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電話線,調制解調器,伴隨著吱吱呀呀的撥號音,中國人的生活從此與世界相連。

這是2000年左右,中國第一批網民上網的場景,你難以想象當年比蝸牛還慢的貓(MODEM),也就幾十KB的速率,每秒下載僅有4KB左右,下載一張圖片都需要許久,下載一首MP3可能要十幾分鍾,看上去無比艱苦,但大家自得其樂。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當時一臺586或者686是很多年輕人的夢想,所以大多數人選擇網吧去上網,一條網吧也就一條128KB的ISDN,條件好一些是4M的DDN專線,這已經是超豪華配置,直到後來ADSL的到來,徹底升級了網速。

中國人對於新鮮事物的痴戀程度,讓你難以置信,當年的電腦培訓班很火,也許就是教你使用DOS系統、win95/98、打字、背五筆字根,很多我們習以為常的操作,在那時都是隔絕人與人交流的障礙。

電子公告牌(BBS),本來就是西方的舶來物,誰也不會想到這種互聯網的產品無比強大,當年最火的無疑是水木清華,哪怕是當年最火的電腦書籍,都要教會你如何用telnet命令進入他,與其他人進行交流。

中國人最早玩的即時通訊軟件,不是QQ,也就是OICQ的前身,而是ICQ,當年用笨拙的英文與國外的網友交流,這是所有人難忘的經歷,而在深圳的馬化騰正是模仿了ICQ,打造了OICQ,成就了現在的騰訊帝國,如果哪天你碰到有人還在用5位或者6位的QQ號,甭說,他一定經歷過那段美好的歲月。

01/社交和生態,中國式社群的演變

中國人最早的社交,來自於各地的郵政局,98年中國郵政拆分出電信之前,幾乎每個城市都有信息港,作為當年互聯網技術水平最高的代表。其次是個人站長,一個門戶網站、聊天室和BBS,是標配。這也是決定了中國人的互聯網使用場景脫離不了基於LBS地理位置的服務。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中國當年最著名的站長有王志東、張朝陽、丁磊創立的三大門戶,就是當年的BAT,迄今屹立不倒,社區當中,天涯、貓撲、西祠衚衕等都是當年的網紅,還有基於區域屬性的信息港以及個人門戶網站形成的區域互聯網生態。

聊天室的消亡,來自於網易聊天室、OICQ聊天室的衝擊,大公司把聊天場景變得無比龐大,而當年中國網民數也不過百萬所有,很快便被稀釋了,所有人帶來的新鮮感並沒有持續太久。

時光總是過的太快,1998年3月,臺灣作家痞子蔡在BBS敲下了《第一次親密接觸》的第一篇,距離今天已經整22年了,男孩“痞子蔡”和女孩“輕舞飛揚”在網上相識,繼而在現實中相見,互有好感。但沒過多久,“輕舞飛揚”不辭而別,經過多方尋找,才發現“輕舞飛揚”因為身患重症已經去世,留下痞子蔡無盡追憶……

這便是網戀開始的傳說,“恐龍”還是“MM”,當年有一句話說,在互聯網網上,沒有人知道你是不是一條狗。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網戀幾乎是中國社交史最有誘惑力的一種社交結果,但也僅僅是社交生態的一部分,中國社交與西方互聯網社交不同的是,龐大的中國國土,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有足夠多的用戶量能支持基於區域屬性的BBS發展,並且精細化。

網紅的概念也就是那時候應運而生,名城揚州網的劉明回憶在他們論壇發生的事情,揚州公交車上一個叫做浦娟的姑娘進入他的鏡頭,隨著照片和媒體傳播在互聯網上一炮而紅,而浦捐也拒絕了諸多娛樂圈的邀請,迄今為止依舊在揚州,當年的網紅並不太善於炒作自己,與後期的那些博出位的相比,第一代網紅與當年的BBS氣質一樣,熱情,美麗大方且樸實無華。

無數的互聯網事件,都是通過BBS發酵,從而被媒體關注,引發強烈的社會影響力,這是當年BBS所起到的作用之一,整個社會五花八門,酸甜苦辣,都可以在BBS管中窺豹,過去互聯網圈並沒有場景的概念,而是希望把互聯網定義成一個虛擬城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筆者總結為這是一種互聯網生態。

社交把BBS變的足夠深度,整合,與現在的碎片化不同,版主和管理員可以通過精華、置頂、公告等方式,提升優質內容,製作好的專題和整合內容,讓內容足夠有連貫性和深度,以西祠衚衕為例,創始人響馬(劉琥)開創了自建版的方式,任何有興趣的群體都可以在互聯網上創建板塊成為版主,後來貼吧學了這招成為了現在中國最大的BBS。

02/生態與價值,社交產品和場景之變

回到虛擬城市的定義,我們會看到組成深度社交的角色有很多,人和關係鏈是線索,在虛擬城市同樣有自己的規則,大家依據自己的喜好去加入,也隨著自身年紀的成長所發生變化,這也是其商業價值的昇華。

體現在人口出生高峰期的80後和90後深刻感受這樣的變化,尤其是業主社區的出現完美的詮釋了這一點,近年來互聯網圈認為中國人口紅利已經枯竭,筆者並不十分贊同這點,而是基於深度社交產品的匱乏和下沉市場的運營不利,拋開這點,98年結束福利分房,中國第一波城鎮化進程是互聯網社交生態的基礎。

