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

美凌格女王


宋江想当官,做一番事业。先造反后招安就是他的路线图。

在北宋,有个民谣,要想富,开个油盐酱醋铺;要想官,杀人放火受招安。

宋江在杀了阎婆惜后,尤其在刺配江州题了反诗之后,被蔡九知府判处死刑,在逃出升天后,已经无法在主流社会立足。于是,只好死心塌地的上了梁山。

到了梁山后,他招聘、逼迫、俘虏很多朝廷将领上山,屡次打败官军,逼着北宋朝廷招安了他,实现了他洗白做官的理想。


陈健4396


武松道:“只是由兄弟投二龙山去了罢。天可怜见,异日不死,受了招安,那时却来寻访哥哥未迟。”宋江道:“兄弟既有此心归顺朝廷,皇天必祐。若如此行,不可苦谏,你只相陪我住几日了去。”

招安的说法在《水浒传》中,第一次出于武松之口,应该也是武松最初的一种良好愿望,当然,武松在入伙梁山后应该对北宋官府的腐败,已经失望至极,所以,这时候的武松是反对招安的。

而宋江有招安的想法,应该也是这次在孔太公庄上和武松的对话,有了灵光闪现,后续宋江走投无路,落草梁山后,逐步完善了他招安的思想,并在梁山一百单八将聚义后,开始按照招安的路数发展。

所以,宋江的招安思想,最早应该来源于后续反对招安的武松的启发。


布衣之徐


宋江为什么一心想着要受招安?这要从几个方面来考虑,宋江在上梁山之前,上宋朝的一个基层干部,如果不是出现了阎婆惜,也许宋江的仕途是顺利的,可以设想,即是他官运亨通,没有什么磕磕碰碰或者障碍,最大做到厅级也就差不多了。

所以,宋江的思想观念从本质上讲是力争要想上爬,忠于大宋朝廷的。

大凡世间之事没有确定性,宋江是一个正统的人,却挡不住美色的诱惑,阎婆惜的出现,使正人君子的本能被美女所俘获,也因此差点段送了性命——和黑社会的瓜葛同时被美女揪住,当然,美女也有她的活结。

梁山,说到底,用现在的话讲,无非是土匪,黑社会,混混,恐怖组织,邪恶势力,为统治阶级所水火不容,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江进入这个充满杀气的军事集团,而且坐了第一把交椅,他会有什么打算呢?“替天行道”,这一满满都是君君父父臣臣思想的招牌,不正是宋江所力图去追求的吗?

梁山每战必胜的形势,能征惯战之将的鏖集,军事实力的增强,加重了宋江招安底线的筹码,尽管手下的心腹将领也有反对他的招安大略,但宋江知道他们的反对是没有用的,因为他知道胳膊拗不过大腿的道理,迟早他们不会至少不会跟他对着干。

话说回来,如果不招安,结果会怎么样?许多人这样说,宋江段送了梁山的革命,导致了梁山的悲惨结局。说的更远一点,假如梁山成了事,最终推翻了北宋王朝,建立一个新的王朝梁山朝廷,按当时的惯例,广大的老百姓不会因为宋江做了皇帝而云开日出,安居乐业,过上太平日子的。大多数农民照样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宋江的招安,不惟不说是明知之举。

至于最后梁山体系在奸臣们的迫害下土崩瓦解,或惨死,或离散,或自寻出路,都是历代统治阶级清洗队伍惯用的手法。总之,宋江除了招安之路,别无选择。


山谷大师


宋江招安的原因

1、 从小官吏到逼上梁山为原因一。宋江上梁山是逼迫无奈的,他原本是有钱有势的官老爷,虽然只是一个小押司,但是我们都清楚,在古代和监狱之类的打交道,就算是个小官,油水都很足,而且贫民会对其特别尊敬,不然宋江是用什么钱来结交江湖好汉的呢。因此,其实若不是出了误杀阎婆惜之事,宋江才不会上梁山,肯定在衙门里好好地做押司,顶多在梁山人员缺钱时,资助一点罢了,再多的帮助都不会给。宋江作为一个精明之人,不会轻易地与梁山人员走太近。可以从,晁盖一直想请其上梁山坐镇,而其婉拒得以窥见,他对梁山人员的态度。

