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漢魏六朝時期〓


漢因秦制而變其篆法,平正莊嚴,與隸相通,別具一格。增減改易均本六書,雖尚簡便,妙在自然。轉折血脈,一氣相貫。肥不臃腫,瘦勿枯槁。有莊重之態,無怪僻之形。古樸渾厚,非他印所及,乃印章之極盛時期也。流傳於今世者亦最夥。其制歷魏晉而


改觀,漢、魏、晉之蠻夷印可概見也。及六朝而制稍異,印亦稍大。然其式與漢無甚區別。故前人譜錄,概目之為漢印。


漢印無論官私,以白文為主,朱文則甚罕見。及魏晉以後,始有朱文印信之類也。漢印多屬銅質,間有銀、牙、玉、石之屬。銅印文多鑄,亦有刻者。唯軍中官印則多鑿,以其急於封拜,未及待鑄也。


漢印之制,最為繁雜。茲就古印中所習見者,分為三類:曰官印,曰私印,曰雜印。封泥之發現最晚,前人論印多未及之,茲從其類,列於雜印之後,以便仿其體制者之參考也。


官印


漢官印以四字成章。按其品級,各殊其制。諸侯王得稱“璽”。然其所謂璽者,已非周代古璽之制。其體制全同章印,故著錄家多以漢璽併入印中,不與周秦古璽為類也。將軍、太守、御史稱“章”。“章”字之見於古印,亦始於漢也。瞿木夫以為其有兵權風憲之任,故改“印”曰“章”。然印與章實無尊卑之別也。其他各職皆稱印。亦有“印章”二字聯文者,則多見之於五字印。蓋太初元年(前104),謂漢以土德王,土數五,因改印章為五字,如“安平侯印章”、“陽陵侯印章”等。凡不足五字者,皆用“之”字足之。


官印多方制,間有作長方者,即所謂半通印適當方印之半。桂未谷《札樸》雲:“少內與倉庫諸印,皆長而小。下吏卑職


得用徑寸方印也。”此實為後世以印製之大小以別官秩尊卑之濫觴。有作腰圓形者,文曰“軍曲”,疑後人偽刻。至於“寧陽丞印”一印,獨作圓形,實後人所磨圓也。又有作某某唯印者。“唯”亦官稱,雖未見於典籍,要之,當若地保、里正之屬也。官印中有加姓名者,以官名而為私印之用也,如“裨將軍張賽”及“功曹張欽之印”等印,如今之以姓名上加職稱也。蠻夷印乃賜自中國,漢、魏、晉皆有之。秦以前僅“匈奴相邦”一印耳。姜堯章曰:“歷代印文皆不稱代,唯蠻夷印則表國號,如‘漢歸義羌長’、‘魏率善氐仟長、‘晉率善羌仟長’等印。”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私印


私印之流傳最廣,佔古印十之八九。其體制不同,例至繁雜。若以形制而言,則有一面印、兩面印(即穿帶印)、子母印(即套印)、帶鉤印、五面六面印、巨印等。以其文字而言,則可分姓名印、表字印、臣妾印、書簡印、總印等。至於體例之變化,則有迴文印、朱白文相間印、圖案姓名印等。


一面印


一面印,僅多刻姓名而已刻表字及雜印,則極罕見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兩面印


兩面印,秦雖有之,唯不多見,流傳於今世者,多漢、魏物也。其中有孔,便於系綬,故又名穿帶印。一面刻姓名,一面刻表字。或作臣妾,或作吉語,或作圖案。亦有兩面均為吉語或圖案者。至於官印之兩面者,極為罕見。僅《十鐘山房印舉》中有“高陵丞印”、“陽陵丞印”及“騎部曲督”、“軍曲侯印”諸印耳。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子母印


前人多視子母印為六朝物,實則漢亦有之,唯不易見。文多作朱而深細者。母印作“某某印信”,子則刻姓名或表字。母印鈕鑄母獸,子則子獸,套成如母抱子之狀。或子印作首,母印鑄身,套之而成完印,故亦名套印。有一套三印或四印者,罕品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帶鉤印


刻印於鉤之下端,依鉤之大小而制,便於兩用。多屬周秦之物,漢亦有之。但帶鉤未必盡刻印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五面六面印


五面印較六面印為早,於古璽中已能見之。六面印乃盛行於魏、晉、六朝間。其文有長腳,下垂作懸針狀者,不似漢篆之平正矣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巨印


璽印中有巨大至三四寸者,未審所用。其上非鑄鈕,而多作直柄,豈烙火之用歟?或雲施於金銀餅錠者。然古代以錢帛為幣,似又未盡然。觀“日庚都萃車馬”璽及“邞駘”、“常騎”諸印,疑為烙馬之用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姓名印