80後經歷過擴招、房價上漲等過程,擴招讓更多的人從小地方吸納到大城市,大城市的聚集效應讓中國房地產市場快速成長,這是大的時代背景,BBS成為當年富有影響力的互聯網產品也是基於這個時代因素。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留在大城市,作為新的城市人口,BBS迅速通過一定關注點,成為大家聚集的網上家園,最典型的是業主社區。從買房開始,當時開發商也並未特別關注互聯網,更多的是業主自發和網站站方提供信息,基於各個小區的社區版聚集了網民,基於社區場景的社交生態也就此形成。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業主社區詮釋了互聯網生態的價值:從看房開始,一個小區總值數億到數十億的不動產被他們買走,一篇帖子對於開發商而言就是巨大的損失,這意味著被競爭對手拉走;交房時大家集體維權,更有力量;交付後家裝團購,好事者記錄自家的裝修日記,大家交流同類戶型的裝修經驗、團購建材;需要結婚的業主開始看影樓、酒店;準備做寶媽的業主們開始探討備孕和育兒經驗;入住幾年後,換物業又開始選擇和業委會成立;孩子成長上學開始討論學區房或者其他上學問題……

社交產品還是那個簡單的BBS產品,場景也就是社區,社區的場景與社會場景之間,社區成為一個連接器,我們可以看到基於這個連接器背後的價值。

03/最後一公里的思考

之前DISCUZ曾經一度宣佈停止對自身產品論壇的發言權限,最近又重新歸來。2010年左右,阿里收購了PHPWIND,騰訊收購了DISCUZ,這兩家公司都是當時BBS最大的基礎設施,也就是通用型產品的提供商,開源的產品讓更多的站長可以自主打造自己的論壇和網站產品,中國互聯網的發展,必然有他們的一筆。

後來PHPWIND一部分人成為了阿里雲的工程師,而阿里的站長大會升級成了轟動世界的雲棲大會,DISCUZ的創始人大C戴志康拋棄了騰訊的股權,成為一名著名的投資人,這些都是後話。

基於BBS的場景真的消亡了嗎?這是當下移動互聯網時代帶來的思考。首先是傳播模式的變化,基於碎片化的微博、微信、信息流,切割了我們的時間,手機成為了我們的器官,說白了,雖然手機很方便,也也固化了我們的生活模式,缺少了更多的思考空間。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2014年,移動互聯網興盛期間,基於社區的最後一公里成為投資界爭相追捧的項目,各類O2O成為網紅,當年掃碼一條街,免費午餐的結果就是讓O2O這個模式成為人人喊打的江湖騙子,但其實從O2O的定義來看,完全符合互聯網的趨勢。

社區最後一公里,意味著是價值,而這種價值是基於社區社交場景的演變,是基於互聯網技術對於生活方式的升級,

最後我們看到基於開發商和物業本身維護的社區產品卻活了下來,包括萬科住這兒、花樣年彩生活、金科鄰里等成為標杆案例。

基於社區最後一公里的商業價值在當下依舊被關注,從馬雲提出要做零售業的基礎設施之後,我們發現基於O2O的升級,也就OMO的模式出現,萬變不離其宗,基於零售業的整合必然要落地於最後一公里,我們看到盒馬鮮生宣佈盒馬除標準門店之外的4個新業態:盒馬F2、盒馬菜市、盒馬mini和盒馬小站;也看到蘇寧去年一年開了一萬家蘇寧小店,並且收購了萬達百貨、家樂福,這些都是基於最後一公里的基礎設施,隱藏在背後還有供應鏈、物流等基礎。

中國式社群的演變與思考—社交新零售的發展

中國互聯網經歷了20多年的發展,從向西方模仿產品到現在形成自己的認知,BBS過時了,這可能是個錯誤的看法,移動互聯網的社交產品正在進入下滑期,朋友圈發的越來越少,摺疊後的公眾號還有多少打開率?泛娛樂後的微博還有多少人堅持創作?越來越多的大公司正在看到這裡面的價值,我們可以看到微博有自己的社區話題板塊,原本只能追評的淘寶評價可以版聊……

BBS產品幾乎是互聯網界壽命最長的產品,相比SNS模式、經歷過web1.0、web2.0、SNS、UGC、PGC互聯網產品和模式的演進,構建社交場景不應該是沾沾自喜而是反思,相比DISCUZ和PHPWIND的,移動互聯網時代,流量已經被大公司切割完畢,也就是大家變的越來越封鎖,各家互聯網公司都在構建自己的護城河,但很容易形成自己的孤島效應,互聯網變得越來封閉,而不是更開放,這與互聯網精神本身是背道而馳的。

歸根結底,社區的場景成為重要的連接器,背後的商業價值巨大,從另外一個層面來看,基於社區場景的生態的本質,還是基於社區的社交關係鏈結構,也只有社交方式能形成社交關係,社交關係的交叉和融合成就了社交生態。

我們同樣要看到基於互聯網技術對於社區場景的變化,比如5G時代的到來,可能給提了十多年的物聯網提速,萬物互聯的IOT時代,並不遙遠

這也給基於社區的互聯網運營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構建美好鄰里生活,還需要精耕細作,這是對所有開發商最大的挑戰,挑戰最大的因素還是運營人員的匱乏,這也是基於中國社交場景的尷尬,隨著社交產品的封閉,社交運營人才青黃不接,但無論如何,這是必然要走的路。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