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滸傳》中宋江為何有招安之念?

美凌格女王


宋江想當官,做一番事業。先造反後招安就是他的路線圖。

在北宋,有個民謠,要想富,開個油鹽醬醋鋪;要想官,殺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在殺了閻婆惜後,尤其在刺配江州題了反詩之後,被蔡九知府判處死刑,在逃出昇天後,已經無法在主流社會立足。於是,只好死心塌地的上了梁山。

到了梁山後,他招聘、逼迫、俘虜很多朝廷將領上山,屢次打敗官軍,逼著北宋朝廷招安了他,實現了他洗白做官的理想。


陳健4396


武松道:“只是由兄弟投二龍山去了罷。天可憐見,異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時卻來尋訪哥哥未遲。”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歸順朝廷,皇天必祐。若如此行,不可苦諫,你只相陪我住幾日了去。”

招安的說法在《水滸傳》中,第一次出於武松之口,應該也是武松最初的一種良好願望,當然,武松在入夥梁山後應該對北宋官府的腐敗,已經失望至極,所以,這時候的武松是反對招安的。

而宋江有招安的想法,應該也是這次在孔太公莊上和武松的對話,有了靈光閃現,後續宋江走投無路,落草梁山後,逐步完善了他招安的思想,並在梁山一百單八將聚義後,開始按照招安的路數發展。

所以,宋江的招安思想,最早應該來源於後續反對招安的武松的啟發。


布衣之徐


宋江為什麼一心想著要受招安?這要從幾個方面來考慮,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上宋朝的一個基層幹部,如果不是出現了閻婆惜,也許宋江的仕途是順利的,可以設想,即是他官運亨通,沒有什麼磕磕碰碰或者障礙,最大做到廳級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宋江的思想觀念從本質上講是力爭要想上爬,忠於大宋朝廷的。

大凡世間之事沒有確定性,宋江是一個正統的人,卻擋不住美色的誘惑,閻婆惜的出現,使正人君子的本能被美女所俘獲,也因此差點段送了性命——和黑社會的瓜葛同時被美女揪住,當然,美女也有她的活結。

梁山,說到底,用現在的話講,無非是土匪,黑社會,混混,恐怖組織,邪惡勢力,為統治階級所水火不容,必欲除之而後快。

宋江進入這個充滿殺氣的軍事集團,而且坐了第一把交椅,他會有什麼打算呢?“替天行道”,這一滿滿都是君君父父臣臣思想的招牌,不正是宋江所力圖去追求的嗎?

梁山每戰必勝的形勢,能征慣戰之將的鏖集,軍事實力的增強,加重了宋江招安底線的籌碼,儘管手下的心腹將領也有反對他的招安大略,但宋江知道他們的反對是沒有用的,因為他知道胳膊拗不過大腿的道理,遲早他們不會至少不會跟他對著幹。

話說回來,如果不招安,結果會怎麼樣?許多人這樣說,宋江段送了梁山的革命,導致了梁山的悲慘結局。說的更遠一點,假如梁山成了事,最終推翻了北宋王朝,建立一個新的王朝梁山朝廷,按當時的慣例,廣大的老百姓不會因為宋江做了皇帝而云開日出,安居樂業,過上太平日子的。大多數農民照樣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

宋江的招安,不惟不說是明知之舉。

至於最後梁山體系在奸臣們的迫害下土崩瓦解,或慘死,或離散,或自尋出路,都是歷代統治階級清洗隊伍慣用的手法。總之,宋江除了招安之路,別無選擇。


山谷大師


宋江招安的原因

1、 從小官吏到逼上梁山為原因一。宋江上梁山是逼迫無奈的,他原本是有錢有勢的官老爺,雖然只是一個小押司,但是我們都清楚,在古代和監獄之類的打交道,就算是個小官,油水都很足,而且貧民會對其特別尊敬,不然宋江是用什麼錢來結交江湖好漢的呢。因此,其實若不是出了誤殺閻婆惜之事,宋江才不會上梁山,肯定在衙門裡好好地做押司,頂多在梁山人員缺錢時,資助一點罷了,再多的幫助都不會給。宋江作為一個精明之人,不會輕易地與梁山人員走太近。可以從,晁蓋一直想請其上梁山坐鎮,而其婉拒得以窺見,他對梁山人員的態度。