有人会说,他写了反诗呀,他心里对这种生活是不满的。但是,根据上下文来说,我认为他写反诗,是故意为之。他知道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无法回到之前的要钱有钱,要权有权的生活就通过醉酒写反诗这个举动来引起梁山人员的注意,以此为自己谋生路。而且,“醉酒”这个举动是很值得玩味的。如果没有引起梁山人员的注意,那么他可以借醉酒来说事,说自己不清楚,一切都是醉酒的锅;如果引起了注意,他自然就成功了,自己又有了一条后路,且今后若有人提起,也可说是醉酒的张狂,一切都是天意~

总之,宋江当初的上梁山都是无奈之举,并非自愿,处于保命之措,自然为此后的招安埋下伏笔。

2、 梁山内部的混乱为原因二。在《水浒传》后期,梁山人员开始繁杂,宋江对于梁山的管理其实是有些力不从心了的,从一些人开始打着梁山的名号开始做坏事可见一斑。宋江的官瘾其实是很大的,他想要梁山的所有人都听他的,但实际的情况并不能如此。鲁智深、武松等人虽信服他,但与其的一些想法是不一样的,那就无法让其满足对梁山的绝对管理权。此时,官方有机会出来让其可以招安。你要想着,宋江他不知道招安后,兄弟们死路一条吗?他知道,但是他作为梁山头头,招安后他得到的官职肯定比其他人要大的多。既然梁山他已无法绝对管理,不如将他们卖给官府,自己得个大官做做,既正名,又落个清闲,而吴用的撺掇正好又助长了他的这种想法,两人一拍即合就形成了招安想法。(不信的读者,可以参见《水浒传》招安后,他人的结局,所得好处与利益,都没宋江和吴用来的大与多)只是,他们没料到朝廷那么狠绝,他们官位还没坐热就被赐毒酒。


無邪的书单


浒传大家一定都非常熟悉,作为我国的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它一直深受大家的喜爱,除了小说之外,还多次被搬上戏曲或者是电视的舞台,可以说它伴随着很多代人的成长。相信有不少朋友无论是在看书还是在看电视时,每当看到招安的故事情节,一定都会倍感气愤,毕竟要是没有被招安那么梁山好汉也不会折损大半。曾经小编也很奇怪,为何宋江执意要招安,直接带着手下的兄弟打到东京自己为王岂不是更好,直到随着年岁渐长,才恍然发觉,原来或许宋江的选择才是他们最好的归宿。

起初大家都觉得,他之所以执意完全是为了自己的私心,确实这里面有很大的成分是因为他的私心,因为从始至终他最大的抱负就是想要为国效力。他饱读诗书一心想有作为有发展,可是宋徽宗时期确实奸臣当道,他虽不满,但是对皇帝却没有怨言。就算是后来他被逼迫几次险些丢掉了性命,他也依旧不愿加入到梁山之中,直到后来他被逼绝境才真的加入,可也从那时开始他就已经抱着招安的心了。


而这一点晁盖是知道的,这也是为何晁盖在临死之时要为宋江设置那么多的阻碍,也不想让他继位。但事情没有那么简单,他之所以那么着急的要招安,这更多还是迫于形势所逼,不得已而为之。先说最简单的阵营问题,我们知道梁山其实要分着各个派系的,其中实力非常强的一个派系就是当初被他招降的那些宋朝武将。这些人被他和吴用用尽各种各样的办法,逼迫的不得已才加入梁山,他也在当时许诺他们日后必定归顺朝廷,倘若他不积极招安,那么恐怕这些人也不会答应的。

而且除此之外梁山的发展过快过庞大,其实也是他要其接受招安的原因。起初在梁山还没发展起来之时,朝廷并不会理他们,但是随着他们一点点的壮大,人数变得越来越多,所需的花销也越来越大。小打小闹的抢劫结根本就是杯水车薪,而这些梁山好汉又不事生产,所以他们打劫的规模变得越来越大,甚至开始攻击城市。这样朝廷自然不会放任他们不管不顾,开始派兵过来镇压他们,虽然几次都失败了,但是朝廷其实内忧外患,精力很分散,一旦他们太过分,那么集结兵力对付他们还是小事一件的。

要知道别看梁山里面有很多高手,但实际上除了天罡之外,高手真的没有多少。再加上宋朝真正的大将还没被派来过对付他们,来的就只是呼延灼这样的小角色,但也差一点将他们打得全军覆没,如果哪天朝廷真的认真对待他们,那么最后的结果可想而知。其实这也是为何宋江不自立为王的原因,那是因为他根本都打不过宋朝的大军,自立为王无疑是痴心妄想。所以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就是他为何一定要坚持招安的原因了,他最大的错其实还是他将招安的利益最大化的让给了朝廷,这才是梁山覆灭的根本原因。