古人用印多僅刻姓名,或加“印”字,或加“之印”,而不及雜字,所以昭慎重也。有作私印者,用於私書封記,所以別官印也。有刻某某印信者,多屬朱文,盛行於六朝間,均是正格。若近人以“章”字易“印”字而為私印者,古代僅官印中有之,私印未見之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表字印


兩面印中,一面有刻君、卿、孺子、伯、叔、孟、仲、季、長、次、少、稚等字者,乃行輩通稱。又有曰字某某者,是皆用以別名,非為表德。近人表字印,往往有作“某某甫者”(通作“父”),古印中未嘗見之,當屬唐宋以後之制。或以“甫”為美德,若以入印有自美之嫌。與作某郎、某生者,均不足為法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臣妾印


“臣”為男子之卑稱,不獨用於君前,其同類交接亦常用之,所以自謙也。於兩面印中常能見之。妾印亦然,“妾”,女子之卑稱也。又有作“賤子某某”者,亦此之屬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書簡印


古者書牘往返,通用一名印而已,所以持信也。其後乃有刻“某某啟事”、“白箋”、“信印”、“言疏”等印,見於六面印及套印中。更有作長句韻語者,如“姓某某印宜身至前迫事毋閒願君自發印信封完”。亦有僅刻“封完”、“白方”、“白記”等二字者,然多與姓名印並用。後人僅刻“慎餘”、“副啟”、“護封”等印,而不與姓名印並用,總嫌俚俗耳。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總印


古印有連地名、姓名、表字等而為一印,後人名之總印。多六朝間物也。制亦古樸,別具一格,為後人所尚法。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迴文印


古印中有“印”字在姓下者,取雙名相離之義,迴文讀之,仍為“姓某某印”,識者多讀作“姓印某某”,謬矣。單名者亦有迴文。而後人刻詞句雜印亦用迴文,實不相宜。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朱白文相間印


古印有朱、白文相間者,甘寅東以為皆後漢之制也。朱白相間之格式,殊為複雜,大致以字畫之多寡而使用之。若仿其式,當審其字體之適宜自然,不可強合。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圖案姓名印


古印中有刻姓名兩旁龍虎形或雙龍形者,或四邊刻龍鳳麟龜者,即後人所稱四靈印也。更有刻形相以代本字者,在漢印中別具一格。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雜印


雜印乃官、私印之外無可納類者。如肖形印、吉語印、黃神越章等。


肖形印


肖形印,周秦已有之。其圖案古致渾樸,極為精妙。圓肖形印,陳簠齋以為夏商之物,然亦難確斷其時代。流傳於今者,以漢之兩面印為最多。品類繁雜,如龍鳳虎兕犬馬以及人物魚鳥車皿。飛潛動靜,各各不同。印中亦有二樣以上之圖案,且有圖案中低窪之處而有文字者,莫不沉雄古樸。一面印之作肖形圖案者,其鈕往往即以其圖案為之。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吉語印


古人作事,多尚吉祥。故古印中之作吉祥語者,亦夥見也。即秦受命璽亦無非吉語耳。流傳於今世者,古璽中亦能見之。漢之兩面印尤多,如“日利”、“大年”、“長樂”、“常富”之屬。作四字者,如“日入千石”、“宜官入財”、“日就富貴”等。然語多不出利祿,正可見漢家君臣之志尚也。長句者,如“延年益壽與天毋極”朱文印、“宜官秩長樂吉貴有日”朱文印、及“綏統承祖子孫慈仁永葆二親福祿未央萬歲無疆”二十字朱文圓印等。其辭藻之華麗,莫與之比,實為後世詞句入印之嚆矢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黃神越章


黃神越章亦屬吉語印之類,唯其使用不同。吉語印用以封檢,而黃神越章則以佩也。古人以為佩黃神越章入山,可免虎狼惡神之禍,後世漸廢。又有作“天帝使者”、“天皇上帝”等,同一義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封泥


濡朱之制,始自北朝。漢、魏以上多用泥封,泥土質堅,故能留傳數千年未見損害。近代發現之封,可窺其遺制。唯所見者,皆為漢、魏之物,古璽之封泥極為罕見。官印佔十之八九,且官職、地名往往與漢、魏官印吻合。其裨益於官制地理之考古者,誠不鮮也。


封泥之面有印文,背有版痕及繩跡。其色青紫,其形或為正方,或為不規則之圓形,正方者最為罕見。蓋簡牘之上或有印齒,其填於印齒中,則為正方。具施於囊外或無印齒之簡牘,則為圓形。


天子詔書,其泥紫。唯封禪之玉檢,則用水銀和金為之,謂之金泥。金泥,今不可見。紫泥則可於濰縣陳氏所藏之“皇帝信璽”封泥見之。其形方,為漢制六璽之一。青泥則尋常,官私諸印之封泥皆是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識印之漢魏六朝時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