有人會說,他寫了反詩呀,他心裡對這種生活是不滿的。但是,根據上下文來說,我認為他寫反詩,是故意為之。他知道自己已經無路可走了,無法回到之前的要錢有錢,要權有權的生活就通過醉酒寫反詩這個舉動來引起梁山人員的注意,以此為自己謀生路。而且,“醉酒”這個舉動是很值得玩味的。如果沒有引起梁山人員的注意,那麼他可以借醉酒來說事,說自己不清楚,一切都是醉酒的鍋;如果引起了注意,他自然就成功了,自己又有了一條後路,且今後若有人提起,也可說是醉酒的張狂,一切都是天意~

總之,宋江當初的上梁山都是無奈之舉,並非自願,處於保命之措,自然為此後的招安埋下伏筆。

2、 梁山內部的混亂為原因二。在《水滸傳》後期,梁山人員開始繁雜,宋江對於梁山的管理其實是有些力不從心了的,從一些人開始打著梁山的名號開始做壞事可見一斑。宋江的官癮其實是很大的,他想要梁山的所有人都聽他的,但實際的情況並不能如此。魯智深、武松等人雖信服他,但與其的一些想法是不一樣的,那就無法讓其滿足對梁山的絕對管理權。此時,官方有機會出來讓其可以招安。你要想著,宋江他不知道招安後,兄弟們死路一條嗎?他知道,但是他作為梁山頭頭,招安後他得到的官職肯定比其他人要大的多。既然梁山他已無法絕對管理,不如將他們賣給官府,自己得個大官做做,既正名,又落個清閒,而吳用的攛掇正好又助長了他的這種想法,兩人一拍即合就形成了招安想法。(不信的讀者,可以參見《水滸傳》招安後,他人的結局,所得好處與利益,都沒宋江和吳用來的大與多)只是,他們沒料到朝廷那麼狠絕,他們官位還沒坐熱就被賜毒酒。


無邪的書單


滸傳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作為我國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一直深受大家的喜愛,除了小說之外,還多次被搬上戲曲或者是電視的舞臺,可以說它伴隨著很多代人的成長。相信有不少朋友無論是在看書還是在看電視時,每當看到招安的故事情節,一定都會倍感氣憤,畢竟要是沒有被招安那麼梁山好漢也不會折損大半。曾經小編也很奇怪,為何宋江執意要招安,直接帶著手下的兄弟打到東京自己為王豈不是更好,直到隨著年歲漸長,才恍然發覺,原來或許宋江的選擇才是他們最好的歸宿。

起初大家都覺得,他之所以執意完全是為了自己的私心,確實這裡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因為他的私心,因為從始至終他最大的抱負就是想要為國效力。他飽讀詩書一心想有作為有發展,可是宋徽宗時期確實奸臣當道,他雖不滿,但是對皇帝卻沒有怨言。就算是後來他被逼迫幾次險些丟掉了性命,他也依舊不願加入到梁山之中,直到後來他被逼絕境才真的加入,可也從那時開始他就已經抱著招安的心了。


而這一點晁蓋是知道的,這也是為何晁蓋在臨死之時要為宋江設置那麼多的阻礙,也不想讓他繼位。但事情沒有那麼簡單,他之所以那麼著急的要招安,這更多還是迫於形勢所逼,不得已而為之。先說最簡單的陣營問題,我們知道梁山其實要分著各個派系的,其中實力非常強的一個派系就是當初被他招降的那些宋朝武將。這些人被他和吳用用盡各種各樣的辦法,逼迫的不得已才加入梁山,他也在當時許諾他們日後必定歸順朝廷,倘若他不積極招安,那麼恐怕這些人也不會答應的。

而且除此之外梁山的發展過快過龐大,其實也是他要其接受招安的原因。起初在梁山還沒發展起來之時,朝廷並不會理他們,但是隨著他們一點點的壯大,人數變得越來越多,所需的花銷也越來越大。小打小鬧的搶劫結根本就是杯水車薪,而這些梁山好漢又不事生產,所以他們打劫的規模變得越來越大,甚至開始攻擊城市。這樣朝廷自然不會放任他們不管不顧,開始派兵過來鎮壓他們,雖然幾次都失敗了,但是朝廷其實內憂外患,精力很分散,一旦他們太過分,那麼集結兵力對付他們還是小事一件的。

要知道別看梁山裡面有很多高手,但實際上除了天罡之外,高手真的沒有多少。再加上宋朝真正的大將還沒被派來過對付他們,來的就只是呼延灼這樣的小角色,但也差一點將他們打得全軍覆沒,如果哪天朝廷真的認真對待他們,那麼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其實這也是為何宋江不自立為王的原因,那是因為他根本都打不過宋朝的大軍,自立為王無疑是痴心妄想。所以這些原因綜合在一起,就是他為何一定要堅持招安的原因了,他最大的錯其實還是他將招安的利益最大化的讓給了朝廷,這才是梁山覆滅的根本原因。