行端坐正


首先,从自身看,以宋江的实力,他自己也做不了皇帝,梁山军队不过十万,骑兵两万,和朝廷一百万比,差距还很大,如果没有粮食,估计早就内讧了。大宋要真对付梁山,切断粮道即可。其次,梁山上有头脑的人,之前都是公务员出身,深受儒家思想教育多年,还想报效国家,洗脱罪名,比如,宋江,林冲,杨志,花荣,柴进,还有那个神行太保,武松,鲁智深等等,对体制还是有留念的。再者,军事吴用说:“如今放着这一班好兄弟,如狼似虎的年纪,那十度已是过时的人了,兄长何足俱之”,也有招安想法。梁山后继无人了也是主要原因。




黑冰LV


一,初心为做官

宋江本为郓城押司,一刀笔小吏,刀笔小吏是什么?是县令身边的文书,负责诉讼官司来往公文撰写。县令一般为正七品,小吏是没品的,或称不入流的,没有编制,只是县令的附庸、帮手,有一点小小的权力,存在感与“官”还是相去甚远!但若文书做得不错,熬久了也可能混个有品的官当当!宋江未能凭文才武略考个功名,便想办法进县衙做个小吏,能看出“当官”对他是有吸引力的!为朝庭效力,博个名份,进个编制,这便是宋干部的梦想!也是老宋家的梦想。在大宋年间,这种封官进爵的追求根深蒂固,也无可厚非。这为宋江后来当了水泊梁山草头王还想着招安打下了坚实的伏笔。

二,劫难终不悔

然而宋押司又不是个安份之人,在衙门混久了,总希望生活有点波澜,加上灰色收入颇丰,家境又殷实,宋太公家中虽无矿,倒也算个土豪,兄弟“铁扇子”宋清又理财有方,家大业大花点算啥?宋干部便仗义疏财,到处结交天下豪杰,落了个“及时雨”的美名。宋江的生活也较空虚,与粉头阎婆惜勾搭过一阵,层次也忒低了些!俗话说“戏子无情,婊子无义”,阎婆惜哪是真爱这又黑又矮的宋江,倒是很爱这黑三郎的“钱”!当宋江结交梁山草寇的书信被其发现后,阎觉得有把握吃定宋江,可大敲特敲一笔钱财,然后与年轻俊俏的张押司做个露水夫妻,岂不美哉!这一次,阎姑娘却失手了,在性命交关的问题上,宋江是拎得清的!一怒之下,杀了婆惜,亡命江湖。这一刀下去,也葬送了宋干部辛辛苦苦熬了多年的努力,想当个太平小吏混个小前程就暂时Game Ove了!宋干部的当官梦就此中断!按道理,既如此这般,何不破罐子破摔,就此去梁山做个逍遥的草寇?此时不去,更待何时?若宋江真是个反贼的命,真断了“当官”念想,应该迅速地直奔梁山。可他却没有去找晁天王,却选择了逃亡,宋江选择逃亡究竟有何意义呢?其实还是他的“官梦”作怪。小说第十八回,提到了他与父亲宋太公之间的一番对话:“天可怜见,若遇宽恩大赦,那时回来,父子相见。”真相来了!关键词有了:宽恩大赦!这种情况在北宋经常出现,之前失陷花石纲的杨志便是利用这个方法避过了官府的追责并通过行贿重新做官的,显然宋江也是这个思路。这个细节也为宋江日后念念不忘招安作了铺垫,说明在宋江心中,“官”梦才是正途,是初心!哪怕坎坷些,折腾点,在所不惜。

