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上礼拜和朋友在电话里跟我说,她很焦虑。

她家孩子和果果差不多大,也是幼小衔接阶段了。她看了一个小学一年级孩子妈妈的分享,说孩子不喜欢英语,就带孩子天天背单词,孩子不爱运动,就带孩子天天跳绳。

最后孩子成绩有进步了,所以这个妈妈说:“别盼着孩子自律,都是家长管出来的!”千万别放养孩子了,上学就知道苦了。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朋友于是很焦虑,因为她觉自己一直属于“放养”孩子的。

她说,听到这个话感觉很迷茫,其实不认同“非要做虎妈”,现在又担心这五年都做错了;另一方面又很害怕,怕上小学的节奏孩子适应不了,怕是自己害了孩子。

她问我:“花花,孩子真的没有自觉性可言吗?真的都是‘管’出来的吗?


误区一:不管孩子的话,生活和学习态度不统一

真相:快乐童年≠放养,双重标准是因为家长误读


听着朋友的话,我明白,其实比起对别人的观点不认同,她是对自己的教育方法不自信了,所以才焦虑。

我一说,她也承认:“我对孩子一直比较‘放养’,所以现在很担心,他生活上一直比较自由,学习上我要求他很严,孩子会讨厌学习,因为标准不一样。”

这样的担心的确是有道理的。如果真的存在双重标准,那往往是因为,平时在生活上对孩子的态度就有问题——“快乐童年”从来不等于“放养”。不管是任何年龄阶段,对孩子毫无约束、听之任之,肯定是不对的。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例如,孩子想打人就可以随便动手,家长不管,觉得大了就懂了;都三四岁了,孩子吃饭的时候,还是边玩边吃,或者要大人喂,家长也放任……

我问朋友:“你是这样吗?”她立刻说:“当然不是!我觉得那些就太过了,属于没原则,或者懒散吧?”

是的,上面这些,根本就不是童年快乐不快乐的问题了。“快乐童年”不等于“不管孩子”;反过来,认为孩子需要一些“约束”,不等于就要让孩子“不快乐”。把这两者弄得二元对立,才是很多家长矛盾和纠结的原因。

我有个理念和大家说过好多次,童年是可以学习的,我们提倡的是“快乐地学”。

怎么快乐?顺应孩子的兴趣,用孩子感兴趣的方法,让孩子体会到学习是可以让自己愉悦的——而这些,恰恰是“自律”萌生的土壤。

学习上的自觉,肯定和生活上是关联的。下图是做完手工,自己扫地的果果。教孩子自理、自律,学习做家务,可以点击图片看文章。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所以,不用过于担心,因为我们在孩子学龄前阶段,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去教育,以后就会吃亏。只要我们不是走极端、跑偏了,灌输给孩子“爱干嘛干嘛,你怎么做都没错”的观念了,那就没问题。


误区二:孩子自律全靠管,管了的确出成绩

真相:出成绩的原因是积累,逻辑概念勿偷换


其实那个妈妈分享中说,带孩子背单词、练跳绳,本身是没有任何问题的。面对一个我们不熟悉的事物,想要掌握好它,一定会经历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朋友的焦虑在于,她被逻辑概念的偷换洗脑了。因为那个妈妈把”大量练习“等同于”家长管束“。

其实,出成绩的原因是孩子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了反复练习,具备了技巧。既然付出了努力,当然会有回报,所以孩子的成绩自然就进步了。

但,“练习、积累”和“家长管束”之间,并不存在绝对关系。这根本就是两回事。

有人可能会疑惑——可“练习”就是家长管了,才逼出来的啊!不管他就是不做啊!怎么办呢?大家别急,且看下面这条。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误区三:“管”的目的是为了出成绩、进步

真相:“管”的目的是为了建立良好的习惯,最终养成自律


我那天在豆瓣上看到一个讨论,主题是:

你觉得自己的习惯,例如家里乱不乱,有没有拖延症,受父母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大不大?

