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淨難求金派大花臉王泉奎:天賦奇佳“金嗓子銅錘”

京劇界淨角行當有著名的"淨角三奎"之說,是指三位著名的花臉藝術家:王泉奎、趙文奎、婁振奎。

“三奎”在京劇花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在金少山之後,能擔綱主演而又保持老範兒的銅錘花臉,首推王泉奎;趙文奎、婁振奎二位雖然稍遜一籌,但在傳承銅錘花臉正統唱法上功不可沒。

據老戲迷們稱,這老三位最好聽的代表作是王泉奎的刺王僚,趙文奎的御果園,婁振奎的敬德裝瘋。

王泉奎嗓音高亢洪亮,颱風端莊嚴正,擅演銅錘唱工戲,有"金嗓子銅錘"之稱。

1954年同楊寶森赴香港演出《伍子胥》,單就《刺僚》一場而言,好多人買票進劇場就為了聽王泉奎這一段。前邊的伍子胥一齣戲都是出彩的地方。到了刺僚,要是沒個好花臉是鎮不住的。

透過錄音我們也可以聽得出,從5分58秒開始那句“列國之中干戈厚”先聲奪人,觀眾叫好聲不絕於耳;使人彷彿身穿越回到那個京劇還鼎盛的時期。什麼叫“千生萬旦,一淨難求”,單憑這一出《刺王僚》,不但是最具典範的金派花臉,亦堪稱絕響。

王泉奎先生,年輕時推車買菜,也喜歡唱兩口。他有一副清亮、乾淨的好嗓子。16歲那年,一位 名叫沈莊兒的盲老頭兒走近他,對他說:"眼下北京的銅錘花臉一行已斷門近20年了,像裘桂仙、德子文這些名角都已老了,正是青黃不接的時機。你條件這麼 好,怎麼不學戲呀?你的嗓音洪亮,學唱'銅錘',說不定日後還能成個好角兒呢!"並表示願意幫忙拜個師父。

於是,泉奎先生的老母親臨時湊了4塊錢,為兒子拜師置辦了一桌簡單的酒席。王泉奎便由這位盲老人引薦著,拜在了花臉名教師張春芳先生的門下正式學藝。

年輕的王泉奎迅速走紅,成為了受到人們格外注目的菊壇新星。 楊小樓先生青睞於他,讓他來配演《連環套》的梁九公和《安天會》的天王兩個重要角色; 尚小云先生更是極有見地地力攜譚富英、王泉奎兩位青年才俊合唱《二進宮》,三人同樣的鐵嗓鋼喉,生、旦、淨始終同唱一個調門;那又是怎樣的滿宮滿調、聲情俱佳,留下了多少的絕響佳話!

王先生是金少山之後,是傳統“銅錘”第一人,與改革派裘盛戎,成“瑜亮之勢”。王泉奎多年輔佐譚富英、楊寶森和李宗義。1948 年,在香港與楊寶森、張君秋合作的《大探二》,為傳世之作。後期與李宗義、李慧芳合作的《大探二》,亦稱佳品。

一淨難求金派大花臉王泉奎:天賦奇佳“金嗓子銅錘”


泉奎先生唱【西皮垛板】,受乃師張春芳先生的悉心傳授,唱法別緻講究,不落俗套。如《打龍袍》中一段【西皮垛板】“老恩師不必膽怕驚,學生言來聽分明。回朝路過趙州郡,遇見了瞎婆把冤申。她言道是當年龍國太,二十年寒窯受苦行。因此上回朝午門巧辦那花燈綵,暗地打動有道君。自古忠臣了我就不惜命……”雖然是一段敘述性的唱腔,泉奎先生唱來卻俏皮多姿,玲瓏剔透,令聽者情不自禁地由衷歎服。

一淨難求金派大花臉王泉奎:天賦奇佳“金嗓子銅錘”

如《坐寨》的【西皮原板】“我與同眾賢弟敘一敘衷腸……黃三太老匹夫自誇智量,持金鏢節借銀兩壓豪強”等幾句,“我與同”、“敘一敘”唱的十分爽朗,又加以閃板的技巧,聽來既俏皮,又酣暢;“老匹夫”的“夫”字取上揚之勢,獨具韻味之美;“金鏢”兩個陰平字,“金”字唱4,“鏢”唱3,錯落有致,很是考究;“壓豪強”的行腔更是圓潤間顯奇峻,平正中見險拔,“壓”字的行腔集中了銅錘唱法的多種技巧,很顯難度,泉奎先生唱來不搬不撤,極顯法度;又若流水行雲,飽滿輕鬆。
又如《洪羊洞》孟良的一段【西皮導板接垛板】“北國有座洪羊洞,千里迢迢路難行。昨夜裡元帥得一夢,夢見他父老元戎。前番盜骨才知假,原來是北國胡兒定下計牢籠。真骸骨現在那洪羊洞望鄉臺上第三層,豪傑催動了爺的馬紅鬃……”更是泉奎先生膾炙人口的一段名唱。
其中“元帥得一夢,夢見他父老元戎”耍著板唱,閃板奪字,俏皮、伶俐;“原來是北國胡兒定下計牢籠”十二個字一氣帶過,頓挫多姿;“豪傑催(呀)動了爺的馬紅鬃”之“催”字輕巧蓄勢,“動”字著力鏗鏘,並順勢帶出下面的“爺的馬紅鬃”。“馬紅鬃”的收腔尤其不同一般,不撤不慢,不砸不剁,而是圓著尺寸,使“馬”與“紅鬃”之間一收一放,“馬”字稍蓄勢頓挫,瞬即再推出“紅鬃”二字連唱。

一淨難求金派大花臉王泉奎:天賦奇佳“金嗓子銅錘”


整段唱腔不僅圓熟有致,而且越唱越帶勁,越聽越有神,勢如洪流,一瀉千里。好嗓好腔,餘韻不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