三,梁山当筹码

等到一番辗转周折,浔阳楼题反诗被黄文炳告发,以致受尽凌辱,生不如死!此仇不共戴天!宋江在这一点上还是真血性!杀了黄文炳后,计划有变!宋江已经没退路了,杀个风尘女子没有死罪,造反却是断无生路的!为了活命,才跌跌撞撞上了梁山。又阴错阳差坐上了头把交椅,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归位,开始了他的造反事业,但与方腊、田虎、王庆之流不同,别人都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他的造反口号似乎很暧昧:替天行道!注意!是替“天”来行道。天是谁?封建时代,皇帝都是真命“天"子,这不明摆着,他不反皇帝,只是替皇帝行些“道”,杀些不爽的贪官!这个时侯,他还在幻想着做皇帝的臣子,一句造反口号都精挑细选,方便日后相见!唉,官僚主义害死人!《水浒传》第七十一回,英雄们重阳节在聚义厅宴会席间,宋江酒后诗兴大发,让铁叫子乐和唱了一首自己填的《满江红》。最后一句是“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心方足”!武松忍不住了,直接开怼:“今日也招安,明日也招安,冷了兄弟们的心!”黑旋风李逵更是撒酒疯,踢翻了桌子:“招安,招安,招甚鸟安!俗话说,”酒后吐真言”,宋江诗中表达的是真心话,大实话。兄弟们反对算什么?我的地盘我作主!水泊梁山是实现我招安宏伟梦想的筹码!我才是老大!我就是要招安!至此,宋江招安之心,梁山英雄尽知。

四,树倒猢狲散

当然,后面的结局大家都知道,招安换来的是南征北战,兄弟惨死,还屡屡被奸臣陷害,落了个中毒身亡的下场。死的时候还不忘拉个李逵做陪葬,怕的是自己死后黑旋风忍不住再上山造反,坏了自己的名头,破了招安的大局!

纵观宋江的一生,虽害了诸多豪气云天的英雄,造成个烂尾的悲剧(电视剧出现招安后我便直接弃剧),但不可否认他也是个有信念的人,为时代所限,“习得文武艺,卖于帝王家”的思想坚如磐石,忠君爱国的观念已根植入心,从这一点上而言,也是真男儿,真性情!不失为一条好汉!





西隔壁邻居


《水浒传》中宋江为何有招安之念?本人目先森,很高兴来回答这个问题。我认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宋江的出身背景。

宋江是郓城县押司,相当于现在的县委秘书,家里有钱有地。宋代儒家有很大发展,宋江在那个时代接受的教育就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一个人想要活的“有价值”,只有“报效国家”,所谓“报效国家”其实就是走仕途,这个观点在宋江脑子里根深蒂固。

二、宋江与梁山其他好汉的同与不同。

宋江心里第一位的事情,是进入官僚系统,这才是“正途”,是“忠”;第二位才是兄弟们的感情,是“义”。梁山其他兄弟,有很多是以“义”为主,纯讲兄弟感情,活在当下。而宋江不同,一切以“忠”为原则,所以他在梁山当权以后,把“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忠”在“义”之前,已经说明了关键问题。

三、宋江的被动与主动。

宋江被江湖成为“呼保义”、“及时雨”,江湖口碑他总是能不遗余力地帮助其他好汉。其实这与他生活的环境、习俗有关,并非完全主动。那时他生活的周围就有很多好汉,是他不得不接触的,与这些人相处好,对他有利无害,何乐而不为?

宋江的梁山人生一步步走来,都是被动的,都是不得已。杀阎婆惜是误杀,被逼到要死才上梁山,所以“招安”,回归正途才是他心里主动的愿望。

四、宋江的私欲。

宋江心里最大的理想就是回归正途,就是“招安”,但是梁山不是所有的人都跟他一样,有的人只是想“大碗喝酒,大口吃肉”,甚至“杀到东京,夺了鸟位”,这跟宋江的理想完全相悖,他是不能接受的。

所以他一方面培植自己的力量,找跟自己想法一致的人掌握核心权力,比如吴用、花荣等人,一方面用“义”绑架跟他观点相反的兄弟,以达到自己“招安”的目的。

所以,目先森认为,有的作者说宋江招安是为了兄弟们的将来,甚至是为了国家,都是瞎扯。招安,就是宋江的个人“理想”,更是个人私欲。

然而,当他实现了理想,真的进入了官僚系统这个层级,他才知道一日是贼,一辈子都是贼。他以“义”为手段来利用梁山兄弟,实现自己的“忠”,而“忠”也不过是更上层利用他的手段。

毛主席说,《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一针见血,非常深刻。目先森认为,宋江的招安之念,正是这部书的核心和伟大之处。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点赞、关注、评论!

