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雲採書”,圖書館有何看法?

線上“雲採書”,圖書館有何看法?

今年春季的各地館配會跟往年不同,因疫情影響,不少館配商紛紛採用“雲採書”也就是“線上訂購”的模式舉行。

2020全國館配商聯盟春季圖採會3月30日正式開幕,人天書店集團董事長鄒進在致辭時說,人天書店的這一創舉,即是應急之策,也是未雨綢繆。看似是館配服務的轉型和升級,但又是一次徹底的迴歸。圖書館業務萬變不離其宗,就是如何發現好書,並把它“據為己有”,網上訂貨無疑是最好的方式。

此次線上圖採會為期5天,截止到30日下午2時,訂購碼洋(定價在1000元以下的)為52854576.60元,最受歡迎的出版社是商務印書館,最受歡迎的書是《慶餘年》(人民文學出版社版)

對圖書館而言,他們如何看待線上館配會(也稱為“圖採會”)的舉辦?對於這一線上訂購模式,圖書館有哪些要求或期待?線上館配會對各方尤其是圖書館的意義有哪些?此次疫情,為圖書館的管理運營以及館配會等行業性活動帶來哪些考驗?就以上問題,我們請圖書館人給出他們的思考和建議。

需要一個面向全國、面向所有出版社的大平臺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魏 超

北京印刷學院圖書館館長

線上圖書館配會的舉辦很有必要。有些出版社比如高等教育出版社也有這樣的在線系統,不過比較分散,應該有一個面向全國、面向所有出版社的統一平臺。新華書店總店有,但以大中專教材為主。高校圖書館需要這樣一個平臺。

對於今春採取線上訂購模式的圖採會,我希望這個平臺上能夠整合更多的圖書資源,以更方便的形式呈現到一個統一的平臺上,滿足各高校個性化需求。

如果說,線上採購形式的圖採會,能根本改變圖書採購方式,我認為沒什麼不好。畢竟網上更方便。就像實體書店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再是以前的傳統書店一樣,它會變成一個個特色閱讀空間。線下圖採會有了線上平臺之後,一定也會改變功能及形式。變了,正常;不變,才怪。

此次疫情屬突發情況,應對此次疫情,響應時局,與時俱進,才是應該的。時代會獎賞那些主動求變的人。

線上圖採會是一次有益嘗試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李曉東

北京大學圖書館資源建設中心主任

此次線上圖採會很有必要,是一次有益嘗試。希望平臺可以為圖書館提供品種更全、信息更詳細的選書目錄,希望出版社能推薦一些重點書、特色書和大套系圖書。

當前採取線上採購形式的圖採會,是不得已而為之;線上的活動,還是無法完全替代現場選書,以及和出版社工作人員的接觸和互動,還有同行之間的現場交流。

此次疫情對圖書館和供應商都是一次考驗,在疫情的衝擊下,如何最大程度地恢復業務,充分體現了各家供應商的管理水平和應對危機的能力。

線上採購會開啟館配市場變革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袁偉峰

北京建築大學圖書館

疫情期間屬於非常時期,目前有館配商在試水線上採購,大家都在拭目以待。如果線上採購很成功,我預測今後館配商在充分競爭下,數量會大大減少,出版社的書價可能還會漲,並全面上線電子書。

據悉,目前京東、噹噹也在做館配,之前電商有一些針對圖書館的零星採購,量不太大,但疫情可能是電商啟動館配市場的契機。目前看線上採購只有一些技術上的問題,如果與各系統做好接口,互聯網大鱷進場,競爭將白熱化。

電商的技術力量強大,通過投標入圍圖書館供應商,解決了圖書館採購的合法性問題。物流比館配商靈活,既能批採又能零採(這是傳統的新華書店與館配商做不到的),再利用大數據分析,做到自動採購或半自動採購,還能比較精準進行館藏分析等等,這對新老採購人員來說,均有著不同的吸引力。

但目前來看,最大的阻力很可能來自圖書館,最直接的原因是工作習慣和工作流程的合法性。但如果圖書館拿出紙質圖書館配市場三分之一的份額集中到電商,館配市場就會有很大變化,包括一些有特色的小館配商將面臨生存問題。現在很多小館配商的現金流已經很脆弱,他們還活著是屬於能相互補血(碼洋交換),如果停工3個月能活下來就很不易,加上資本大鱷入場,館配市場會徹底洗牌,老牌的大館配商恐難抗衡。所以,疫情對圖書零售業的衝擊和變革,圖書館線上採購或許是個開始。