行端坐正


首先,從自身看,以宋江的實力,他自己也做不了皇帝,梁山軍隊不過十萬,騎兵兩萬,和朝廷一百萬比,差距還很大,如果沒有糧食,估計早就內訌了。大宋要真對付梁山,切斷糧道即可。其次,梁山上有頭腦的人,之前都是公務員出身,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多年,還想報效國家,洗脫罪名,比如,宋江,林沖,楊志,花榮,柴進,還有那個神行太保,武松,魯智深等等,對體制還是有留念的。再者,軍事吳用說:“如今放著這一班好兄弟,如狼似虎的年紀,那十度已是過時的人了,兄長何足俱之”,也有招安想法。梁山後繼無人了也是主要原因。




黑冰LV


一,初心為做官

宋江本為鄆城押司,一刀筆小吏,刀筆小吏是什麼?是縣令身邊的文書,負責訴訟官司來往公文撰寫。縣令一般為正七品,小吏是沒品的,或稱不入流的,沒有編制,只是縣令的附庸、幫手,有一點小小的權力,存在感與“官”還是相去甚遠!但若文書做得不錯,熬久了也可能混個有品的官噹噹!宋江未能憑文才武略考個功名,便想辦法進縣衙做個小吏,能看出“當官”對他是有吸引力的!為朝庭效力,博個名份,進個編制,這便是宋幹部的夢想!也是老宋家的夢想。在大宋年間,這種封官進爵的追求根深蒂固,也無可厚非。這為宋江後來當了水泊梁山草頭王還想著招安打下了堅實的伏筆。

二,劫難終不悔

然而宋押司又不是個安份之人,在衙門混久了,總希望生活有點波瀾,加上灰色收入頗豐,家境又殷實,宋太公家中雖無礦,倒也算個土豪,兄弟“鐵扇子”宋清又理財有方,家大業大花點算啥?宋幹部便仗義疏財,到處結交天下豪傑,落了個“及時雨”的美名。宋江的生活也較空虛,與粉頭閻婆惜勾搭過一陣,層次也忒低了些!俗話說“戲子無情,婊子無義”,閻婆惜哪是真愛這又黑又矮的宋江,倒是很愛這黑三郎的“錢”!當宋江結交梁山草寇的書信被其發現後,閻覺得有把握吃定宋江,可大敲特敲一筆錢財,然後與年輕俊俏的張押司做個露水夫妻,豈不美哉!這一次,閻姑娘卻失手了,在性命交關的問題上,宋江是拎得清的!一怒之下,殺了婆惜,亡命江湖。這一刀下去,也葬送了宋幹部辛辛苦苦熬了多年的努力,想當個太平小吏混個小前程就暫時Game Ove了!宋幹部的當官夢就此中斷!按道理,既如此這般,何不破罐子破摔,就此去梁山做個逍遙的草寇?此時不去,更待何時?若宋江真是個反賊的命,真斷了“當官”念想,應該迅速地直奔梁山。可他卻沒有去找晁天王,卻選擇了逃亡,宋江選擇逃亡究竟有何意義呢?其實還是他的“官夢”作怪。小說第十八回,提到了他與父親宋太公之間的一番對話:“天可憐見,若遇寬恩大赦,那時回來,父子相見。”真相來了!關鍵詞有了:寬恩大赦!這種情況在北宋經常出現,之前失陷花石綱的楊志便是利用這個方法避過了官府的追責並通過行賄重新做官的,顯然宋江也是這個思路。這個細節也為宋江日後念念不忘招安作了鋪墊,說明在宋江心中,“官”夢才是正途,是初心!哪怕坎坷些,折騰點,在所不惜。