我是目先森,喜欢读书,喜欢发现,欢迎关注我共同探讨。


目先森


大家好,我是毛毛侃影视,关注我不迷路!《水浒传》宋江为何有招安之意,毛毛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宋江这个人:

宋江,人称及时雨。他本是山东郓城的一名押司,因为怒杀阎婆惜而被发配充军,又因为题写反诗而入狱,被判死刑,最后被一众兄弟救上梁山,他来到梁山逐渐架空了晁盖,最后坐到了第一把交椅。宋江从始至终一直坚持招安,投降朝廷,奈何梁山兄弟大多被朝廷害死,惨败收场,这就是宋江的经历。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宋江为何有招安的想法。

宋江本身就出身于统治阶级

宋江,宋押司,就是相当于县衙的文书,放在如今就是公务员身份,铁饭碗啊。所以,宋江其实也是属于统治阶级的,具有官府身份,他和其他兄弟们是不同阶级的,梁山兄弟大多出身贫苦家庭,生活困难,内心十分憎恨宋朝当局。宋江则不同,统治阶级出身的他,甚至对宋朝心存感激,他认为这一切的错误并不是皇帝的错误,而是蔡京高俅等人的错,他反的不是皇帝,而是高俅。他想通过招安这种方式来清君侧,只要把高俅消灭了,就可以拯救整个国家。但是,他没明白的是,整个国家都烂了,杀一个高俅又有何用。统治阶级出身的宋江想到的是变革而不是革命,这也是梁山好汉反封建压迫斗争的局限性。

梁山武装力量薄弱,不足以和宋朝对抗

虽然梁山拥有108位好汉,但是他们的军队和整个宋朝相比来说,丝毫没有可比性。梁山都是一些被逼的,具有土匪气质。战斗力薄弱,一对一单挑的话没问题,但是和朝廷作战那就是大规模的战争,梁山没有这个财力也没有这个军事实力去对抗,就算宋江联手方腊同样都打不过朝廷。朝廷消灭梁山只是迟早的问题,宋江认为投降朝廷为兄弟们谋个一官半职总比被朝廷消要强。攻打朱家庄以后,梁山损失惨重,实力大减。这也是宋江希望招安的一个原因。

毛毛认为,宋江从骨子里就是维护皇帝的,他反的只是高俅之流,他认为是这类贪官污欺压百姓,导致他想要招安,这也是梁山运动悲剧结局的原因。


毛毛侃影视


不想当土匪,做正宗的朝廷有编人士,吃皇粮,当官!


那么好汉们对做官排斥么?


非但不排斥,其实很喜欢。首先来看看三阮,在征讨方腊中阮小二战死,宋江在帐中烦恼,还是阮小五和阮小七前来劝解:“我哥哥今日为国家大事折了性命,也强似在梁山泊埋没了名目。”阮氏三兄弟可是最早上梁山的老骨干(算是老土匪了),他们从智劫生辰纲开始就是桀骜不驯的人物,但也知道知道做贼是埋没了自己的英名,当官为国家卖命比在水泊里当盗贼要光荣!


再看看阮氏三雄在石碣村对抗官军时唱的歌:“打鱼一世蓼儿洼,不种青苗不种麻。酷吏赃官都杀尽,忠心报答赵官家。”可见三阮虽然做了强盗,但对昏庸的宋徽宗仍有效忠之心,他们并不反对招安,更不反对做官。


您如果说三阮不够有代表性,咱们再看看李逵。这货可是天天喊着要杀进东京,夺了鸟位,叛逆精神最强的一位,可是铁牛对做官可不排斥,咱们看看他去接老娘的时候怎么说的,李逵寻思道:“我若说在梁山泊落草,娘定不肯去,我只假说便了。”

李逵应道:“铁牛如今做了官,上路特来取娘。”而等到李逵受了招安后梦见老娘,哭着说:“铁牛今日受了招安,真个做了官。宋哥哥大兵见屯城中,铁牛背娘到城中去。”可见铁牛也清楚的知道老娘(也代表世人)是如何看待土匪这一“职业”,粗卤如李逵也会机智的说自己当了官,从铁牛大闹寿章县,山寨县官穿上官服,还坐衙审案,说明铁牛的内心并不排斥做官,甚至还向往。

鲁智深和武松算是看的很清楚的(也许是当了出家人旁观者清),这朝廷,这君主已经黑透了,没救了。但他们又不能提出其他具备发展又有操作性的想法,所以也就默认了招安这个绝大部分人支持,也算是最好出路的方式。

所以梁山山头林立,势力交错,各有想法各有谋划,当土匪?当然不行。自己打天下?梁山没有这份治理能力(这些货们认字的就没几个),所以算来算去,对于好汉们来说,招安才是唯一出路,可见我们是错怪宋江了,招安,是对所有人都好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