面臨困境的不光是業界,圖書館也正面臨困境,因為目前圖書館的新技術都是從別的行業引進或者是衍生出來的,圖書館不掌握任何核心能力,其資源組織能力在沒有計算機的情況下是優勢,但在互聯網時代,其變革落後於時代發展。比如現在圖書館的採訪工作越來越難,讀者渴求數字資源,但缺書;採購資源即便想盡量齊全,但複本量已低到不足兩本,且大量的預約薦購仍然得不到響應等等。

應對此次疫情,圖書館做了大量的遠程數字服務,也讓我猜想,圖書館未來會成為學習中心,電子資源充分發揮作用,屆時,彼圖書館已非此圖書館。

線上採購形式的館配會 對館社店有積極意義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劉培昌

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圖書館副館長

圖採會延期舉行,對圖書館影響不大,畢竟作為一項日常性工作,圖書採選是持續進行中的。由於疫情原因,有的館配會調整為線上訂購模式,這一調整需要出版社的配合與技術方面的支持,在短時間內做出這一調整,可以說是較迅速地應變。

採取線上採購形式的館配會,對館、社、店三方來說,有很積極的意義。線上圖採會比書展時間長,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圖書館可以有更多的時間選擇需要的圖書,時間安排方面更加靈活,也不會因為展會場地的擁堵而錯過部分圖書;出版社可以不必因為展位的限制參展數量有限的圖書,圖書館也有更大的選書範圍;館配商能更專注地組織採書相關事宜,減少以往圖書展會人員的交通、住宿、飲食等瑣事的安排。

對於此次線上訂購模式的館配會,我們希望平臺能實現以下功能,如館藏查重(一個館的多名館員同時操作、查看圖書簡介及目錄等信息)、同一主題圖書聚類顯示、按中圖分類篩選、按出版社篩選、輸入關鍵詞篩選等功能;希望能比線下書展覆蓋更多的出版社,系統訪問順暢,可以與出版社互動等等。

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社會的生產活動都有很大影響。從資源的使用和服務來看,紙本資源遇到了較大危機。對高校圖書館而言,由於此次疫情在寒假期間發生,圖書館已經做好了讀者遠程訪問相關資源的準備,在數據庫商的配合下,電子資源基本能正常訪問,出現問題也能及時解決或找到可替代方案。

對於紙本資源而言,讀者暫時無法閱覽,已借圖書的借閱期限可以調整為疫情結束後,讀者不用擔心超期問題,紙本圖書的採選可以藉助技術手段遠程進行。但圖書的到館及加工出現相當長時間的滯後期,對後續使用也有較大的影響。相信圖書館界對於紙本資源的發展也會有進一步的思考。

另一方面,從圖書館的資源管理維護角度來看,電子資源基本不需要投入額外的精力,紙本資源則需要考慮消毒除塵等問題,這些是圖書館之前未重點考慮的投入部分。

圖書館的很多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胡 寧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採編部主任

在疫情期間,圖採會能夠如期舉辦,對圖書館來說是一件大好事,而且足不出戶,就能瀏覽到各出版社的新書、重點圖書,線上模式會非常受圖書館的歡迎。

我們參加圖採會,一般有幾個目的:一是近距離接觸已出版的新書,特別是僅僅通過書目無法瞭解的圖書(如大套叢書、工具書、交叉學科、新學科等),通過看書來了解其內容;二是接觸出版社人員,瞭解該社的出版動態、重點出版物、想要的但我們缺失的書目;三是參加圖採會相關的活動,比如研討會、新書推介會、與書商、出版社的交流會等等。

也因此,我們希望線上圖採會能有以下聚焦:一是可以通過圖書的封面、目次、介紹來獲取圖書信息;二是可以與出版人交流和互動;三是可以通過線上的活動,如線上的研討會、新書推介會來獲取行業信息。

採取線上採購形式的圖採會,我認為能加強館社商三方的溝通與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對書商來講,通過線上採購,通過獲取比書目更豐富的內容,促進圖書館圖書的採購。對出版社來講,有了一個與書商、圖書館溝通和交流的平臺,進一步向圖書館推介圖書和了解圖書。對圖書館來講,通過線上採購形式,更多、更全面地瞭解圖書,促進圖書館的資源建設,讓採購更有針對性、更加準確。

為積極應對此次疫情,圖書館的很多工作從線下轉到線上,但應對措施上還有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校園網IP範圍之外,如何進行書單查重,以及保證其準確性;服務器的維護,避免遭受攻擊;如何送書到館,圖書到館積壓問題如何解決等等。我們也在積極應對,包括調整服務器訪問,提交到書清單,虛擬送書等等。

線上採訪是新模式,也是新變革

线上“云采书”,图书馆有何看法?