三,梁山當籌碼

等到一番輾轉周折,潯陽樓題反詩被黃文炳告發,以致受盡凌辱,生不如死!此仇不共戴天!宋江在這一點上還是真血性!殺了黃文炳後,計劃有變!宋江已經沒退路了,殺個風塵女子沒有死罪,造反卻是斷無生路的!為了活命,才跌跌撞撞上了梁山。又陰錯陽差坐上了頭把交椅,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歸位,開始了他的造反事業,但與方臘、田虎、王慶之流不同,別人都是“皇帝輪流做,明年到我家!”他的造反口號似乎很曖昧:替天行道!注意!是替“天”來行道。天是誰?封建時代,皇帝都是真命“天"子,這不明擺著,他不反皇帝,只是替皇帝行些“道”,殺些不爽的貪官!這個時侯,他還在幻想著做皇帝的臣子,一句造反口號都精挑細選,方便日後相見!唉,官僚主義害死人!《水滸傳》第七十一回,英雄們重陽節在聚義廳宴會席間,宋江酒後詩興大發,讓鐵叫子樂和唱了一首自己填的《滿江紅》。最後一句是“望天王降詔,早招安,心方足”!武松忍不住了,直接開懟:“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兄弟們的心!”黑旋風李逵更是撒酒瘋,踢翻了桌子:“招安,招安,招甚鳥安!俗話說,”酒後吐真言”,宋江詩中表達的是真心話,大實話。兄弟們反對算什麼?我的地盤我作主!水泊梁山是實現我招安宏偉夢想的籌碼!我才是老大!我就是要招安!至此,宋江招安之心,梁山英雄盡知。

四,樹倒猢猻散

當然,後面的結局大家都知道,招安換來的是南征北戰,兄弟慘死,還屢屢被奸臣陷害,落了箇中毒身亡的下場。死的時候還不忘拉個李逵做陪葬,怕的是自己死後黑旋風忍不住再上山造反,壞了自己的名頭,破了招安的大局!

縱觀宋江的一生,雖害了諸多豪氣雲天的英雄,造成個爛尾的悲劇(電視劇出現招安後我便直接棄劇),但不可否認他也是個有信念的人,為時代所限,“習得文武藝,賣於帝王家”的思想堅如磐石,忠君愛國的觀念已根植入心,從這一點上而言,也是真男兒,真性情!不失為一條好漢!





西隔壁鄰居


《水滸傳》中宋江為何有招安之念?本人目先森,很高興來回答這個問題。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宋江的出身背景。

宋江是鄆城縣押司,相當於現在的縣委秘書,家裡有錢有地。宋代儒家有很大發展,宋江在那個時代接受的教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個人想要活的“有價值”,只有“報效國家”,所謂“報效國家”其實就是走仕途,這個觀點在宋江腦子裡根深蒂固。

二、宋江與梁山其他好漢的同與不同。

宋江心裡第一位的事情,是進入官僚系統,這才是“正途”,是“忠”;第二位才是兄弟們的感情,是“義”。梁山其他兄弟,有很多是以“義”為主,純講兄弟感情,活在當下。而宋江不同,一切以“忠”為原則,所以他在梁山當權以後,把“聚義廳”改為“忠義堂”,“忠”在“義”之前,已經說明了關鍵問題。

三、宋江的被動與主動。

宋江被江湖成為“呼保義”、“及時雨”,江湖口碑他總是能不遺餘力地幫助其他好漢。其實這與他生活的環境、習俗有關,並非完全主動。那時他生活的周圍就有很多好漢,是他不得不接觸的,與這些人相處好,對他有利無害,何樂而不為?

宋江的梁山人生一步步走來,都是被動的,都是不得已。殺閻婆惜是誤殺,被逼到要死才上梁山,所以“招安”,迴歸正途才是他心裡主動的願望。

四、宋江的私慾。

宋江心裡最大的理想就是迴歸正途,就是“招安”,但是梁山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他一樣,有的人只是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甚至“殺到東京,奪了鳥位”,這跟宋江的理想完全相悖,他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力量,找跟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掌握核心權力,比如吳用、花榮等人,一方面用“義”綁架跟他觀點相反的兄弟,以達到自己“招安”的目的。

所以,目先森認為,有的作者說宋江招安是為了兄弟們的將來,甚至是為了國家,都是瞎扯。招安,就是宋江的個人“理想”,更是個人私慾。

然而,當他實現了理想,真的進入了官僚系統這個層級,他才知道一日是賊,一輩子都是賊。他以“義”為手段來利用梁山兄弟,實現自己的“忠”,而“忠”也不過是更上層利用他的手段。

毛主席說,《水滸》“這部書好就好在投降”,一針見血,非常深刻。目先森認為,宋江的招安之念,正是這部書的核心和偉大之處。

對此,您有什麼看法呢?歡迎點贊、關注、評論!

