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僑歌謠代表性傳承人朱運行:樂唱歌謠傳鄉情

海南日報

琼侨歌谣代表性传承人朱运行:乐唱歌谣传乡情

朱運行參加文昌的非遺展示表演。 (受訪者提供)

琼侨歌谣代表性传承人朱运行:乐唱歌谣传乡情

朱運行整理出版的《瓊僑歌謠精選》。 李佳飛 攝

“阿妹割禾田中央,抬頭起來分哥看,眉毛彎彎幾標緻,眼子迷迷割肚腸……”說起瓊僑歌謠,眼前這位77歲的老人有聊不完的話題,隨意吟唱一曲,詼諧、活潑的生活氣息,一念一唱之間便洋溢開來。

老人名叫朱運行,是文昌市東郊鎮頗有名氣的農民企業家,曾成功創辦了東郊椰子加工廠和海南椰子活性炭廠,帶領無數村民發家致富,為改善當地人居環境作了很多貢獻。

然而,更讓他富有激情的,卻是許多與事業無關的興趣愛好,例如收藏、瓊劇表演、唱歌。其中,傳唱瓊僑歌謠,讓他感覺很有意義,為此,他不僅多次擔任海南省瓊僑歌謠傳習班授課老師,還花費10多年時間蒐集、整理,出版了《瓊僑歌謠精選》等書籍,為鄉土文化的傳承不懈努力。近日,海南省公佈第四批省級非遺傳承人名錄,朱運行入列瓊僑歌謠傳承人。

1 海南民謠伴一生

“我從小愛唱海南民謠,是海南民謠伴我長大的,要問我為什麼熱愛民謠,我只能說,因為我是土生土長的海南人。”初次見面,熱情開朗的朱運行便“開門見山”,娓娓講述他與海南民謠之間的故事。

朱運行的出生地文昌,是海南著名的僑鄉。作為僑鄉人,瓊僑歌謠是他記憶中父輩們愛唱的歌曲,也是僑鄉文化的口頭記述。“送郎送到碼頭分,郎你去番儂心悶”“我去南洋苦奔波,定不忘記儂家鄉”……“送郎去番”與“在番思鄉”是瓊僑歌謠永恆的主題。

“番”即南洋。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資料顯示,瓊僑出洋的記載最早見於南宋。1858年瓊州開放為通商口岸,大批海南人開始“下南洋”謀生。瓊僑歌謠就伴隨他們出洋的腳步產生和流傳。

朱運行的祖父母、父母都是念唱歌謠的能手,只要子女有要求,就會一首接一首地唱。在這種環境下,朱運行從小就得到良好的民間藝術薰陶,傳唱民謠是他的一大愛好。

“海南民謠,也叫瓊僑歌謠,又稱‘順口溜’‘念官’,是民間源遠流長的方言文化,遍佈於文昌、瓊海、萬寧、海口及瓊北一帶,是農村鄉野最底層的本土文化,特別是在僑鄉文昌,念唱歌謠十分流行。在世界各地尤其東南亞一帶瓊籍華人聚居的地區,瓊僑歌謠流傳也很廣。”朱運行說。

海南省瓊劇院文昌籍作家潘心團也記得:“瓊僑歌謠的腔調很優美,謠的意思也很有嚼味。小時候,我們都是在奶奶或母親柔和的民謠聲中漸漸睡去,農民隨口唸唱的詞句,淺淺白白,不經雕塑,卻有很強的生命力,刻印在人的腦海裡,抹也抹不去,忘也忘不了。”

2007年,瓊僑歌謠入選第二批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 鍾情藝術熱愛家鄉

時光流轉,慢慢地,熱愛瓊僑民間藝術的朱運行長大了。他對那些從祖輩口中流傳下來的歌謠張口就來,念唱連綿,感同身受。

年輕時候的朱運行,除了唱歌,還有更多的理想和抱負。1968年,25歲的他從部隊退役回鄉,先是當教師,後在東郊鎮創辦椰子加工廠、海南椰子活性炭廠。“文昌不僅是僑鄉,也是椰子之鄉。椰子渾身是寶,養活了數以萬計的文昌人民。”朱運行說,通過創業,一批農民富裕起來,他的家鄉——東郊鎮文林村也發生了許多變化,物質生活改善了,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也越來越高,這種情況下,忙碌之餘,朱運行便帶頭組織文藝隊,讓民間藝術滋養著鄉親。