大家都是普遍认同,生活习惯是和家庭培养分不开的。其中有一个高赞回答亮了:

“我父母是纪律特别强那种人,从小对我各种管,我的吃喝拉撒时间恨不得都掌控。我小时候的确很听话,学习成绩也很好,几点吃饭、几点运动都有时间表,到家一定先写作业那种……

但自从进了大学,一下没人管了,早晨就没有起来准点上课的时候。什么逃课、昼夜颠倒打游戏、考试临时抱佛脚,都干过来了。到现在上班了,拖延症都很严重。所以,爹妈有影响,但影响不了一辈子。“

最搞笑的是,有人回复了这条评论:“你快把安装在我家的监控摄像头拆下来!这根本就是我的人生好吗?!”这个回复同样获得了高赞,可见好多人有类似的经历。

这就是盲从“自律全靠管”会出现的问题——家长管,说到底是“他律”;而真正让孩子受益终生的,是“自律”。

那“自律”怎么培养呢?在孩子小的时候,的确需要我们大人帮忙建立。可在我眼里,“帮忙建立”和死命“管他、管他、管他”根本不是一回事。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拿果果来说吧。疫情在家期间,我们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没有在学校的时间观念了。学校里的时间是分块的,也有老师提醒,在家可没有。

所以我和果果商量,

要不要我们像在学校时候那样,把白天的时间分成一块、一块的,这样来提醒自己?

果果对这个提议特别感兴趣,乐颠颠自己拿彩笔走了。过了半小时后回来找我,竟然自己动手花了一张“作息管理表格”。

给大家看看,这张纸是折起来的,像一张贺卡。据她说,外面是外皮。这是正面: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下图是背面。你可能会问:果果才5岁,怎么会写这么多字?

其实是不会的,这是她从自己平时看的绘本上抄的,与其说是写字,不如说是“画”的,所以笔顺才这么多错误。

但我觉得孩子自己付出了很多努力,这点比对错重要,也是以后更有意义的竞争力。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这是里面打开的样子。可以看到,因为很多字都不会写,所以她都是用图画表示的:

早上7点钟起床;

8点钟吃饭(竟然给我们留出了做早餐的时间);

9点钟看书(周一到周五,她学校九点开始网课,课间至少半小时,所以可以看书,绘本还是学科书自己定,每天可不同);

12点吃午饭;下午2点出去运动(画的跳绳);

3点画画、手工(此外就是玩游戏了);6点吃晚饭;

晚上7点半刷牙(我以为7点,她说是7点半,画不开了);

8点写了“我+妈妈”,因为要找我讲故事;

9点钟睡觉。

后面表达了她对身体的热爱,我觉得多半是写字过瘾吧。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这个过程她完全没有让我参与,连点儿意见也没问过我,还把我的活儿都给安排进去了,甚至我觉得时间还挺合理的,我也能接受——真的挺惊喜的!

因为这个时间表是果果自己规划的,所以她记得特别清楚,做起来也特别主动。

我家有个小闹钟,本来我放在客厅的,她专门放进卧室,就为了早上起床看时间提醒自己。因为客厅没有放钟,她有时也会跑来问我:“妈妈现在几点了?七点半要刷牙,你提醒我哈!”

对我来说也非常好用,她做事拖拉的时候,我就提醒她:“你看看自己的时间表,是不是该做XX了?时间快到了哦?”她就嘴里喊着“哦哦哦”,自己去看看那张纸,赶紧把手里的事情做完。


有人可能会说:“你家孩子真好呀,我家孩子就没有这样自己做时间表的能力。”

其实果果就是个普通孩子,也是这么一点一点过来的呀。还记得我以前和大家分享过的《美国从小教孩子区分Needs&Wants》吗?

那时和果果讨论过,按照星期还是月份去规划,她渐渐有了这种概念;平时比起对孩子说“你现在该做什么”,我更喜欢和孩子说,为什么读书对我们有好处,为什么数学很重要,然后当孩子无聊的时候,问她,“你想做什么呢?”

没想到,有一天她就能自己拿着时间管理的规划来找我了!这让我也挺有成就感。更重要的是,因为是自发提出的,孩子的自觉性特别强,执行力非常好。这就是我说的“他律”和“自律”的区别。

如果我们眼前只看到成绩这样的目标,那么就很容易陷入“我给孩子立规矩,非要把你扳过来”的执着——“他律”的问题在于,即使看上去效果再好,极有可能造成孩子对外力约束的依赖,等有朝一日没人管,立刻打回原形。就像前面豆瓣那个分享一样。

而如果,我们的目标是“帮助孩子建立好习惯”,从开始就鼓励孩子自己去做规划,不仅符合孩子的心理发育,满足了“小大人”心理,而且还能真正培养出自律意识。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误区四:跟孩子讲道理没用,孩子听不懂

真相:你越不讲越听不懂,一些成年人不明事理就这么来的


有人可能会有疑问,“天天跟孩子说读书有意义、你应该自觉,孩子就听吗? 提倡和孩子说理,

可孩子怎么可能听得懂大人的道理呢?”