王日花

中國傳媒大學圖書館

線上採訪這一圖書採訪新模式的實施,展現了館、社、館配商的應急管理能力,完善的應急管理機制未來可期。

新冠肺炎疫情作為一次重大公共突發事件,對各行業都產生了重大影響,對出版社、圖書館、館配商而言,也是對其應急服務能力的一次極大考驗。

線上圖採會是一次全新的服務模式,圖書採訪館員對於線上採訪這種新型的工作模式,還是很期待的。此次線上採購具有很重要的意義:一方面,展現了圖書採購者及館配商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處理能力;另一方面,這次嘗試也可能帶來圖書採訪流程的一次變革,甚或引發對這一新的應用領域的探索。未來甚至線上採訪可能常規化。經過此次疫情,圖書館及周邊行業都應該建立科學有效的應對公共突發事件的應急服務機制,並對館員進行培訓。

對於此次線上訂購模式的圖採會,對於高校圖書館而言,我們還是有很多期待的。首先,擴大參與範圍,對於高校館而言,希望線上採訪能覆蓋全校師生。以往圖書現採會由於空間、時間等客觀因素的限制,每家圖書館參與現採的人數都有限,這就造成了不參加現採用戶的隱形需求無法被獲知及滿足。讀者決策採購相比其他的圖書採訪模式,其入藏圖書的借閱率高出很多,線上採訪的模式突破了空間、時間的限制,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師生們的參與度。

其二,期待形式創新。因為廣大師生接觸更多的是網上書店,如何展現館配服務與零售服務的區別,換句話說,如何做到有新意,應該是線上採訪工作需要關注的。

第三,在保持原有圖書現採的品質基礎上,發揮技術優勢,提供更完備的服務。如,師生薦購圖書時,如果已經有館藏,是否提供館藏地點及是否可借(考慮到各個館的情況不一,第一次線上採訪可能難度比較大,但可以作為未來發展的一個方向來完善);又如,師生薦購的次數是否可以記錄,以備採訪人員擴大複本量;以及,線上採訪能否融入智能採選系統。用戶選書時,其實很期待看到全面的書評信息,如同行的入藏信息、書評、作者影響力等。

第四,提供到貨跟蹤,讓師生實時瞭解物流加工上架等信息,可以作為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此次疫情,客觀上推動了圖書館資源建設工作方式的變革。對圖書館而言,通過線上採訪,為師生拓寬了薦購渠道,為館員挖掘了用戶需求;實現圖書採訪工作的遠程化辦公。

對出版社而言,線上採訪能否達到以往現採的銷售量,這是一次試水,可以根據暴露的問題調整相應的營銷策略。尤其此番因疫情影響,電子書的需求量增大,出版社是否要權衡紙電出版的相關因素——我們理解,紙質版圖書銷量受電子書擠壓,電子書出版要滯後,但突發事件期間,是否應該調整策略?另外,在圖書館的遠程服務中,很多電子版圖書找不到,因此產生了很多薦購信息,但往往一些年代久遠的紙質圖書已經無法獲取,出版社是否可以考慮補充電子版?

對館配商而言,線上採訪這種新型模式,贏得了圖書館及出版社的讚許,但其中需要考慮的細節也很多。比如是否能夠真正模仿以往書展的各種細節,用戶體驗是否友好等等。因此要多聽取圖書館和出版社的相關建議,爭取達到三方滿意。

此次疫情必然對圖書館管理產生影響。建立科學的應急服務機制應該納入圖書館的戰略規劃。第一,制定應急服務規範,納入圖書館制度,並與上級部門(高校圖書館應急機制要與學校應急管理機制對接);第二,在圖書館“十四五”規劃中,納入應急服務機制的相關內容;第三,對館員進行培訓,完善科學知識的指導,提高應對突發事件的能力;第四,組織結構要靈活變通。突發事件期間,靈活調整館員工作範圍,縱向組織結構不利於發揮最大的服務效力,要改變組織結構,橫向管理,調動每位館員的積極性。第五,疫情期間的輿論管理中,要積極發揮圖書館的信息甄別能力,為讀者提供科學知識,使謠言止於智者。第六,儲備應急設施和物資,加強圖書館公共衛生管理。

記者 /夜 雨

看中什麼了?這次百度為什麼選擇投資掌閱?

2019館配市場:冊數下降,定價上升

圖書營銷太難?!出版社不妨試試這13招

© 中國出版傳媒商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