1990年起,朱運行牽頭組織的瓊劇演唱隊活躍于田間椰林,聚集一堂的父老鄉親,大家各盡所能,能編的編,能拉的拉,能唱的唱。一貫喜愛音樂的朱運行,當仁不讓成為演唱隊的主角,有時還兼任編劇和導演。鄉親們見他如此熱心,也都自願不計報酬地參加演出。一些讀過書的村民還幫忙把村裡的好人好事寫成劇本,譜曲傳唱。

結合實際,朱運行也在業餘玩樂的過程中創作了許多通俗易懂、貼近群眾生活、膾炙人口的作品,例如《戒賭》《富民政策春風吹》《咱們農民齊叫好》等等。其中,《富民政策春風吹》的唱詞這樣寫道:“黨的富民政策春風吹,農民心裡紮實又甜美。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小康生活會緊緊相隨。”

在朱運行看來,瓊僑歌謠的腔調是不能輕易改變的,草率改掉,變味了,就不是瓊僑歌謠了,但也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新創作的歌謠,除了保持僑鄉特色,體現地域特色,突出海南人民熟悉和喜歡的聲調與韻味,也要緊跟時代步伐,有所創新。

在東郊鎮文林村,誰家孩子上大學了,誰家老人祝壽了,誰家喜結良緣,亦或是又添了娃娃了,都會有演唱隊的身影。不僅如此,朱運行還給家裡定了規矩,提倡人人學藝,甚至還提出“誰學民謠誰免做家務”。

每次一聽說哪裡有文藝演出,朱運行必到,踴躍參與,他還經常自掏腰包,為演出團出餐費、演出費用等。

3 行走鄉里傳承文化

熱愛生活的人,或許幹任何事都有力量吧。朱運行經營的工廠不斷做大做強,後來,隨著年事漸高,他索性將企業移交給兒子打理,自己一門心思撲在瓊僑歌謠的蒐集、整理和傳播上。

“時代變了,喜愛和懂唱瓊僑歌謠的人越來越少了,這麼寶貴的藝術財富,如果隨風消逝,就太可惜了。我覺得應該做點兒什麼,讓民間藝術代代傳承下去,不能成為絕唱。”朱運行說,十多年來,他一直利用閒暇時間在文昌、瓊海等地採風,走遍20多個鄉鎮,拜訪80多戶人家,用地道的海南方言記錄下300多首具有代表性的瓊僑歌謠。

最讓朱運行感到遺憾的是,文昌曾經有位百歲老人會唱很多瓊僑歌謠,可惜當他得知消息趕過去的時候,老人剛剛過世。“這是我這麼多年來最大的遺憾!”朱運行說。

保護瓊僑歌謠,傳承鄉音,海南各界也做了許多努力。

海南曾邀請本土音樂人對老歌謠進行譜曲、錄音,使這些歌謠易於學唱。2014年到2018年期間,海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曾連續舉辦5屆瓊僑歌謠傳習班,邀請瓊僑歌謠愛好者和其他非遺項目傳承人參與歌謠學習。朱運行多次受邀擔任培訓班授課老師,他還自費出版印刷《瓊北歌謠》一書作為教材,供大家學習。

文昌中學音樂教師莊嵐婷受教於朱運行的培訓,是新一代瓊僑歌謠傳承人之一,她常常與朱運行一道出席各種演出,合作演唱瓊僑歌謠。“他對瓊僑歌謠、對音樂發自內心地熱愛,富有情感,所以特別容易感染人。”莊嵐婷這樣評價朱運行。

2018年5月,朱運行花費多年心血自費整理的《瓊僑歌謠精選》再出版。他在談及對瓊僑歌謠的理解時,這樣表示:海南民謠從來就是勞動人民心聲的自然流露,也是一個民族、一個地方的社會歷史,是時代生活和風土人情的一面鏡子。

在他精選的150首歌謠中,有描寫愛情的,有歌頌生活的,也有為兒童專門創作的。“送番歌謠是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產物,多表達離別之際的悲苦,現如今已不合時宜。新時代的歌謠,在傳統的基礎上創新,是為了更好地適應新時期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需求,歌頌日漸美好的新生活。”朱運行說,希望瓊僑歌謠能夠得到保護,更好地傳承和發展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