我觉得,“道理”这个东西,本身都是一样的。道德准则有可能在不同的时代、地域背景下有区别(例如中国提倡的孝道,欧美就没那么强烈),但它的确是不分男女老少的。

就像无缘无故打人,大人不行,孩子也不行。对的就是对的;错的就是错的。如果我们总觉得时候未到,从来都不给孩子讲,那孩子怎么长成明事理的大人呢,对吧?

但孩子的理解能力的确有限,所以我们做家长的要动心思、用对方法——从来不是该不该给孩子讲道理的问题,而是我们怎么讲。

“他律”还是“自律”,孩子究竟要怎么管?

例如,果果现在幼小衔接,开始识字启蒙的时候有过抵触,她习惯了绘本只看画,觉得这就够了。

我不会威胁她说:“你不认字以后语文考试就会不及格,老师同学就不喜欢你。

我说的是:“画面之外,这些故事还有很多情节呢。如果你多认识一些字,就能自己看懂这些书了,家里很多新书,新故事,妈妈忙的时候没空给你讲,你也能看懂了。”

果果起初觉得认识数字很枯燥,我就带着她用数字画画,让数字都活起来,然后我们一起做很多思维类的练习书,孩子发现解谜的快乐,自然而然就愿意去做了。等到给自己规划时间的时候,主动就放进去了。

瞧,我们平时做的功课,那些重视“快乐童年”的部分,恰恰不会拖“自律”的后腿,反而能让孩子从同龄人遭遇“他律”的压力和指责中,脱颖而出,成为真正有意识、有能力掌控自己的人。


写到这里,我想再说一遍,我上周三在《给孩子选课的主心骨》里,说的那句——尊重孩子是教育的核心。

国内早期的育儿书,最常见的理念就是对孩子的“爱“和”信任”。这个话是没错的,但这种说法其实很空洞。爱和信任,这两个词本来就是抽象词汇,而且每个人的定义可能天差地别。

别说现在年轻家长中,对新派育儿方法的观点差异了,就拿中国传统观念的“棍棒底下出孝子”来说,难道信奉它的老一辈的家长就不爱孩子了吗?不,对他们来说,恰恰是因为爱,所以才打。

所以,我极少和大家提什么“爱和信任”,我最常说的是“尊重”。

“爱和信任”这个概念之所以让很多人混淆、困惑,觉得没有指导性,就是因为这话没说透。“爱和信任”其实还是停留在表层,核心应该是“对孩子的尊重”。

“他律”说到底,其实是不尊重——我觉得对的,你就要接受。而“自律”的核心是尊重——你应该有能力掌握自己的人生。

如果我们始终记着“尊重”二字,就不难掉入“他律”和“自律”的陷阱了吧。共勉。


花时间·说

我做「慢成长」的初心,就是认为,我们和孩子是共同成长的。学心理学后,我更加明白,一直对孩子施以“他律”,其实体现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控制欲

这不仅对孩子不好,而且对我们自己的心理发展也不好。

为什么新闻上有那种老人,认为自己上了公车,别人理所当然就得让座,不让还打人?大家说”觉得年轻人应该给老人让座“,这个想法对吗?当然没什么不对。但强迫别人一定要找自己的意志去做,否则就要批判、辱骂,甚至动武,那就有问题了——其实社会里常见的道德绑架,都来源于这种控制欲。

所以,有时候,我们“放过”孩子,也是“放过”自己呢。当然,读懂我这篇的妈妈肯定明白,我不是反对“管”,觉得“不能管”。而是反对概念混淆和偷换,更强调初心,以及“怎么管”。

就像文中豆瓣中那个例子。其实那个分享者的爸妈自己纪律观念很强,其实是好事。家庭环境一定会对孩子有影响。但结果,这个孩子却在高压之下反弹了。

如果,多听听孩子的想法,尊重孩子的自主性的基础上去培养,而不是别人说什么,就立刻相信千篇一律的教条“方案”,或许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吧。文末来留言说说你对“自律”的想法和困惑吧,希望今天的文章能解开大家一些心结。


—End—

作者:花时间。国际新闻硕士,四语妈妈,童书译作者,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PET父母效能训练讲师,美国加州PAU心理学研究生。创立公众号慢成长,分享具有国际视野的早教发育、儿童心理、亲子教育知识。

微信公众号:manchengzhang123

个人微信号:花时间:babyhours003

吉吉:mancz00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