我是目先森,喜歡讀書,喜歡發現,歡迎關注我共同探討。


目先森


大家好,我是毛毛侃影視,關注我不迷路!《水滸傳》宋江為何有招安之意,毛毛認為我們首先要了解宋江這個人:

宋江,人稱及時雨。他本是山東鄆城的一名押司,因為怒殺閻婆惜而被髮配充軍,又因為題寫反詩而入獄,被判死刑,最後被一眾兄弟救上梁山,他來到梁山逐漸架空了晁蓋,最後坐到了第一把交椅。宋江從始至終一直堅持招安,投降朝廷,奈何梁山兄弟大多被朝廷害死,慘敗收場,這就是宋江的經歷。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宋江為何有招安的想法。

宋江本身就出身於統治階級

宋江,宋押司,就是相當於縣衙的文書,放在如今就是公務員身份,鐵飯碗啊。所以,宋江其實也是屬於統治階級的,具有官府身份,他和其他兄弟們是不同階級的,梁山兄弟大多出身貧苦家庭,生活困難,內心十分憎恨宋朝當局。宋江則不同,統治階級出身的他,甚至對宋朝心存感激,他認為這一切的錯誤並不是皇帝的錯誤,而是蔡京高俅等人的錯,他反的不是皇帝,而是高俅。他想通過招安這種方式來清君側,只要把高俅消滅了,就可以拯救整個國家。但是,他沒明白的是,整個國家都爛了,殺一個高俅又有何用。統治階級出身的宋江想到的是變革而不是革命,這也是梁山好漢反封建壓迫鬥爭的侷限性。

梁山武裝力量薄弱,不足以和宋朝對抗

雖然梁山擁有108位好漢,但是他們的軍隊和整個宋朝相比來說,絲毫沒有可比性。梁山都是一些被逼的,具有土匪氣質。戰鬥力薄弱,一對一單挑的話沒問題,但是和朝廷作戰那就是大規模的戰爭,梁山沒有這個財力也沒有這個軍事實力去對抗,就算宋江聯手方臘同樣都打不過朝廷。朝廷消滅梁山只是遲早的問題,宋江認為投降朝廷為兄弟們謀個一官半職總比被朝廷消要強。攻打朱家莊以後,梁山損失慘重,實力大減。這也是宋江希望招安的一個原因。

毛毛認為,宋江從骨子裡就是維護皇帝的,他反的只是高俅之流,他認為是這類貪官汙欺壓百姓,導致他想要招安,這也是梁山運動悲劇結局的原因。


毛毛侃影視


不想當土匪,做正宗的朝廷有編人士,吃皇糧,當官!


那麼好漢們對做官排斥麼?


非但不排斥,其實很喜歡。首先來看看三阮,在征討方臘中阮小二戰死,宋江在帳中煩惱,還是阮小五和阮小七前來勸解:“我哥哥今日為國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強似在梁山泊埋沒了名目。”阮氏三兄弟可是最早上梁山的老骨幹(算是老土匪了),他們從智劫生辰綱開始就是桀驁不馴的人物,但也知道知道做賊是埋沒了自己的英名,當官為國家賣命比在水泊裡當盜賊要光榮!


再看看阮氏三雄在石碣村對抗官軍時唱的歌:“打魚一世蓼兒窪,不種青苗不種麻。酷吏贓官都殺盡,忠心報答趙官家。”可見三阮雖然做了強盜,但對昏庸的宋徽宗仍有效忠之心,他們並不反對招安,更不反對做官。


您如果說三阮不夠有代表性,咱們再看看李逵。這貨可是天天喊著要殺進東京,奪了鳥位,叛逆精神最強的一位,可是鐵牛對做官可不排斥,咱們看看他去接老孃的時候怎麼說的,李逵尋思道:“我若說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說便了。”

李逵應道:“鐵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來取娘。”而等到李逵受了招安後夢見老孃,哭著說:“鐵牛今日受了招安,真個做了官。宋哥哥大兵見屯城中,鐵牛背娘到城中去。”可見鐵牛也清楚的知道老孃(也代表世人)是如何看待土匪這一“職業”,粗鹵如李逵也會機智的說自己當了官,從鐵牛大鬧壽章縣,山寨縣官穿上官服,還坐衙審案,說明鐵牛的內心並不排斥做官,甚至還向往。

魯智深和武松算是看的很清楚的(也許是當了出家人旁觀者清),這朝廷,這君主已經黑透了,沒救了。但他們又不能提出其他具備發展又有操作性的想法,所以也就默認了招安這個絕大部分人支持,也算是最好出路的方式。

所以梁山山頭林立,勢力交錯,各有想法各有謀劃,當土匪?當然不行。自己打天下?梁山沒有這份治理能力(這些貨們認字的就沒幾個),所以算來算去,對於好漢們來說,招安才是唯一出路,可見我們是錯怪宋江了,招安,是對所有人都好的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