空氣流通。

其次就是原料配置,通常用玉米芯、麥麩以及石灰攪拌均勻,然後加入適量的水拌勻即可。然後後就是拌料的配置,主要使用玉米芯、玉米麵、麥麩以及棉籽殼進行攪拌,最好是使用機器進行攪拌,這樣工作效率高而且攪拌的比較均勻。最後就是進行裝料,將配置好的原料和拌料裝入實現準備好的裝料瓶或裝料袋中壓實、整平即可等待接種。


2、加強苗期溫度

在播種後要控制溫度在23-25度,當幼苗出土後要稍降低溫度,白天保持在15-18度,不得高於25度,夜間不得低於10度。而對於早熟的品種苗溫度不得長時間低於12度,否則會提前春化,引起後期的早期抽薹。

2、滅菌接種

由於配置好的養料中在空氣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其他菌類的存在,所以在接種之前需要先進行滅菌,首先將裝好的養料放在高壓下進行消毒滅菌,然後再將菌房進行滅菌,最後就是接種的人也需要進行滅菌之後才可正式接種。然後均勻的將培育好的菌種放到放油配置好的養料的菌床上進行發菌即可。

3、養菌管理

管理主要是對菌房溫度和溼度的管理,白玉菌發展的比較快,在剛放好菌種的時候,菌房的溫度需要控制在二十三度左右,等到白玉菌生長的時候,這時我們要將溫度稍微的調低兩度,控制在二十到二十一度左右,而空氣中的溼度我們可以利用事先安裝好的加溼器以及排風扇來進行調控,室內的溼度最好是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為宜。

4、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決定了白玉菇的產量,在白玉菌生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它就會慢慢的出現一些白色的點狀物,而這些點狀物就是白玉原基,然後它在過一段時間它就會變為針狀,最後出現白色的小菇。在次其中我們還是需要進行溫度和溼度的管理,將室內的溫度調低至十三到時五度左右,溼度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三左右,並且要主要的是這時它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大概是每天六個小時左右。等到白玉菌長到八釐米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收啦。

以上就是關於我的分享,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能夠把我的經驗說出來,我感覺到很開心,因為我是一個樂於助人的農民,我的分享我不求回報,能解決你們的問題就好。

最後祝福大家在種植或養殖的過程中能夠順順利利,做一個開開心心,快快樂樂,幸福的農民,同時祝大家身份健健康康,家和萬事興,好運連連,幸福美滿!謝謝大家。


vlog的玖兒


1、種植準備

白玉菇因為比較珍稀,為了讓後續的種植工作順利進行,我們需要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準備工作一般分為四步,首先就是菌房建設與管理,菌房要用防水的材料修建,其次就是要在菌房內安裝加溼器和空調以及溫度感應器,最後就是還需要在窗口安裝排風扇,保持空氣流通。

其次就是原料配置,通常用玉米芯、麥麩以及石灰攪拌均勻,然後加入適量的水拌勻即可。然後後就是拌料的配置,主要使用玉米芯、玉米麵、麥麩以及棉籽殼進行攪拌,最好是使用機器進行攪拌,這樣工作效率高而且攪拌的比較均勻。最後就是進行裝料,將配置好的原料和拌料裝入實現準備好的裝料瓶或裝料袋中壓實、整平即可等待接種。

2、加強苗期溫度

在播種後要控制溫度在23-25度,當幼苗出土後要稍降低溫度,白天保持在15-18度,不得高於25度,夜間不得低於10度。而對於早熟的品種苗溫度不得長時間低於12度,否則會提前春化,引起後期的早期抽薹。

2、滅菌接種

由於配置好的養料中在空氣中多多少少會有一些其他菌類的存在,所以在接種之前需要先進行滅菌,首先將裝好的養料放在高壓下進行消毒滅菌,然後再將菌房進行滅菌,最後就是接種的人也需要進行滅菌之後才可正式接種。然後均勻的將培育好的菌種放到放油配置好的養料的菌床上進行發菌即可。

3、養菌管理

管理主要是對菌房溫度和溼度的管理,白玉菌發展的比較快,在剛放好菌種的時候,菌房的溫度需要控制在二十三度左右,等到白玉菌生長的時候,這時我們要將溫度稍微的調低兩度,控制在二十到二十一度左右,而空氣中的溼度我們可以利用事先安裝好的加溼器以及排風扇來進行調控,室內的溼度最好是保持在百分之五十五到百分之六十左右為宜。

4、出菇管理

出菇管理是非常重要的,它就決定了白玉菇的產量,在白玉菌生長到一定階段的時候它就會慢慢的出現一些白色的點狀物,而這些點狀物就是白玉原基,然後它在過一段時間它就會變為針狀,最後出現白色的小菇。在次其中我們還是需要進行溫度和溼度的管理,將室內的溫度調低至十三到時五度左右,溼度保持在百分之九十三左右,並且要主要的是這時它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大概是每天六個小時左右。等到白玉菌長到八釐米左右的時候就可以進行採收啦。

以上就是白玉菇的種植技術,目前市面上的白玉菇價格高,再加上它的市場前景十分可觀,因此只要掌握好正確的種植技術,加強管理,就能獲得不錯的種植效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